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五十八首《拜新月》(李端)

 高山仙人掌 2020-11-03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拜新月

     【中唐·李端·五言绝句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拼音版:

kāi lián jiàn xīn yuè,biàn jí xià jiē bài。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xì yǔ rén bù wén,běi fēng chuī qún dài。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作品介绍]


《拜新月》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一首五言绝句,被选入《李端诗集》。这首诗描写拜月,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

[注释]


⑴拜新月:唐教坊曲名。拜新月起源于远古对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风俗。拜新月的时间是在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或中秋节之夜。古代妇女拜新月是为了祈求夫妻团圆、幸福长寿。 拜,叩拜。
⑵开帘:撩开门帘。
⑶即:立即。
⑷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

  [译文]

卷起低垂的帘儿,哦,一轮新月, 莹莹洁洁倚在窗外,急急蹑下台阶,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庭院呦,悄然无人,独自含羞含情,对着新月细语喃喃,只有微微的寒风,不时地飘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作者介绍]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770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喜作律体。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赏析


唐代妇女拜新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被称作是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响到后世。拜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因月与人间婚姻爱恋有关,主管婚姻之神称为“月老”,后来也用“月老”来简称媒人。古代妇女往往用拜月之俗来寄托内心的心愿或哀思。诗人李端不循常人之思路,对月畅诉心灵,企求赐福,如愿以偿,而有诗人独特的构思,不妨可作为是表述:以动表拜月,以神诉衷情,含蓄让人思。

文学赏析

前两句写闺中女子开帘见月,立刻下阶便拜,写出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便即”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这两句三个字特别传神,“见”呈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惊喜与心田的忽然开朗,“下”是“见”后的自然动作,由心情使然,会让人觉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阶,而神色开悦可喜。刚下台阶神速下拜, “拜”既体现了诚和信,又见到了内心的迫切。这两句以三个动作来表情,也为下两句作铺垫。
后两句刻画她感情专注而又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娇羞神态。“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此诗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名家点评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末句无紧要,用之便佳绝佳绝。 
明·郭云《增订评注唐诗正声》:语语幽细。末句无紧要,自好。 
明·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评:乐府贵浑厚,此闺情中之幽细者。 
明·陆时雍《唐诗镜》:有古意。 
明·唐汝询《唐诗解》:心有所怀,故见月即拜,以情诉月,而人不闻,独风吹裙带耳。此《子夜歌》之遗声也。
清·张惣《唐风怀》:季贞曰:含情言外,结得古乐府之妙。
明·黄生《唐诗摘钞》:“北风”字老甚!风吹捃带,有悄悄冥冥之意。此句要从旁人看出才有景,若直说出所语何事,便是钝汉矣。画家射虎,但作弯弓引满之状;洗砚图,但画清水满池,而弃一砚于中,与此同一关捩。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对月诉情,人自不闻语也。近《子夜歌》。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便即”来得紧凑,“细语”又来得稳贴。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六朝乐府妙境,从太白《玉阶怨》、《静夜思》脱胎。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上三句写照,心事已是传神,但试思“细语人不闻”下如何下转语?工诗者于此用离脱法,“北风吹裙带”,此诗之魂,通首活现矣。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隽不落佻(末二句下)。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三四颇具风致,用意少而含意多也。
佚名
赏析


古人作诗尤为重视结尾,认为“一篇之妙在乎落句”(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引)。李端的这首《拜新月》于上三句叙事后突接“北风吹裙带”一语,采用“离脱”法以景结情,有如妙手偶得,令人绝倒。所谓离脱法,就是不按照原意径直写下去,而是有意离开原来的话题,宕开一笔,旁入他思,以不接而接。

古代妇女有拜新月的习俗,《全唐诗》载张夫人《拜新月》诗,述此事甚详。诗曰:“拜月不胜情,庭花风露清。月临人自老,人望月长明。东家阿母亦拜月……却忆红闺年少时。”从张诗的内容来看,拜新月大约是闺中女子祈求幸福或有所寄托的一种行为表现。李端此诗以工笔细描的手法,为拜月女子传形写照,造语极为浅近,而含意却至为浑厚。诗的上三句写闺人拜月诉情,形象生动,宛然如见。女子掀开窗帘,望见新月初生,于是立刻走出堂前,下阶便拜,口中不住地喃喃私语,面对新月倾诉衷曲。“即便”一词,非常逼真地刻画出女子满腹心事郁积日久,急于倾诉的心态,所谓“心有所怀,故见月即拜”(唐汝询《唐诗解》)。此以行动描写揭示人物心理,不独白其事,亦兼状其情。“细语人不闻”一句再就“拜”字展开,写与拜月动作相伴随的言语。女子所诉者何?语声细弱,人不得闻也;细语为何?一腔心事唯可诉与新月,不欲使旁人得知也。如此用笔,愈觉刻画入微。以上三句,已将女子拜月时的动作、言语、心理等一一描述出来,以下一句更当如何作结?诗人没有径直写下去,而是脱开原意,旁入他思,出人意表地接道:“北风吹裙带”。这一结句,实在棋高一着,“最得用笔之妙” (富寿荪语)。

首先,这一结句使诗中人物更显得形象鲜明,神完气足。上三句写人不过是运用平常之笔,而结束将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言其在月光下久拜不起,一任北风吹动裙带,短短五个字即勾画出一幅动静相生的艺术画面,遂将全诗各句带起。“风吹裙带”尤见风致,有悄悄冥冥之意,女子拜月时之形态神情,俱从裙带飘飘中闪现出来,真乃神来之笔。黄叔灿评:“ ‘北风吹裙带’,此诗之魂,通首活现矣”,确是有得之见。

其次,这一结句蕴涵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拜月女子虽然心有所怀,但其所思所想所愿却无法尽诉笔端,即便可以尽诉,也必定显得质直无味,于是诗人便“王顾左右而言他”,以离脱之法含混出之,这也正见出诗人艺术手段之高超。黄生曾说:“此句要从旁人看出才有景,若直说出所语所事,便是钝汉矣。画家射虎,但作弯弓引满之状;洗砚图,但画清水满池,而弃一砚于中,与此同一关棙。”(《唐诗摘抄》)画家画射虎、洗砚,并不直接画如何射、如何洗,而是让人通过弯弓、池水想象画外之意。作诗也同样需要以有限的诗中语言传递无限的言外之意。“北风吹裙带”正含有这样的言外之意。

佚名
赏析


本诗作者, 一作耿湋, 均中唐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夕,牛郎织女一年一度欢会,而织女手巧,善织锦,古代妇女此夜多在院中陈列瓜果,结彩丝,对月穿针,乞求巧智,故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唐代盛行拜新月习俗,隆重而又带有节日游戏性质。唐林杰《乞巧》诗:“七夕会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可见盛况。这首《拜新月》,在众多的唐人七夕诗中,可以说别具一格。

本诗纯用客观的白描手法,从人物动作及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及性格特点,展示主题思想。诗一开始,就撇开一般常见的环境气氛渲染,直接入题。从“开帘”、“即便”前后语气呼应,写出女主人公拜月的行动是多么急切、又是多么虔诚。她避开热闹场合,独自选择这样的时机,又不讲究任何形式,表明她的拜月不带任何游戏性质,目的也不只是乞巧。这就增加了她行动的隐秘性和严肃性,显示出非比寻常的意义。本来在一般拜祈场合,人们只有心里默祷,而她不同,却说出了声。“细语人不闻”一句,不但写出她的情不自禁,而且反映了怕人窃听的隐秘心理。这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少女热切虔诚而稚羞怯的情态,显示出她的年龄性格特征。最后“北风吹罗带”一笔旁衬,更是空际传神。我们仿佛看到月下寒风中她亭亭玉立的身影,也给整个画面涂上一层凄清的色调,把女主人公一片真切诚挚之情,写得跃然纸上,萦人情怀。

读此诗,我们仿佛觉得诗人就站在画中某一暗处,不动声色;读者随着诗人的目光,看清了女主人公的一举一动,甚至她的表情心态,所谓“妙作旁观语”,就是指这种善于用客观笔触展示情景,表现主题的方法。诗人在作品里不直接显露自己的观点或主观感情,将丰富的思想感情熔铸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一著一字,尽得风流,诗评家又称之为“善于含蓄”。其实“含蓄”是一种比较宽泛的说法,它有时指艺术手法,有时指艺术效果,有时又指艺术风络。本诗则指其艺术效果。本诗的结句用了细节传神,古人叫“以景结情”或“实下虚成”,也是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方法,具有含蓄美的艺术效果。

钱钟书先生曾引用西方批评家的看法说:中国古诗“空灵”、“轻淡”、“意在言外”的确可以说明中国古诗的一些艺术特质。本诗就是一个例子。在唐诗中,这类例子是大量的。如李白的《玉阶怨》、崔颢的《长干曲》、元稹的《古行宫》等,都是通过人物行动展示情景,表达主题,“妙作旁观语”。即使一些写景抒情、咏怀古迹的诗,如王孟诗派的一些山水小诗,刘禹锡、杜牧等人的一些咏怀六朝旧事的作品,也都力求使抒情主体客观化尽量做到含而不露,也可以归入“妙作旁观语”一类。

佚名

赏析


在古代,妇女有拜新月的习俗。对月祝祷,诉说心愿。《全唐诗》就收有署名张夫人《拜新月》诗,详明地记叙了众女拜月的情景,刻画了老妇少女拜月时的不同心境。李端这首五言绝句,语短情长,字浅意深,艺术表现较为独特。它完全运用白描手法,如同电影镜头,通过摄取动作细节,准确而婉曲地反映出了主人公幽微的心态。笔墨简洁,画面清新,韵致特胜,令人玩味不已。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初看,她似乎原来并无拜月的打算,只是偶见月出,猝然下拜。然而,对她那不加思索的神态和准确而又连贯的动作略加体会,便知她拜月并非即景生情之举。她心事重重而又不便明言,因而早就有对月祷祝之想,并暗中不露声色地做好了准备。所以一见新月初出,四周无人,便马上望月祝祷;为防别人不期而遇,既没置案,又不设香,人出便拜,动作迅捷,礼仪简单。这里,虽没交代人物的年龄、身份及拜月之因,但从那玲珑的身影、轻盈的动作中,便知她正值青春妙龄;那怕人窥见而又毫不犹豫的举措,表现出她心有所怀,异常急切而又娇羞的微妙心态,刻画准确,细腻,十分传神。

那么,她有什么心曲?“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细语”二字,用得很妙。它通过喃喃的悄声低语,写出了主人公内心丰富的隐秘,写出了她拜月的至虔至诚,痴情一片。但细语对月,人难耳闻,作者也无法写出。然而那情思却从最末一句“北风吹裙带”的景中隐约地透出。中国季候,只有秋冬吹北风,从诗中描绘来看,此处的“北风”正是秋风。深秋,天气萧瑟,草木凋零,最易令人感伤。无疑,主人公心头笼罩着的也是一层愁云。也许,她是一个深宫美人,见秋风起,害怕自己如同团扇见弃,心中无比哀伤;也许,她是一个怀春少女,秋实结子,渴望能与心爱的人儿早结鸳鸯;也许,她是一个婉丽少妇,亲人戍边,盼寒衣早到夫身,满怀平安早归的期待。总之,虽未明言事情源出,但是感情的基调还是可以把握的。它既是深深的愁怨,又是真切的祈望。

此诗运笔,纯系白描,使其隐秘处仍旧隐秘,细节处唯见细节。但由于作者笔墨娴熟,能于实处见虚,虚中有实,因而情思深长,意境悠远,韵致淳厚。使其心曲毕呈,倩影如见,使一位虔诚、纯真而又娇嫩羞涩的青年女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吴逸一在《唐诗正声》中说:“乐府贵浑厚,此闺情中之幽细者。”幽细而能传真,正是此诗特殊而又可贵之处。

佚名

赏析


初看这首诗和施肩吾的《幼女词》极相似,而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差异。这里拜月的已不是才六岁的幼女,而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她拜新月,不是“乞巧”,而是寄情于月,倾诉心曲。开帘见新月,触动了她萌动于胸的情愫,“即便”下阶拜,动作迅速,不加思索,不讲形式,这之中还包含着抓紧时间,以免为他人撞见的成分。她一面拜,一面祷,喃喃细语“人不闻”。这个少女内心的隐秘没有泄露,她是愁怨呢,还是祈望,叫人难以捉摸,犹如“北风”无影无形,又可感可触,好似“罗带”忽上忽下,或左或右。北风吹罗带,飘忽不定,正是少女心情的象征。

这首诗前三句写少女的动作,只末一句宕离本位,却尽传风致。黄生《唐诗摘抄》中说:“‘北风’字老甚!风吹裙带,有悄悄冥冥之意。此句要从旁人看才有景,若直说出所语何事,便是钝汉矣。”黄叔灿并进一步剖析:“上三句写照,心事已是传神,但试思‘细语人不闻’下如何下转语?工诗者于此用离脱法,‘北风吹罗带’,此诗之魂,通首活现矣。”(《唐诗笺注>)李端这儿所写,还不如他的《听筝》中少女“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那么成熟,她还稚嫩羞涩,因而她见月即拜,细语轻声,怕人见,怕人闻。诗人更以风吹裙带喻其心态,也就活画出少女似懂非懂爱情时的憨态,逸趣无穷。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