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悦读丨小说】韩雪丽《邻居邻居》(十七)

 作家荟 2020-11-03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韩雪丽

【作者简介】韩雪丽,石家庄人,热爱诗歌,有作品发表在《现代诗歌》《诗歌网》《长江诗歌》等刊物。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邻居------失望

  大姑子问,你们能拿出多少钱,马老师说两千,这是我们全部的积蓄了。如果刘文静花销增加,他们也要借。

  大姑子沉了脸,我还以为你们在外面上班,能多给点,没想到,你们也这么没本事。

  马老师反问,我们都是普通工人,又没当个官,又没外财,哪里有你说的本事,我们没本事,也没给亲戚找麻烦。

  大姑子脸红了,想要说什么,最后还是算了。

  马老师平静了一下,你也不要找你兄弟了,他为你的事,愁白了头,出去喝闷酒,头痛连班上不了,还要扣工资。

  你不心疼他,我还在意呢,我们家还指望他呢。

  大姑子有些心疼兄弟,他好些了吗。

  马老师叹气,他心事重,有事不和人说,闷在心里,能好吗。

  大姑子低头,她说,咱爸妈老宅的房子,要不卖了吧,就是这钱,你们就别要了。

马老师跳了起来,你居然打这个主意,那三间老房子,用料多好,可也卖不了几个钱,这样折腾,太可惜。

   大姑子说,我也没办法,总要为孩子拚一拚。

   马老师生气了,你家孩子是孩子,别人家孩子也是孩子,而且你别忘了,那个房子你卖了不做数,你兄弟不会签字的。

   马老师走到门边,又转过身来,大姐,我劝你一句,那出国的花费,不是这一笔,以后还有呢,以后的学费生活费,你怎么办,那是四年呢。说孩子自己打工,也要有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活计才行。我劝你一句,还是让他在国内上大学吧。有些事,你现在拚了,后面拚不起,总不能为了你家孩子出个国,把亲朋都掏空了,连父母的老宅都卖了,有点孝心吗。

   马老师重重的摔门而去,那两千块,她没提,她心的话,这大姑子连老宅的主意都打了,凭什么,那房子是他们家的,这成了卖他们的房子。

邻居---老宅

  马老师越想越不对,她匆匆去了村长家。

  马老师和村长算是亲戚,虽然不太近,但也能叫叔。

   马老师没有空手去,在小卖部里买了烟酒。

  一进院门,一口一个叔叔的叫着。

   村长收了烟酒,让媳妇泡茶。

   马老师先是问候了村长的身体,又关心了村长的两个孩子几句。

   村长到是很客气,问马老师怎么不年不节的回来了。

  马老师把大姑子的事说了,然后强调,那房子虽然没办手续,可是那是她家的,不能由大姑子买卖,大姑子嫁到了外地,户口都迁了,她可没权力。

  村长点头,大侄女,你放心,咱村的习俗你知道,闺女嫁了,就是外人,这房子是你们老刘家的,跟她没关系,你放心,没有大侄子的签名不算数,而且那是你们夫妻共同财产,你不同意也不成。

  马老师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马老师叮咛自家姐姐,盯了这事,有事告诉她。

邻居----忧心

 马老师请了两天假,不是假期,不能再耽搁了,她忧心返回。

 回了家,马老师更不安了。她到家时,已经晚上了,刘师傅看她仆仆风尘的,忙让她去洗脸,刘师傅把饭菜端上来,刘文静还没放学 。

 马老师三口两口吃了饭。

 马上和刘师傅说了大姑子想卖公婆老房子的事,那老房子是十年前他们夫妻出钱翻新的,还在院子里接了水管。马老师还在院子里种了桃树。

  平时都是让自己的姐姐帮忙照看,有没有漏雨,有时候开门通通风。

  虽然一直没住过,冬天太冷,夏天偶然回去,也是住在姐姐家。

  刘师傅非常惊讶,他和妻子的户口都不在村里,村子里和他们的联系就是老屋子。

他没想到姐姐会这样说。

  刘师傅有些气愤,有些伤心,他没想到姐姐不念旧情,那个院子是他们一同长大的地方。

翻新的时候,马老师说不住人,不用花太多功夫,可是刘师傅不肯,木料都是他选的,也是他请了十天假回去弄的。

  刘师傅不会骂人,他点了一根烟,本来马老师最讨厌人吸烟,可现在情况特殊,也没阻止。

刘师傅连抽了三根,马老师怒了,你有完没完,抽一根还不行,抽烟解决问题吗,你思考出什么了。

  刘师傅掐了烟。

  他说,不许卖。

  马老师说,这是你的决定,你姐听你的吗,要是考虑你的感受,就不会这样。

你姐为了自己的孩子出国,就不考虑别人的死活,连父母的老宅都不留。

  刘师傅没阻止马老师对自己姐姐语出不逊。

他低了头,马老师说,好了,我不和你费劲了,这事我处理就行,你写个授权书给我,这事我全权处理,写授权书,是马老师一个同学的意思,同学是担心,马老师的大姑子会起诉,说那房子是父母的遗产,有她一半。

邻居----授权

  刘师傅说,用什么授权书,那是我的房子。

  马老师只好说,你姐不是省油的灯,她这次在村里几家亲戚那里借钱不顺,你想呀,她离开村子二十年了,和娘家走动不多,隔了这些年,又不在当地,她和人家借钱,谁借给她呀。

  刘师傅点头,当时姐姐说回村里找亲戚帮忙,他感觉就是这样,姐姐离开那么久,又在外地那么远,借了钱,谁放心呀。

  现在马老师肯定了这一层。

  马老师说,你姐不会罢休,她为了儿子已经疯了。

  所以没准你姐会和我们打官司,说那房子是父母的,有她一半的继承权。

  刘师傅吃惊的睁大了眼睛,怎么会,村里的规定,她是出嫁女,那房子是我的。

而且那房子是咱们出钱重盖的。

  马老师点头,村里是这样的,可是你姐不会认的。所以现在你写个授权书,我过两天还要请假回去,看能不能把手续办下来,办到你名下。

  刘师傅点头,写了授权书,他心里想,他姐真的会和他打官司吗。

邻居----起诉

 大姑子果然起诉了,马老师找了原先的同学,现在县法院工作,了解些情况。

 马老师一面办理老房子的过户事宜。

 想走继承的手续。

 可是大姑子现在起诉,这继承就困难了。

 同学说,本来吗,乡俗如此,当时要是早点办了,也就办了。

 可现在这个时机,还要是大姑子同意。

 马老师回村里找人写证明材料,证明老宅是重建过的,一切费用都是他们出的。马老师感叹当时没留发票,那时候图省钱,都是托人买的材料,没有开票。

 现在只有人证了。

 幸而邻居们都写了证词,马老师还找了村长,证明大姑子二十年前嫁离本村,迁出户口,而公婆的照料和后事都是他们两口子办理的。

 马老师想,只要证明大姑子没有对公婆的照料,就能剥夺大姑子的继承权。

邻居----变故

  事情并不顺利,马老师也找了律师,大姑子也找了律师,大姑子拿出当年的凭据,证明她的彩礼钱给了家里,算是对父母的孝顺,那些钱,的确花在家里了。

  当时的彩礼钱是三千块,不是小数目。

  大姑子的律师解说,这说明大姑子是孝顺了父母,因为离得远,不能经常回来,可是她给钱也是一种照顾。

  马老师有些头痛。

  她不知如何处理。

  她想了想,大姑子的目标是为了证明这房子有她一半,可是有了她一半,那一半也是自家,她想买卖自家不同意也达不成,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自家出钱买了她那一半。

  马老师头痛。

  她找人估价,人家说,估计一半的价格是四千。

  马老师犹豫着,她想了想,和自己的律师说,你和他们沟通一下市场价格,我大姑子是为了钱,不是为了房子,只要她同意房产过户到我老公名下,我们出钱买了她的百分之五十继承权。

  但是马老师说,这里面的一点我要说明白,旧房是翻新过的,我们出了不少钱,就是法院判定,也不可能给她百分之五十,所以要是出钱,我们只能出三千,她同意就成交,不同意就等法院判定,但是法院判定是有时间的,让她考虑吧。

邻居----和解

  律师去做工作了,马老师先回了家。

  她把意思和刘师傅说了,刘师傅同意给姐姐三千块钱,其实刘师傅是同意四千的,可是想到姐姐这件事的做法,太伤人,就没开口。

  刘文静也知道这事了,她很惊讶,对那个只见一面的姑姑,却有些另眼相看。

  她说,没想到我姑姑还会使用法律的武器,争取自己的权益。

  马老师说,你懂什么,你姑姑是疯了。

  刘文静劝母亲,妈这么想,当年的彩礼钱,确是花在家里了,你别当作是我姑争取房子,全当是我姑要回当年的彩礼钱,这样心里就舒服了。

  刘师傅听了,感觉舒服些,他说,其实,也该把彩礼钱给她,她一个人在外地不容易,她老公又没了,一个女人养一个孩子不易。

  马老师一听这父女两的话,冷笑,到底你们有血缘关系呀。

  刘文静看母亲生气,又劝道,妈,这事不能全怪我姑母,她估计是走投无路了,不过,就算是四千块钱,也解决不了问题,她在村子里借不到钱,估计出国的费用不够。

  马老师心想,走不了才好呢,有多大头带多大帽子,大姑子这是逞强呢。

  大姑子同意了,但要求是三千五,如果是三千五,她就同意让房子过户。

  马老师点头。

邻居----写信

  马老师出了三千五,心中不平,给大姑子的儿子写了封信,信的地址还是从老公的抽屉里找到的。

  马老师说了大姑子借钱争房的情形,信中的建议是希望这孩子不要把这么大的压力,加在母亲身上。大姑子不容易,挣钱不容易,现在求人借钱,将来如何去还。你出国去了,你母亲不知道多辛苦,听说大姑子是年年到新疆摘棉花。

  信发出去了,马老师有些后悔。

  她没和刘师傅说。和刘文静提了一句,刘文静说,妈说的也有道理,表哥也是要考虑一下姑母的经济情形,他一个人走了,还有后面几年的学费生活费,他一个人打工肯定不够,还要姑母去借钱吗,也没人有闲钱,借给别人呀,再说借了一次不还,哪有第二次。

  不过刘文静,还是说母亲冒失了。

  马老师心想,那信最好在路上丢了吧,说起来那是人家的家务事,自己不必多事,她虽然恼大姑子这事办得,可是看大姑子人那么瘦,看上去比实际年纪老了七八岁,也有些不忍。

  马老师心里明白,这次的事,和大姑子的往来不会多了,这房产争下来,等于撕破了脸。

半个月后,马老师收到了回信。

  信是大姑子的儿子写的,他说,他不知道母亲借钱的事,母亲说是去打工,他就信了,他已经说服了母亲,在国内上大学。那三千五百块钱,他现在没有能力归还,算是舅舅和舅妈借他上大学的费用,以后有钱了,他会还回来。

  马老师心中感叹,这个孩子到懂事的,不过那三千五百块钱,她也没打算让谁还了。

邻居----复信

  马老师拿着信纸,到有些感慨,这个外甥到是懂事。

  马老师让刘文静看人家孩子的一手好字,她最喜欢写字好的学生,她说,一个人的字是一个人的体面。

  刘文静虽然学了几年书法,但字并没有太大的长进,这一点很令马老师不喜。

  刘文静一吐舌头。

  马老师不生气就好,为了大姑子的事,马老师着实气了一场,往老家跑了几回,又找人又花钱,又请假,光这就折腾了几百块钱进去,这一次马老师是伤了元气,她说,是又失财,又气得感冒上火。

  马老师一生气,就唠叨刘师傅,刘师傅也一肚子闷气,可是发作不得,有时候马老师唠叨的多了,他就摔门而去,家里的气氛,很是紧张。

  刘文静劝母亲,事情结束了,钱已经损失了,再气病了不值当,过去就过去了。

  马老师说,你到心大,你也不想想,那房子,那存款都是你的,其实你大姑是和你争呢。

  刘文静没想那么多,她也知道家里的情形,大姑这一折腾,等于是把父母攒的钱,都弄了去。但是她心里认为,那房子,也不能说和大姑没关系。

  看马老师一脸的不悦,她没什么。

马老师给外甥回信。

邻居----鼓励

  马老师鼓励外甥好好学习,不要辜负母亲的心愿,当妈的不容易,就盼着孩子好,母子相依为命,多体谅母亲不容易,而且母亲也上了岁数,不比年轻的时候了。

  马老师在信里,到是一副为人师表的模样。

  家里的风波,算是平息了,只是偶然想起来,马老师还会刺刘师傅几句,真是好亲戚呀。

刘师傅一律装没听见。

  刘文静叹息,都是钱闹的。

  刘文静一直奇怪,为什么西门从来不为钱发愁,马老师说,李芬能挣钱,人家是业务,刘文静想,原来做业务比在车间挣钱多呀。

  被刘文静羡慕的李芬,业务上还算顺利,在姚强的帮助下,又得了一个大单子,这一次李芬吸取教训,不那么张扬了。她和科长说,她是副科长,先进让别人当吧。

  科长点头,这个李芬总算有点长进了,天下好事,怎么能让她一个人得了。

李芬把借亲戚的钱还了,总算舒了口气,想想这一切,都是为了宋芙蓉,宋芙蓉的成绩,让她笑不起来了。

  宋芙蓉的数学成绩,连格都没及。

  班主任到是挺和气,宋芙蓉毕竟拿了几次唱歌的奖状,平时嘴也甜,对班主任很奉承,她只是有些忧心,这样的成绩,怕是过不了文化课。

邻居----感觉

  李芬感觉现在脾气好多了,搁以前,早回家教训女儿了,她真不知道宋芙蓉天天干什么呢,数学学习班上着,还弄成这样,想想为这个孩子多花了多少钱。

  李芬和宋主任抱怨,宋主任也感到问题严重,重读不是好计划,好多孩子重读进步不明写,前楼的那个孩子,就是复读了两次,成绩和第一次没什么区别,最后一次,还低了十分。

  宋主任说,你和马老师说说,她毕竟是老师,看有什么办法吗。

  李芬明白这事和张兰没共同语言,人家田然的成绩就是一中的骄傲。

  李芬去和马老师诉苦,马老师想想,你带她去县一中看看,那里升学率挺高,是军事化管理,一月只给一天假。

  李芬马上明白了,宋芙蓉怕苦,县里中学的条件,当然比不得市里,而且天天出操,晚上还有晚自习,据说食堂的饭菜也一般,说是不能娇惯孩子们。

  李芬带了宋芙蓉去县一中,和她讲了,如果高考失利,就在这里补习,升学率极高,但是让她吃了一顿午饭,宋芙蓉苦了脸,没油没盐的感觉,让她难以下咽。

  李芬看她的表情,就劝她,你好歹用点心,谁也不愿意让你复读,你吃苦,我也心疼,可是你的数学怎么学的。

邻居----认真

  宋芙蓉终于开始抓紧学习了。

  李芬给宋芙蓉安排的数学课外学习是一对一的讲课。

  李芬和老师先交流过,抓紧基础,只要宋芙蓉能及格就行。

  李芬和宋主任叹气,这个孩子,真让人操心。

  她和宋主任算宋芙蓉的花销,音乐班要上,数学要补,吃有营养的食物,衣服还要季季有新衣,这个孩子一个人的花销,就比他们夫妻的基本工资还高。

  她本想,放松做业务的节奏,现在老出差,也感觉累,可是看看女儿的帐单,还是咬呀坚持两年吧,起码让她上了大学。

  宋主任心里明白,其实这个家的大部分支出都是媳妇挣的,尤其是为了芙蓉上一中高中花的赞助费,他有些惭愧。可是他的工作,吃的好有专车,可是就是钱少。

  宋主任只好说,辛苦你了,我这的钱,都是有数的。虽然烟酒不缺吧,可是奖金不多。

李芬到没嫌弃的意思,她马上说,都是为了这个家,要不是人家给你面子,我们科长也不会那么支持我的业务。

  宋主任这才心里平衡些。

  邻居----奋斗

  李芬感觉芙蓉太孩子气,没有一点长远打算,那时候感觉她天真可爱,想在想想,这孩子太幼稚。

  她很是奇怪,这个孩子,既没有父亲的精明圆滑,也没有自己的吃苦耐劳,好似父母的优点都没有遗传,唯一的一点天份是嗓子好。

  她和老公抱怨,宋主任却很乐观,他的说法是孩子小,一直在学校这个单纯的环境里,难免天真单纯,这是优点,以后经历多了,自然会成长。

  李芬只能借此安慰自己。

  李芬还是决定再抓业务,看看能不能再有个大单子。

  今年科里新进了三个大学生,李芬现在明白,老员工不好招惹,还是从新人下手吧。

她和科长商量,主要带带这三个新人,看能不能培养一个业务尖子。

  科长双手赞成,科长感觉现在这样挺好,李芬忙着业务,这样业务科能完成厂里的任务,自己这个科长也做得稳当,李芬经常出差,也让他轻松,李芬这个人事太多,一会嫌这个懒惰,一个嫌那个不像业务员。

  新人新气象,他们到是接受了李芬的理念,业务员就要勤快,多跑客户,李芬原来出差,不愿意和同事做伴,也是防着一手,现在这几个新人,前半年没有任务考核,也没有业绩要求,所以他们也没有提成。

  邻居----出差

  李芬给三个新人做了半个月的培训,先挑了最精明最有眼力价的张涛,和自己一起出差,看看小伙子,有没有潜力,还是只会耍嘴皮子。

  张涛非常珍惜这机会,留下的两个新人,让他们去车间转转,熟悉一下企业的产品。张涛来自一个小镇,人很机灵,在学校里就是学生会的,和老师的关系极好。

  购买车票,上了火车去打开水,一路上,非常的勤快,让李芬终于找到了些当领导的感觉。

张涛下了车,拿着两个人的行李,让李芬走在前面,一口一个领导的叫着,李芬想起宋主任的叮咛,要低调,就说,别领导领导了,就叫姐吧。

  张涛马上改了称呼。

  这一次出差半个月,跑了大半个城市,相关的厂家,都送了说明书和样品。有两家是有熟人介绍的,有一个是姚强介绍的。

  二人办完了业务准备离开,李芬接到姚强的电话,他也到这个城市办事,说一起吃饭吧。李芬心中一动,马上说,这次不巧,她已经在车站了,火车马上就开了。

  张涛有些奇怪。

  李芬让张涛马上买车票,既然说走了,还是真的走吧,原先想在这里玩两天,现在提前返程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