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悦读|图说 】段英贤《老照片记忆的蒙古岁月》

 作家荟 2020-11-03

【阅读悦读|图说 】大烟《蜡梅不是梅,有荤素之分,素心贵而荤心贱》

【作者简介】段英贤,北国冰城人氏,长居南国三亚,1982年毕业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冶金机械系,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摄影家学会会员,散文及摄影作品多次在当地主流媒体刊登。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根据中蒙政府协定,1955年——1964年期间,每年有大批的中国员工在蒙古帮助经济建设。前后共有八千多员工援蒙,号称八千壮士。他们主要是来自东北的建筑公司,我爸爸作为建筑工人就是其中一员。他于1955年出国援蒙,我母亲于1957年随父亲出国,我和妹妹先后在蒙古出生。他们先后承建一个纺织厂,和一座发电厂。1963年我们全家回国。在蒙期间父辈们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结下深厚友谊。

我家的蒙古邻居

这张照片摄于1960年,地点是蒙古第二大城市——赛因山德市。照片中间的是我母亲,左侧穿蒙古袍的是位售货员,右侧穿连衣裙的是位秘书,她们都是我家的邻居。名字已记不清了。

照片的背景房子我们居住的俄式木屋,共有四户人家,两户中国人,两户当地人。每户一个单元。当时我母亲正在做午饭,出来倒水时碰见她们在照相,她们不由分说,架起母亲合了一张影。听母亲说:刚到蒙古时人生地不熟,是邻居问寒问暖,送来牛、羊肉。熟了以后,她们经常管母亲要馒头吃,她们之间亲如姐妹。

我和爸爸在蒙古

这张照片摄于1960年6月,赛因三德市我故居的门前。当时我不到一周岁,坐在爸爸的怀里显得很听话。

二十五岁的爸爸在国外工作已整五年了。记得爸爸蒙语说得特别流利,经常在工休时给蒙古工友讲三国故事。赢得了他们的尊敬。扫文盲时爸爸还是工人文化学校的教员,帮助工人们学识字。在我刚出生时爸爸就有德国单反相机,为我留下许多珍贵照片。爸爸领导的团小组屡创佳绩,1956年他们的光荣事迹刊登在蒙古人民日报上,当年3月26日下午15时20分,到蒙古访问的朱德在乌兰巴托火车站还接见了他们,这也是当年援蒙全体工人的光荣。

小胖哭了 又笑了

照片摄于一九六零年夏季,地点是蒙古乌兰巴托。当时我母亲由山东老家随父亲出国援外 ,我就是在蒙古出生的。由于我长的胖,再加上爷爷给我起的小名——祯祥,太别嘴, 所以大家都管我叫小胖,本名就没人叫了。

听妈妈说:当时不到一周岁的我和邻家王姓小妹正在所居住的俄式木屋中的地板上玩耍,玩兴正浓,爸爸走过来要给我们照像,打断了我们的游戏,多扫兴。还让我们摆出标准姿势,多难受,无奈我们只有最后一着了——哭了!

过了几天,我又一次和小妹玩耍,爸爸这回有了经验,在我们玩得高兴时不知不觉中为我们留个影 ,照片中,我们正在进行爬行比赛,眼看就要到终点了,我还领先一头,我大喜过望,又笑了!

一九六三年,我随父母回国来哈尔滨定居,稍后小妹也随她父母去了长春,此后我们天各一方,再也没见面。五十多年的岁月过去了,不知小妹可好吗?

毛选四卷

我还有一套精装本的毛泽东选集1-4卷,它是我爸爸留下的珍贵遗物。 说起这套书,还有一段故事。这套书购于蒙古乌兰巴托书店新华门市部 。1961年7月的一个星期天,初夏的乌兰巴托阳光明媚,我爸爸利用公休又去书店看书,援蒙已经六年了,十分思念亲人 。突然在书店醒目的位置看到这套书,异国他乡见到祖国领袖的著作,分外亲切,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套书。这套书书价合计人民币17元,在当时算是不小的数目了,当时对领袖的感情很朴实,不象文革期间那么狂热。我爸爸作为一名二十六岁的青年工人,花去半个月的工资,买下这套书,难能可贵。听妈妈说,为此我们家吃了半个月的罐头,没钱买青菜。此后这套书随爸爸回国并伴他终生 。

父亲的工友

这套书为布面、线装、竖排版、精装本。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刷。由于时间长了,书有些旧了,布面也有的地方坏了,但是文字还很清晰。书的第一卷为一九五二年七月北京第二版,一九六一年一月北京第八次印刷。第二卷为一九五二年八月北京第二版,一九六一年一月北京第七次印刷。第三卷为一九五三年五月北京第二版,一九六一年一月北京第七次印刷。第四卷为一九六零年九月北京第一版,一九六一年一月北京第二次印刷。所以说这套书是最早版本的精装本的毛选四卷。

爸爸已经故去多年,这套书成为他老人家留给我的珍贵遗物。睹物思人,倍感亲切,我一定会精心珍藏此书,我会永远把您怀念!

闲暇无事,翻看老照片,回忆起父辈们的如烟往事,记忆起他们曾经的《芳华》岁月,感慨万分,遂写一段小文,使之串连成一组小故事,记录在此,深表对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印记,也是寄托对离去的父母双亲大人的缅怀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