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建军:下厨有乐,驻村有乐|散文

 作家荟 2020-11-03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陶建军

【作者简介】陶建军,麻城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该市五脑山虎形地村人,祖居于福田河镇白果畈。现在该麻城市木子店镇熊家垸村驻村扶贫,有多篇扶贫故事类文章在各级媒体发表。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驻村麻城木子店参与扶贫以后,为了让紧张而又艰苦的扶贫生活得到改善,我们借用了村部的一件闲置的房子,买来了煤气灶、煤气罐、电饭煲、杯盘碗盏,油盐酱醋姜葱蒜,开始了自己煮饭。自己下厨,为我们的精准扶贫驻村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

尽管在我们所在的鄂东山村,人们至今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男人做女工,宗中也不中”。意思就是说,男人做了女人本该做的事情,你即使再有本事,也就没有什么出息。是的,我们在这个小山村,耳闻目睹,这里的很多男人都是屋里的“爷”,一天到晚除了在外面做零工,或者在田地里忙活之外,就是喝酒、娱乐。如今的农村,机械化生产逐步普及,田地里真正需要男人忙活的力气活少,所以有的男人一日三餐喝酒,从早晨开始,村庄中就有喝得醉醺醺的男人,腆着小肚子,走着之字步,口中念念有词,说着半懂不懂的酒话,有的甚至打自己的女人,撩别人家的女人。而女人们呢,因为家务是女人的,清早忙到晚,忙了屋里,忙屋外,洗衣煮饭,带小孩,还要慢着出工给田地里除草施肥。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我们这几个一日三餐,需要自己系着围裙,拿起锅铲,奋力炒菜做饭的驻村队员,时不时就成了一些人的谈资了。开始的时候,有人羡慕嫉妒恨,也有人讥笑鄙视看不起。天长日久,我们一直的坚持坚守,理解的人就慢慢多了,人与人的心就近了。我们获得更多的是称赞和支持。很多村民经常为我们送去许多新鲜蔬菜,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

而实际上,下厨煮饭对于我来说,则是自参加工作以来的爱好。二十世纪八十年末期,我在一所山村学校工作,那时候,我是外乡人,一到周末,本地老师都回家与老婆孩子团圆去了,留下我们几个外地的老师驻守学校。我们都很年轻,没有成家,一放假就为吃饭发愁。虽然说,山里民风淳朴,可以到附近农家去蹭饭吃,可是时间长了也不是个事。于是只有自己学着煮饭,炒菜了。至今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生火做饭,炒了个花生米。由于不会调节火候,出锅的时候,那花生米外面糊的象炭粒,里面还没熟。那种夹生的东西吃在嘴里苦苦的。可是我们并不因为第一次的失败,就放弃锻炼,几年过去,我也能炒出几个像样的菜来。

后来成家了,我们家,在工作忙碌的时候,我也经常就操起锅碗瓢盆,下厨弄饭。那个时候,孩子小,为了更好的满足孩子和家人的需求,我们经常学习一些新的菜肴的制作方法。比如做土豆。经过学习菜谱,除了做出了土豆炖汤、酸辣土豆丝、炸薯条、土豆烧鸡之外,我还根据菜谱做了个油炸青椒土豆泥。将土豆煮熟,捣成泥,灌到拔出了籽的青椒里面,上浆,然后过油。那种口感很是新颖。

如今在驻村扶贫点上,加之生活实实在在的农村村庄中,学习下厨,学习做菜的机会就更多了。

村支书是个深谙美食之道的人,他对于本地区的一些传统菜肴的做法,相当熟悉。他是个热情的人,也是一个喜欢传授展示厨艺的人,在我们的小厨房里,他也经常同我们一起现场操作,现身说法,让我们学到了不少做菜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清水煮鱼。煮鱼,对我来说并不是陌生的事情,我们也曾经经常煮,而且里面的佐料有生姜、花椒、香油、食盐等,配料可以选择豆腐、西红柿和酸菜。可是他的煮法是有不同的,或许是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原生态的,也是最适合我们的口味的。他是这样煮鱼的,让人不能不大开眼界。三到五斤中的当地白鲢,收拾干净以后,剁成大小适宜的鱼块备用。少许猪肥肉,下锅熬油,加入生姜块、腌制的野山椒入油炝香,然后加入凉水,水烧开以后,将剁好的鱼块放入沸水中,加盐,大火煮沸,然后小火慢炖,半过小时以后,一锅清水煮鱼就顺利完成。一看,鱼肉鲜艳白净,鱼汤清澈透亮,一闻香气扑鼻,令人味觉大开,一尝汤味醇厚漫长,肉嫩爽口。我亲眼看到他煮出的鱼肉,有人连吃三小碗,还不忍放下碗筷。当然更令人叫绝的是,有时候,他还将鱼肉与鸡汤鸡肉、南瓜萝卜一起混煮,真正是别出心裁,别有风味。

除了教我们做水煮鱼之外,作为朋友,村支书,还交我做秘制油焖大虾,他教我怎么使用他独特方法制作。我回到家,买来小龙虾,如法炮制,果然口感绝佳,那回正好女儿从厦门回家度假,吃得真正是“手不释虾”。

村里热心的大娘大婶们,还经常教我们做一些小菜,比如风辣椒。也是我们以前所没有见到的。将青辣椒切或者剪成辣椒丝,加上适量的盐,搅拌均匀,然后紧紧的压在一个适当的带有瓶塞的玻璃瓶中,上面加上一两勺食用油,腌制三天左右,开瓶食之,清脆爽口,下饭开胃。我还学会了该地制作番茄酱、老抽泡大蒜等独特的小菜制作方法。

虽然说是日常生活,可是实实在在的做,平凡小事一样能够让人有着不少的收获,正是因为有了收获,所以我们的内心是充满着快乐的。

在我们驻村的木子店,自己下厨做菜,最大的收获,应该说是,慢慢学会了当地最富有地标性的菜肴——吊锅的制作了。

木子店深藏于大别山腹地,气候条件为温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深秋、冬、早春三季,不仅气温低,而且空气湿度大,“湿冷”两字,是木子店除了夏天和初秋之外其它季节气温的“主旋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木子店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居民喜食吊锅的饮食习俗。它不仅美味杂陈,更有深厚的吊锅文化。

制作吊锅颇有讲究,自家吃饭一铺一盖,一层萝卜白菜,一层豆腐千张;一般朋友来了,两铺两盖;有远朋而至,则要三铺三盖,为一铺新(新鲜菜蔬),二铺银(鱼块鱼片和豆制品),三铺金(肉和鸡蛋);“四”与“死”音相近,不吉利,不上席。新生儿出世,五铺五盖,意为五子登科;女儿出嫁回门席,六铺六盖,为福禄双全,六六大顺;老人亡故,七铺七盖,与亡灵七七合轨。丧宴的吊锅第七层用豆腐千张覆盖,以示哀悼之孝意;而老人庆寿,新居落成,亲家上门和新婚大宴,必须是八铺八盖,山珍海味俱全,“若要发,不离八”,第八层用煎好的一个个荷包蛋,将全部菜肴盖上,意谓着“元宝堆成山,福寿大如天”,九铺九盖以前只能皇帝享用。

很多人习惯将木子店吊锅与平常人们常见的火锅等同起来。实际上纯正木子店吊锅与一般意义上的火锅大相径庭。

一是食材不同,木子店吊锅的食材多用当地土生土长的猪牛羊鸡鸭鱼,还有山野菜等。当地山高气清,自然环境保护较好,这种原生态的食材,都能原汁原味,这与山外世界的食材相比就是得天独厚,无以伦比了。当然材料不同,处置的方法也有些不同,比如同是腊肉,常见的火锅是切成小块,以瘦肉为主。吊锅中的腊肉是大快朵颐,肥肉多瘦肉少,才能真正有木子店腊肉的味道。

二是煮食的顺序不同,木子店吊锅中放入食材的顺序有很多讲究,比如最底层经常是放入已经煮熟的干竹笋、干豇豆或者干萝卜等植物食材,上面再放入豆制品、荤菜腊肉等,顺序弄错,味道有异。这与传统火锅吃完了鱼肉荤腥的菜肴以后,再放入新鲜蔬菜煮熟去吃,是不同的。

三是加热的材料不同,常见的火锅是用电磁炉或者燃气等加热,而木子店的吊锅,则是用一个罐钩吊起铁锅,(所谓罐钩就是:从屋梁上悬下一根绳索,绳索上系一个铁吊钩,绳索两头拴有活套,可伸可缩)。铁锅下面有火塘,火塘里用蔸子火加热。树兜,那是木子店人家从山上挖来的。守着峰峦叠嶂的群山,枯枝死树挖不胜挖。挖回的树蔸,放在避雨的灶房阴干。一旦烧火塘时,老树蔸便派上用场,因为它特别熬火经烧。烤火,做吊锅,老树蔸在木子店每户人家,成了必不可少的宝贝疙瘩。

吊锅煮菜,是当地人对于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一种特色,驻村一年多以来,对于当地的饮食习俗进行观察和比较,我还是认识到,这里因为山高林密,林中水汽重,湿冷天气居多,人们吃的东西,喜欢于“煮”,厨房烹饪的方式中,煎炒炸蒸,似乎略少,煮和炖,则是人们所习惯的烹饪方式。

下厨,让我学到不少的生活技能,更多的时得到了精神的满足。有段时间,我买来一本菜谱,那上面提供了2000多种家常菜的做法。我根据提示,每天买些相关的食材,每天研究实践一个新鲜的菜品。就是这样,我学会了水煮肉片、凉拌海带丝,南瓜拌榨菜、田鸡味烧鸡等等。再想想,在扶贫工作的业余时间,我们的娱乐方式是单调的,我们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学习厨艺倒是我们的心思我们的精力合适的排遣途径,现在能够把下厨当作追求和乐趣,想想当年苏轼贬谪到黄州,不光是给黄州人奉献了“两赋一词”等许多文学上的千古绝唱,他还为黄州人留下了一种美味的菜肴——东坡肉,看样子,寂寞是能够造就美食的。对于我,也有同感。在驻村时候,我练就的下厨本事,在关键时刻,是能派上用场的。春节里,妹妹们都从打工地回到老家团年,我们兄妹们每人烧个菜,做成团年饭,我弄的水煮鱼,是最受欢迎的菜品。

下厨很能够给人文化上的启迪。

关于下厨做菜有个典故:老子《道德经》有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由做菜引发出很深刻的道理。伊尹见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次,伊尹见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想进攻夏桀。我辈凡人谈不上治国之事。可是将它引申为,创业办事,如烹小鲜。我觉得道理都是一样的。下厨的话,买菜要注意蔬菜的卖相,切菜要注意刀工,烧菜要讲究火候,盛菜要选择器具。每个细节都会影响到我们菜肴的质量和口感,我们办事创业与之道理一样。

创业如此,生活亦然。人生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就像人生常常写满悲欢离合的故事一样,下厨烧菜,讲究的是煎炒烹炸,五味调和,兼容并蓄,色香味俱全,才算是好菜,那么人生呢?也应该是各种成成败败,沉沉浮浮当中方显人生本色。《吕氏春秋本味》这样描述烹调活动和过程:“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这一过程虽“口弗能言,志不能喻”,但又有规律可循。其目标则是“和”(味),生产出“至味”,即美味。各种食材经过多种不同的手段和技法,才能够生产出”至味。人生同样要在不同的境遇当中才能够成就与众不同的本领。各种经历,让人在动荡中享受平淡的优雅,在痛苦中享受愉悦的宝贵,在苦涩中体会甜蜜的珍奇,在波折中感受平顺的喜悦,如此种种,人生才会煎熬出至味。如同有句名言所说,用云翳去造就美丽的黄昏。

下厨有乐,驻村有乐。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