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丽颐:大杂院情怀|随笔

 作家荟 2020-11-03

王国辉:蓬安之恋|诗歌

文/王丽颐

【作者简介】王丽颐,泸州市图书馆退休职工,副研究馆员。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政府为了市容和市民的安全,对我们临街小区安上了全封闭式的防盗门,现在我们必须带上三把钥匙,经三道封闭式门,即小区大门、单元大门、家门,才能进家。这层层的安全屏障虽然更安全了,但更加屏蔽了邻里间的交往,也给业主们带来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在这依赖“朋友圈”时代,“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意识也更加淡化了,这使我非常怀念我曾经所生活过的大杂院。

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古蔺县城关第一小学,学校当下就分配给我一间居室,这是由双排教室形成的“筒子楼”隔成的教师宿舍,楼下则是教室,因此生活和教学都统在了这楼里。学生们也看惯了老师们为生活而奔波,老师们也习惯了学生们的闹杂。

在这标准的“筒子楼”里,每家的灶都在楼道里,锅儿贴在墙上,杂物堆放在过道里,各家吃什么一目了然。大家在做饭的点上,是一边做饭一边拉家常,聊新闻,那时没有电视机,这里自然成了“新闻联播”的平台和窗口,我从中也领悟和学到了一些知识,受益匪浅,使我从生活中学会了生活。

我刚来时,同事和领导们都特别关心我这异乡人,使我没有感到离家的空虚和寂寞,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这“筒子楼”就象和谐的大家庭,平时每家的门总是敞着,常串门,家事都较通透,互帮互助已成了邻里风气。

记得我刚生完小孩回校上课,邻里老母在煮滤米饭时,总是要给我留碗米汤,说喝了对身体好,奶娃又有奶吃,那暖暖情,浓浓的意至今难以忘怀。一次小孩高烧,对门的一位男同事立马帮助我把小孩送往医院即时就诊……

由于要把教学楼与教师宿舍分开,“筒子楼”要拆修,我被学校安排到了教师宿舍大院里,与教学区一墙之隔,这院里的居室都是18平米的上下两层套间,虽然没带卫生间,但那时能住上跃层式,相对于“筒子楼”高大上了许多。

这院子是由两排宿舍对排着,每家门前都栽有树,最惹人喜爱的是无花果树,果成熟季,大人和孩儿们都拿着竿望着果树寻找着成熟的果子。每家门前依墙而建的灶旁都堆放着煤及“煤粑”,这种具有山区特色的灶都嵌有温水缸和烤洞,即方便生活又使热能得到极致的利用。

院里每到吃饭的点上,炒菜声,喊叫声,交流声,还有老师们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声,汇聚成了大杂院中很特别的生活交响乐,这场景如是现在可申请非遗保护了。

如果谁家两口闹闹,一定有“维和部队”进场。记得院里张老师家突发不和谐吵闹声,我立刻放下手中活儿冲出家门,来到邻里,这时老师们目光立刻转向了我,然后暴发出一阵笑声,原来是我衣衫不整引来的,连当事人也破涕为笑,这场紧张的气氛立刻反转成了欢乐气氛。

在大杂院的中间,固定摆放着两根长条凳,这自然也就成了大院的娱乐中心和新闻传播中心,邻里们闲时都聚此聊天拉家常、谈笑话、开玩笑、交流育儿经、切磋毛衣编制技艺,拉着拉着,这大院里也就没有什么秘密了。这院里年青夫妻带80年后出生的小孩较多,这也给大院带来了不少生气,孩儿们也成了大人们“寻欢作乐”的玩儿,常把搞笑变欢笑,这种和谐的气氛是现在的小区无法比的。

大院里的邻里们也常欢聚在一起吃喝玩乐,常伙起走东家串西家的,包饺子、吃豆花、做粑粑、不亦乐乎,有一次大伙们竞把从墙外飞来的一只大公鸡也整来下酒了,让我们乐道了好一阵。做蛋巻,做蛋糕,上山摘果是一家行动家家都要行动的,否则摆不平孩儿们。那时如果哪家有红白事,大家都要帮着下厨房上厅堂的。那时的生活充实而快乐,和谐的大院情至今也难以忘怀。

现在的小孩都是“圈养”的,必须由专人照顾,而以前我们大院里的孩儿们都是“敞养”的,孩儿们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就到各家串门去了,哪家有小人书就往哪家去,哪家有好玩的玩具就在哪家玩,哪家有好看的电视就往哪家跑,大人们也自得其乐。

说来有愧,我家小孩读幼儿园时竟没有去接送过他,这全靠大院里那些纯朴善良象亲人一般的老人们,他们在接送自家孙们也把我儿子送去接来的,让我省心了不少。记得在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刚时兴跳交谊舞,这在当时文化生活不丰富的年代里,对我们这些年青人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因此下班后积极整理好家务,三五成群邀约去舞厅,然后心安理得的把儿子交给隔壁老人托管,玩得酣畅淋漓之后,再把儿子从老人床上抱回家……

在这大杂院里,还有一群来来往往的特殊人群,这就是学生。在那个年代里老师们是非常尽职尽责的,发自内心的希望学生们好,生怕学生们没学到知识、没被教育好,因此,如果学生们没完成好作业的,学习滞后的,有思想问题的,有小错误的,都要被老师们带回家补上一课。因此一到放学后大院里都有被留下的学生。当然这种教育方法已不适合当代的教育思想了,但在当时老师们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的教育无法比的。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我的学生们还怀念着当时的情景,感恩老师们“家长”式的教育。

大杂院里有说不完的人和事,时过境迁,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岁月已尘封,“大杂院”如同凝固的时代符号,只留给现代人的是无限的遐想。而今,在这繁华的城市中,人们却被困在这水泥森林般的城市之中,邻里情已被一道一道紧闭的安全大门所隔。

忆往昔,无限感慨,我对那种温馨与惬意、信任与和谐、快乐与美好的大院情,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