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二虎:赤峰市翁牛特旗,文冠果的沧桑历程

 作家荟 2020-11-03

侯庆伦:象牙红在春末夏初的枝头绽放

文/陈二虎 摄影/李凤冰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每年的五月初,正是文冠果花盛开的时候,那素雅白花黄心红蕊,灵动着美的展示。

文冠果,又名文灯果,文官果,蒙古名叫僧灯毛都,属无患子科落叶小乔木,种子产油量大,比大豆的含油量还高。

最早都是在喇嘛寺庙的周围零星栽种,喇嘛们利用种子榨油,用于佛前点佛灯,亦供僧人们食用。

如今翁牛特旗梵宗寺有一株文冠果树,是建庙时栽值的,已经三百余年,虽然历经雷击、火烧,人为破坏,依旧枝繁叶茂。

翁牛特旗大面积栽种文冠果是1960年。

话要追溯到1959年12月在内蒙自治区林业厅在内蒙包头市召开全区国营林场工作会议,会议由自治区林业厅第一副厅长庆格勒主持。

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组汇报时,翁牛特旗松树山林场副场长兼乌丹苗圃主任、高级农艺师万民良汇演了翁牛特旗种植文冠果树的情况:乌丹苗圃于1954年培育了三棵文冠果(建国以来几乎没有人栽培文冠果),然后移栽到苗圃中心空地上,到1959年全部开花结了果,产量达50余斤,并用土法榨出15斤油。尝试食用后,味道鲜美,没有不良反映。

自治区林业厅庆格勒听了有关文冠果的汇报,十分重视,把翁牛特旗带队与会的林业股长张焕青找去核对情况。

认为文冠果这个油料树种十分珍贵,要深入调查研究,并指示参会的内蒙古林学院院长找去,要学院把文冠果作为课题,派专人实地考查。

1961年春,林学院派徐东翔、崔广智两位到翁牛特旗乌丹河南苗圃蹲点搞科研。

翁牛特旗政府在北大庙村东山坡上建立了文冠果造林基地。

1961年秋,在徐东翔、崔广智两位的指导下,在河南苗圃植下300亩文冠果。

对于文冠果,徐东翔一直主管此项目的研究,在内蒙林学院建立了文冠果研究室,徐东翔也是有关文冠果最有权威的专家教授。

1963年6月,中共中史华北局在保定召开华北地区林业会议。翁牛特旗副旗长王九民根据翁牛特旗林业科副科长于占奎、林业站站长蔺仲儒等人经过调查研究总结出的《文冠果花十大优越性》,引起李雪峰、李保华、谢学恭等领导重视,参会的自治区副主席阿丰嘎与林业厅副厅长安春山勾通后,决定在翁牛特旗建立一个文冠果林场。

1963年7月,自治区林业厅正式下文,决定在翁牛特旗建立一个发展文冠果的囯营林场。

翁牛特旗旗委与政府接到自治区通知后,高度重视,就在翁牛特旗乌丹镇北郊建立了国营林场,定名乌丹经济林场(如今依旧存在,依旧叫经济林场)。报请发展3万亩文冠果的国营林场设计任务书。

1963年8月得到内蒙古林业厅批复。于是,在当时的白音汉公社(如今划归乌丹镇)的北大庙、德日苏、三星他拉等大队落实了3万余亩宜林地,9月,根据旗政府高标准设计造林的要求,在赤锡公路两侧乌丹至三星他拉(也叫赛沁塔拉)段划出4000亩宜林地,设计出十个网格造林地,网格四周栽上了十米的杨树防护林带,然后种植了4000亩文冠果,到1964年春,成活率达百分之95。

1964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通知翁牛特旗政府,要求把文冠果扩大到十万亩,并速报设计任务书和百万斤文冠果种子的榨油厂的设计。

7月,乌丹经济林场范围从乌丹镇到白音汉公社扩大到四道杖房、五分地、山咀子公社,落实了十万亩。

随着造林面积扩大,陆续建立了三星他拉、朱代沟、白音汉、艾林沟四个作业队和红山种子园,于是,乌丹经济林场成为中国最大的经营文冠果的经济林场。

到1970年全旗文冠果面积发生到11、51万亩,仅乌丹经济林场就连片4万亩。可产文冠果种子三十余万斤(经济林场就达十万斤以上)。

种子供应北方各省发展文冠果(几乎有文冠的都是翁牛特旗供给的种子)。并且应朝鲜要求,通过中国外交部与林业部,经内蒙古自治区批准,支援朝鲜2000斤文冠果种子。

当年中央召开全国木本油料会议,有关领导就大讲“文冠果”是国家未来的“国树”,是“文官国”。

江青十分喜欢文冠果,主席逝世,江青用文冠果制作了花圈,彰显“文冠国”之意。因与江青有关,文冠果也成了牺牲品,而这一“产业”,走向低谷,被人抛弃,国家的项目经费全部砍掉。

如今只有乌丹经济林场保存了2、8万亩,据说红山林场也有2000亩。

如今,我们又认识到文冠果的重要性,重新得到自治区的重视。

翁牛特旗是世界上文冠果人工林保存最完整面程最大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