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野:车厢与社会|随笔

 作家荟 2020-11-03

文/

【作者简介】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文/山野

由于经常坐车,于是便想起曾经读过的相关书籍。
车厢与社会,在我的记忆中有两位作家的作品比较多地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
一位是文画兼备,亦文亦画,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有“中国漫画第一人”美誉的缘缘堂主丰子恺先生,他有一篇散文就叫《车厢社会》,而且后来还以此为名编了部散文集。
当时读它的时候就给我一种异样的感觉。车厢与社会,八竿子打不着,哪儿与哪儿哦!但读过之后,却给人一种特别的感受,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犹如古典的山水画,看似只是不经意地轻描淡写,细细品位却感受到苍翠的青山,潺潺的流水与空旷之美,有点类似于齐白石先生的《虾趣图》。看似寻常的家长里短,却处处透露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流露出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莫大的关注与深深爱意。
读他的作品就如一个人在青山如黛,绿水淙淙的茅舍静静品尝茶香的妙趣。青山、白云、绿水、阳光、小草还有天马行空的思想,忽儿东,忽而西,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到哪儿去了。这个时候的自己就有种什么都用不着想,什么都用不着做,只是静静痴痴傻傻地坐着,完全放松的那种感觉。由此也可以说是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什么都不是,既没有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故事,也没有多么深刻的大道理,有的只是寻常小事与平常生活,但总觉得不是那么简单,该是平淡中见真奇吧!

比如作者在《车厢社会》这篇散文末尾写道:
“幼时认为‘电线同木栅栏一样,车站同桃源一样固然可笑,后来那样地厌恶它而埋头于书中,也一样地可笑。可悲者,我对于乘火车不复感到昔日的欢喜,而以观察车厢社会里的怪状为消遣,实在不是我所愿为之事。
于是我憧憬于过去在外国时所乘的火车。记得那车厢中很有秩序,全无现今所见的怪状。那时我们在车厢中不解众苦,只觉旅行之乐。但这原是过去已久的事,在现今的世间恐怕不会再见这种车厢社会了。前天同一位朋友从火车上下来,出车站后他对我说了几句新诗似的东西,我记忆着。现在抄在这里当作结尾:
有的早上早下,
有的迟上迟下,
有的早上迟下,
有的迟上早下。
上了车纷争坐位,
下了车各自回家。
在车厢中留心保管你的车票,下车时把车票原物还他。
或许作者说的不仅仅是车厢里人员庞杂,形形色色的场面,更多的还是人生不过是一个匆匆忙忙的过客罢了!

另一位便是如雷贯耳的张爱玲。感觉就大不一样。对人性深刻的精妙准确把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深刻而尖锐,有时甚至会失去再读下去的勇气。读她的作品我感觉不到脉脉的温情与亲情,感受不到人世生活的美好,感觉不到人性的美,有的倒是冷酷与人性尖酸刻薄之恶,脊背甚至会“吱吱”直冒冷汗。比如她在《封锁》中写道: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口,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口,没有完,没有完……
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叮铃铃铃铃铃’,每一个‘铃’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电车停了,马路上的人却开始奔跑,在街的左面的人们奔到街的右面,在右面的人们奔到左面。商店一律地沙啦啦拉上铁门。太太们发狂一般扯动铁栅栏,叫道:‘让我们进来一会儿!我这儿有孩子哪,有年纪大的人!’然而门还是关得紧腾腾的。铁门里的人和铁门外的人眼睁睁对看着,互相惧怕着。
电车里的人相当镇静。他们有座位可坐,虽然设备简陋一点,和多数乘客的家里的情形比较起来,还是略胜一筹。街上渐渐地也安静下来,并不是绝对的寂静,但是人声逐渐渺茫,像睡梦里所听到的芦花枕头里的赶咐。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上海似乎从来没有这么静过——大白天里!一个乞丐趁着鸦雀无声的时候,提高了喉咙唱将起来:‘阿有老爷太太先生小姐做做好事救救我可怜人哇?阿有老爷太太……’然而他不久就停了下来,被这不经见的沉寂吓噤住了。
这还算是张爱玲作品中比较温情的了。

同样是坐车,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与境况。看来不仅是景由心造,更重要的还是“境由心造”。重要的是采取何种态度,心态好了,自然一切都好!心情好的时候,景色不错,心情更不错。反过来心里高兴了,自然一切在他眼里都是赏心悦目的。甚至会觉得“当当”电车相互碰击的声音如同自己喜欢的音乐般悦耳动听。而心情不好呢,别人看来再美好不过的事情都觉得特别难受。所以重要的还在于自己。
张爱玲笔下的生活固然深刻、冷静,如同高明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抽丝剥茧一一剖析,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冰冷的,有时甚至会冒出冷汗来。因为她是一个冷峻的观察者与思考者。而丰子恺先生笔下的车厢社会,却给人一种温情的暖意。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温暖的文字给我们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因为他不仅仅是旁观,而且更是生活的体验者与参与者。
两相比较,我还是更喜欢丰子恺先生的脉脉温情与浓浓暖意。哪怕是虚情假意,欺骗人的玩意,也是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