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二虎:古梓州,今三台,诗圣杜甫流浪心灵的栖处|大烟摄影

 作家荟 2020-11-03

孙英杰:穿过夜色的媚,凝结成永恒的姿势|一朵文雪儿摄影

文/陈二虎
图/大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这里因爱国大诗人杜甫避难,而拥有了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草堂。
当你踏上三台这片土地,你就仿佛嗅到勃勃的诗情。那挺拔的翠竹,那傲骨的梅花,烘托着千年的诗魂,是他生命意义的崇高,造就了这个草堂的底蕴与神往。

溯源三台的杜甫草堂,是明代隆庆年间参知梁尚贤、宪使王元德敬慕杜甫的为人与才华,共同出资,委托潼川刺史(潼川就是今天的三台县,唐代叫梓州)张辉南,在三台牛头山顶建造了杜甫草堂。那么,梁尚贤与王元德为什么要在三台县建杜甫草堂呢?

说来这三台县,在历史上曾经显赫过,而且还不是一点半点的显赫,如今他的上级绵阳市,连同四川许多地方都曾经归三台管过。但那时的三台叫梓州。梓州是隋文帝杨坚赐名,驻地潼川,也就是今日三台县城潼川镇。
到了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把原来的剑南道一分为二:西半部叫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就是今日四川首府成都;东半部叫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就设在梓州,一跃成了省级,与成都平起平坐,下辖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台州(今重庆合川)、渝州(今重庆市区)、荣州(今重庆永川)、遂州(今遂宁)、普州(今安岳)、荣州(今荣县)、泸州(今泸州),可是不一般的牛,连今日的直辖市重庆都是其一部分。

那么,这杜甫与梓州(三台)什么关系呢?
话说“安史之乱”爆发,繁荣的大唐陷入战火之中,杜甫当时在成都避难,没想到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发动叛乱,杜甫就随逃难的人群来到了三台,那时叫梓州,得到友人的帮助,便住了下来。
可以说梓州(三台)给予杜甫飘零孤苦的人生一段安逸的时光,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七月到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三月,在三台生活了两年半,留下了一百余首诗篇,记录了梓州的风土人情以及国家大事。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秋重阳节,杜甫与友人们登高饮酒,不由想到自己长期漂泊,亲情阻隔,百感交集,诗思感慨,信笔写下了“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的《九日登梓州城》的诗句,字里行间流曳着家国情怀,体现了他的爱囯襟怀。
一转眼,冬天就到来了,友人们约他登山泛舟,又写下了《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奔波的一生总是充满希望与憧憬,尽管他的诗句颇多悲哀的血泪,却始终昂扬着一种斗志,著名的“三吏”与“三别”,奠定了他在诗坛的位置。
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斯说:“杜甫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最伟大的诗人,他在某些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越了莎士比亚和荷马”。

杜甫在梓州迎来他的第二个避难的春天,听到大唐政府收复了因“安史之乱”失去的河南与河北,欣喜若狂,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名篇《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剑外”就是指的梓州(三台),那悲喜的泪,让他遥想返回洛阳的路程。

不久,杜甫又听到军事吃紧,他那放松的心情又紧张起来,愁绪平添地“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国家的安危牵肠挂肚。
友人们为了化他的忧虑,约他游梓州慧义寺(今三台琴泉寺)。杜甫望见长坪山势俊秀,寺景幽奇,不由歌曰:“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莺花随世界,楼阁依山巅”。

可以说,三台给了杜甫那颗流浪的心找到暂时的栖处,让他在动摇的时代,有了家的感觉。不久有友人去成都,他到郪县(今郪江镇)送行,写下了《郪城送李判官武判官赴成都》。
“潼川绕郭多名胜,都在少陵诗句中”,可以说,杜甫在三台两年多的时光,这里的山水滋润了杜甫的诗肠,也给三台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那三台杜甫草堂,泱泱着诗风,令人怦然心动,传承着爱国忧民的精神。

你给了三台一份厚礼,三台也回报了一份殊荣。千秋诗圣杜甫有幸呀,三台有幸呀!
让我吟咏一首杜甫在三台写的一首来结束此文: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