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加献:我的青春,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留在了纺纱厂|散文

 作家荟 2020-11-03

毛颖:中年男人就是一部《西游记》|开心一笑

文/郝加献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37年前的1982年10月25日至29日,400多名热血青年分五批在京郊密云的一个游泳池集结,出发赴京学习纺织技术。一年零八个月学成归来后,与2000多名员工一起平地建起了京郊第一大棉纺织厂,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工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棉纺织厂也同那些关停倒闭的企业一样走进了历史。
今天,我回望这段历史,深深觉得,纺织厂不在了,但建造纺纱厂的大多数人还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那种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在,那些历历往事永远值得回忆与珍惜。
这是本人为记录这段历史而写的《玉女之殇》的序。
在我的意识里,我离开纺纱厂的具体时间是模糊的,好像是渐行渐远的,甚至是从没有离开;偌大的纺纱厂是哪一天消失的是模糊的,是无情的时间将她夷为平地,又变成了高楼大厦。
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图文故事《曾经有个工厂叫M县纺纱厂,我们从学校毕业就来到这里……》,没有完全看完就已经泪流满面。
有位老工友说,我的青春一直在这片土地里流浪。
还有人说,现在不敢走近这片土地,不敢看她,因为想起来,心就阵阵作痛。
而绝大多数纺纱厂人都明白,自己的青春,自己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留在了纺纱厂。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

曾经一片沙丘变成了厂房,又被夷为平地,回归了沙丘;熟悉的机器轰鸣声似乎还在耳畔回响,但已经不见了那些自己亲手安装起来的设备零件,它们已被砸毁或拍卖;亲爱的工友们已经各奔东西,只有在孩子们的婚礼上,还能见到那熟悉而亲切的笑容。韶华已逝,容颜变老,头生白发,面现沧桑,在无言诉说着属于他们美好而苦涩的过往。
那些为之哭过、笑过、苦过、甜过的普通纺纱厂人偶尔会回忆起一些难忘的往事,也会唏嘘感叹一番命运的捉弄,但生活在继续,他们依然乐观而顽强走着自己脚下的路,过着属于他们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已经63岁的纺纱厂退休职工乾秀水喜欢舞文弄墨,时常写一些文字,回忆纺纱厂的火热岁月。对他来说,那些岁月虽然渐行渐远,但那是青春的见证,是历史的印记,不可磨灭。
短文慰藉他孤独的灵魂,回忆陪伴他寂静的日子。
诚然,所有人都认为,是社会大环境,是无情的命运让偌大的纺织厂消失殆尽,但一段历史的兴衰,一个群体由集结到辉煌到解散,总有它内在的东西,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也是无法否认的。
铅华洗尽,平心静气,纺纱厂带给所有纺纱厂人一段人生美好记忆。我们走出校门迈进厂门,在这里学习成长、劳动生活,在这里恋爱成家、生儿育女,在这里享受纺纱厂一时的辉煌带给我们的自豪与快乐……时至今日,我们在任何一个角落遇见,都为彼此是纺纱厂人而深感自豪与亲切。
纺纱厂没有了,纺纱厂的灵魂还在,纺纱厂的气场还在,纺纱厂的亲情依然在。
那么,我带着大家再去游历一番,重温那段美好而难忘的岁月。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