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啥讲究?为何在乡下很流行

 历史子衿 2020-11-04

人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年人的生活经验丰富,看待问题的时候往往更加全面,考虑得更周到,所以老一辈人的教导有时候虽然听起来啰嗦,但对于年轻人来说的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生活中多向长辈取取经,不仅会帮助自己成长,还能快速熟知社会的一些潜规则。当然,老人们的话有时候也并非是自己总结的,有相当一部分在很久以前就流传开来。

比如农村里常流传的一句话,“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实为古人流传千年的讲究。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甚至有点迷信,不过其中蕴含的道理非常值得借鉴,在乡下非常流行。

俗语“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啥讲究?为何在乡下很流行

一、可以借屋停丧

总的来看,“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句俗语意在告诫人们,自己家的房子怎么用都行,哪怕借给邻居停灵、办丧事儿都没关系。

但有一条,不可以借给别人结婚当洞房,这是很久以前就留下的老规矩。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种说法太过迷信,其实它反映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社会心理。

生老病死本是世间常态,每个人一辈子都要经历。在面对死亡时,人类的种族和国别就不那么明显了,所有人都会以敬畏的心态去对待。

尤其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是非常忌讳,又非常忌惮的,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人去世后是要下地狱的,甚至变成恶鬼搅扰人间。

俗语“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啥讲究?为何在乡下很流行

因此每当有人去世,亲朋好友和左右邻里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进行哀悼。在古今农村,一家一院基本是标配。

要说区别,无非是有的院子大一些,有的院子小一些,所以在农村住得还是比较宽敞的。但办大事儿是个考验,尤其是丧事。

因为传统的葬礼涉及的环节很多,首先要搭灵棚,布置棺椁等重要的东西,然后还得考虑接待宾客的地方。这往往是最难安排的,因为有些家族的客人非常多,最后还要有摆宴席的地方。

俗语“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啥讲究?为何在乡下很流行

这么一算下来,家里的院子小了还真不一定能把丧事办得好看,更何况在古代,农村的房子多为低矮的茅屋,这就更显得拥挤了。

但为了顺利举行仪式,有时候主人家不得不向邻居求援,借一两间屋子或者院子缓解下空间的压力。

虽然人们对死亡是很敬畏的,不过如果真遇上这样的事情,邻居们大多是乐意帮忙的。

一来大家平时都住在一块,低头不见抬头见,都会遇到有求于人的时候,互相帮忙是理所应当的事儿。

二来人们认为,丧事虽然不比喜事热闹,但逝者会把晦气带走,说不定能给宅子带来好运,所以必要的时候可以把房子借出去办丧事。

俗语“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啥讲究?为何在乡下很流行

二、为何不能借屋成双?

既然人们都肯把房子借出去办丧事,想必对于热闹的喜事应该不会拒绝。但事实上恰好相反,几乎没人愿意把房子借给别人结婚用,就算是亲戚也不行。

客观地说,结婚确实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儿,有需要的话亲朋好友更应该伸出援手,然而借房子是万万不行的,这其中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理。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说明在古人看来,新婚之夜是非常美妙的,当然现代人也总这么认为。

不过正因如此,新婚的小夫妻难免会做一些高兴的事儿,这个过程是相当难以启齿的。尤其在古代,人们谈之色变,避之犹恐不及。

俗语“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啥讲究?为何在乡下很流行

因此那时候人们认为,把自家房子借出去给别人当婚房,虽然自己的确做了好事,但事后难免心里会有些膈应,往后再住进自家房子,总不免让人胡思乱想,所以索性从一开始就不要答应借房子,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有些地区还有这样的传统,新婚的小夫妻到别人家过夜一般默认不能同床,即便在娘家也要分开睡,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还有一层比较封建的因素,古人认为如果让新婚夫妻在自己家同床而睡,可能会搅了家中的人气,带来厄运。

俗语“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啥讲究?为何在乡下很流行

结语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句话看似有些迷信,实则道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待生死的社会心理。

其实很多类似的古语虽然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深究起来,它们背后都隐藏着古今人们对社会上一些问题的思考,只不过有时候会披上不同的外衣展示出来。看来平时还是要多听老人言,这对我们的生活大有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