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可阅读】苏州河畔、造币厂旁,有一幢神秘的百年老建筑

 乐乐1108 2020-11-04

沿着蜿蜒的苏州河,自东往西穿过中远两湾城,在光复西路与光新路的转角,你会看到一排三层楼的老房子。或许是因为墙面已经刷白,它显得如此低调,车来车往中,许多人并不会专门去了解它的过往。直到偶然走进了这幢老房子,原来它竟有这样精彩的前半生……

苏州河畔的原上海造币厂宿舍

这里,就是原上海造币厂宿舍,北靠轨交明珠线高架,南临光复西路,坐落在苏州河与原沪杭铁路形成的夹角处。不同于一般房屋规整的造型,两幢紧邻的宿舍楼分别呈现出近似三角形与“囗”字形的模样。

依水而建的三层楼房,随着苏州河的蜿蜒,在南墙形成了一条美丽的弧线,让这座老房子在刚毅中散发出一丝柔美。如果站在不远处苏州河岸步道望向它,仍可以看到房子的墙面、窗框和门框上简约的浮雕装饰。走进东侧建筑的大门,房子是合院式样,中间是狭长的天井,天井两侧分别排列着七八户人家。沿着狭窄的楼梯直上三楼,格局与一楼相似,面向天井的是一圈敞开式的走廊,朝南临街没有房屋,被居民称为“过街楼”。西侧的建筑,房屋的格局竟与东侧房屋大相径庭。房子没有天井,只是在进门处左右两边延伸出两条幽长的走廊,顺着走廊往前走,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房屋结构,一侧是单排住户,而另一侧是在走廊两边都有住户。

简约的浮雕装饰

1920年代初,北洋政府核准离此地几十米开外的苏州河小沙渡北岸开始造上海造币厂。厂房仿照美国费城造币厂样式,由通和洋行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承建。在经历了多年的中途停建后,1928年国民政府将其更名为中央造币厂,至1930年厂房建造、设备安装和各项配套工程陆续竣工。中央造币厂的建成,开启了中国近代机器造币的新纪元。“八·一三”抗战爆发,该厂遭到日机轰炸,后又被日军占驻,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收。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金融处接管中央造币厂,改为人民造币厂。1954年恢复造币。

今天的上海造币厂

据老居民介绍,在当年造币厂的建设过程中,这两幢老建筑也应运而生,其用途各有说法,有人说是用于居住,也有人说是办公用房。1950年代,随着造币厂车间里的制币机器重新轰隆作响,不少造币厂的员工随之入住了这处离造币厂咫尺之遥的老楼,“造币厂宿舍”的名字也由此得来。直到今天,这里仍居住着不少上海造币厂原职工的后代。

那些年的老邻居

背景中的水塔是上海造币厂的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

如今破旧的老房子,当年在苏州河北岸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好房。因其以红砖墙搭配红瓦,通体呈现红色,被楼里的居民爱称为“红房子”。直至上世纪末“三湾一弄”棚户区旧改前,造币厂宿舍仍在方圆数公里内稳居“鹤立鸡群”的突出位置,生活设施也在当时算得上是“高人一筹”。每层楼都有公共厕所,这让居住在这里的“造币厂职工子弟”在五六十年代赢得了同学们不少羡慕的眼光。

这里不仅生活环境舒适,就学、购物等日常生活也十分便利,一墙之隔就有幼儿园,附近还有光新一小、光新中学、北海中学等学校。至于买菜,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抵达今日光新路桥脚下的菜市场。据老居民回忆,当年的老宿舍里并没有那么多搭建,六七十年代,这里的孩子放学后大多在楼里玩耍。东侧的宿舍楼在格局上相较西侧楼更敞亮一些,有天井和敞开式的走廊,夏季住户不用电扇,摆个椅子就可以在过街楼乘风凉。通过南侧的窗口或走廊向外望去,可以看到马路对面碧波荡漾的苏州河,于是这里也是不少居民口中的“小外滩”。

老居民心中的“小外滩”

老居民说,1950年代初期入住造币厂宿舍的,既有造币厂的厂长、党委书记、科长,也有厂医、工程师,还住着不少南下的军人。据九十高龄的张婆婆介绍,她的丈夫曾是造币厂的机修工,1953年携家带口从天津来到上海。后来厂里也曾给她家在新建的工人新村安排过住所,但考虑到机修工必须随叫随到,他家便选择留在老宿舍里。直到1990年代,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不少老住户陆续搬走了,但大家对故土总有一份割舍不断的眷恋。

按下快门,留下美好记忆

2019年下半年,光复西路19-21号原上海造币厂宿舍旧改签约,90户余居民陆续乔迁新居。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宜川路街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