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5年广西僮族自治区为何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0-11-04

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骆越Roeg yaej"、"西瓯Raeuz"、"苍梧Changj you"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进军岭南,在越城岭一带曾遇到西瓯人骆越人的顽强抵抗,尤其是西瓯人在首领译吁宋的领导下与数十万秦军周旋数年。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而秦军总指挥官屠睢在广西桂林一带被西瓯军夜袭部队击毙,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双方一直处于相持对抗的局面,这一对峙局面长达数年。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兼并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珠江流域从此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同时从中原迁来一批华夏族人"与越杂处"。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被称为"乌浒"、"俚Hlae"、"僚raeu"或"俚僚hlae raeu",他们是西瓯、骆越的后裔。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不少大姓豪族为避乱而迁居岭南,从而促进了岭南地区封建化的发展。受其影响,世居岭南的俚僚大姓贵族,纷纷在各地称雄,使岭南土著民族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合浦的宁氏,桂州的李氏,高凉的黄氏等,都是这时期岭南著名的土著大姓。

后来,出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或泛称"洞蛮"、"洞氓"等。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出现了"撞cuengh"、"布土puj toj"、"土人kon toj"等称谓。元明以后,蔑称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侬nungj、郎lang、土toj、沙sah等。这些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时期,"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成为最普遍的一种族称。

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全广西,设广西省,省会在南宁。

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新中国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布陇”、“布诺”、“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

1957年6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决定,并在同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相应的决议。

由于“僮”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zhuang(四声),一个是tong(二声),很容易读错。特别是读tong还有个仆人的意思,如书童,显得对少数民族不尊重。这也反映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现在解放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对少数民族要一视同仁,改变错误的看法。

1965年,周恩来总理的倡议将“僮”改为“壮”,把“僮族”改为“壮族”,既体现了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尊重,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同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僮”改“壮”它的意思就变大了,不仅是健壮、茁壮的意思,还有充满活力的意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