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皇帝真厉害,写圣旨都用大白话!

 日月存心 2020-11-04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代传奇的开国帝王,他立国以后的统治风格也极具个人色彩。其中,白话诏书就是典型的代表
其实朱元璋喜欢颁布白话旨意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他童年时生活的时代是元朝。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蒙古人不懂汉语,汉语水平非常差。所以蒙古皇帝颁发的圣旨,大多数是大白话,有些还是从蒙古语中转译成大白话的。所以,当时整个社会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间都是一个大白话的氛围。
最初,元朝政府公文多是蒙文表达,但要翻译给汉人看,由于语言不同,词序也不同,例如蒙古语中有大量的后置语是没有办法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语法成分的。所以,在逐字对译过程中,干脆就用口语形式来“硬译”,就这样大白话进入了宫廷书面语。久而久之,大家发现,这种“汉语硬译白话文”还是比较接近于原意的,甚至还有一点清新的味道。
由于这些原因,明太祖也习惯白话交流,以至于后来就用纯粹的大白话来书写各种诏令,里面充满当时的俚语俗言,而且非常口语化,读来饶有趣味。这些地道原始、活色生香的白话语言,更能惟妙惟肖地道出精神气质,而文绉绉的“之乎者也”则无法表达他的本意。同时,白话圣旨传递了许多正史中反映不出的信息。
朱元璋的白话说得熟练,丝毫看不到文言的儒雅之风。开口就是“你每”(元明时期,“你们”的“们”普遍写作“每”),如果是正史记载,绝不会出现这等字样,充其量说“尔等”如何如何。而且具体要求到“写得真着”,就是说字迹不能潦草。这说明,当时白话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同时也说明,朱元璋自己也是以说白话为乐事的。他很有可能对那种文绉绉的语言有一种来自下层社会的强烈反感,不然,他不会亲自拟写这样的“通俗圣旨”。
相比之下,秦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就格外的脱离群众,他做了王之后,原来一块当雇工的老伙计来说了点家常,就使陈胜感到十分难堪,老伙计也因此被砍了脑袋。而朱元璋说下层语言,丝毫不感到丢面子。所以好多人认为,朱元璋的白话诏书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朱元璋颁发的圣旨的确是通俗的大白话,但并非满篇都是。他的《御制文集》中所收录的280条左右的诏令,只有1篇白话诏令,其余都是文言或半文言体。从这一点上,就说明他并不是因为受教育程度制约而发布白话诏书的,应该是刻意而为,或者说是他喜欢这样做,只有这样才显现出他的真性情。
其实,不光他自己喜欢说大白话,他的儿子、永乐皇帝朱棣也喜欢说白话,下白话圣旨。他们父子俩的性格很相似。
太祖爷尽管出身极为低微,放过牛,做过和尚,讨过饭,这都是社会最最底层的人,但因其本人智慧出众、领悟能力强、学习刻苦,文学修养进步神速。所以,他逆袭成功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从现有资料来看,太祖对经典兵书的领悟和解读有很高的天赋,活学活用各种经典著作,可以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非寻常人可比。不仅如此,从军早期的朱元璋还留有好多诗作,平仄合韵,章法工整,非常霸气。
当然,朱元璋大幅提升文学修养确实是在举义之后,因为他身边聚集了大批饱学之士,可以随时求教探讨。的读书过程绝对是一部令人敬佩的学习史。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上说“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流览神解。”《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太祖……身在行间,手不辍书”。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学习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经常是“日晏忘餐”,每天处理日常政务后,就是读书,有时更是在“万机之暇”挤出那么一点时间也要把当天的书读完。其学习态度的确让今人无比汗颜。古人尚且如此,我们现在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做事呢?
说到“圣旨”,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圣旨的种类。
所谓圣旨,是指皇帝发布的各种类型的诏令文书(含口授)。圣旨一般来说分为三种,“诏曰”是昭告天下,“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另一种是“敕曰”,是告诫的意思。皇帝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候,则要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大家看古装剧时,经常听到有句经典台词。宣旨官打开圣旨,首先要说八个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就是明太祖所创,意思就是奉天而行、不敢自专。所以,他将和群臣商议国家大事的地方命名为“奉天殿”,自称“奉天承运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几乎都要加上这六个大字。
后来,满清入关以后,他们也想表明自己也是奉上天的旨意,爱新觉罗家族也是天命所系,把发祥地盛京也更名为“奉天府”,仍然沿用明代“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直到宣统帝退位。所以说,在明朝之前根本就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么一说,明朝之前的影视剧中的圣旨如果有这六个字,一定是错误的。而且,这几个字人们读法也不对,导致绝大多数观众从没有怀疑地认为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事实上,这八个字要么一口气撑下去不断句,要么六二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才是正确的,明太祖时代的诏令文书形式多样,分为诏、敕、制、诰、谕、册、手诏、榜文、令、口谕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诏和敕,因为这两者是朝廷直接下达的旨意,宣读仪式最为庄重。依不同用途,有的诏书是文言体,有的是半文半白体。一般而言,诏、诰都是典雅的文言文,偶尔也用白话文,这主要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制、书也用文言文;敕的文字比较浅显,讲话记录稿通常都是口语化,即“白话文”。
由于朱元璋独特的行事作风和个性,使得诏书极具创新和鲜明的个人特色,注重实用、不事虚华。诏令口语化,相当鲜活生动。大家知道,自古圣旨等同帝王,见圣旨如见皇帝,历朝历代虽然均有设置替皇帝写圣旨的人。他知道老百姓们很多都不识字,你去宣读圣旨,面对这什么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谁能听懂?因此,他常常在出台的政策上或圣旨上,以白话文的形式颁布,深得老百姓的欢迎,就显得非常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且威武霸气,令人振奋。下面举几个例子。
洪武初年,沿海地方时有倭寇来骚扰,地方官吏问怎么办,明太祖立马下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还是因为倭寇的问题,给高丽国王有一道口谕说:“倭人常川侵你,你便准备三五百船只,交军人捉拿,那的便是好勾当。我这里比你那里隔海,有倭人来,我差人也捉拿他里!为拿不的,将明州卫戴指挥,太仓卫徐指挥两个杀了。又差於指挥去赶捉拿,将倭人年少的刺了口,更阉了它也,海上也干静了也。”直接把倭寇阉了,看看这圣旨,句句尽显霸气,可谓是简单粗暴,既通俗易懂,让老百姓获悉皇帝的心声,看到了倭寇先杀了再说,不必报告官府,又能让百姓知道,皇帝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他们,与他们一同抗击倭寇的决心,以此更深得民心,经典至极!可谓是历史上最霸气的圣旨。
在颁给朝鲜的圣旨也很霸气,这主要是因为明太祖对朝鲜的印象不佳甚至厌恶,认为其“多怀狡诈,不可信也”。于是,采取消极承认的态度,只赐了一个国号——“朝鲜”,直到明太祖过世,仍未册封朝鲜国王,颁授诰印,发展正常宗藩关系。“去年,姓韩的使臣四月才来,他为甚么迟来?风汛不好?我的指挥使问他,连汉儿言语(汉语)都不会,我把这高丽人绑了手脚,撇在水里,让宰相朝他唾了三唾(口水),连汉儿言语都不会说,真是没见识......”简单直白。还有一个,“姓李的这小厮,从海路抵步后,留意山东一带船只军马动静,见达达说达达话(蒙语),见火者说高丽话,见汉儿说汉儿话,这是细作,借机窥探沿海边防,有不轨意图,如此种种行为,皆系缺乏诚意。我创立天下,极需识汉儿语的官,你(高丽国王)将识字人送来,胜过送来细作,真是没见识......”
在给李成桂的圣旨中写到:“如今两国之间,秀才每戏弄,不直不正。以小事大,事事都要至诚。直直正正,日头那里起,那里落,天下之事一个日头。这圣旨霸气侧漏啊,明确无误地告诫李成桂,你一小国,对我就应该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天上就一个太阳,不要有非分之想,不然我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对少数民族(西番),明太祖依然是这样的圣旨:“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每知道者:俺将一切强歹的人都拿了。俺大位子里坐地有。为这般头,诸处里人,都来我行拜见了。俺与了赏赐名分,教他依旧本地面里快活去了。似这般呵,已自十年了也。止有西番罕东毕里、巴一撒,他每这伙人,为什么不将差发来?又不与俺马匹牛羊?……”意思很明确,之前来进贡朝拜的人都得了封赏,并且继续回去快活了,你们西番这些人咋不来?还不进贡牛羊?
对内,明太祖依然如此,用大白话,谁都能明白。
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给户部下发的清查登记户口的指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们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钦此。”旨意很清楚,不需费多大力气就能看懂:天下终于太平了,但户口仍旧是一笔烂账,由中书省宰相机构负责编制户籍册,户部贴榜公告,地方官将管辖百姓据实登记。军队正好闲着,就到地方上去挨门逐户地核对。
洪武三十年七月,对国子监官员、生员的一段白话诏书也是颇为出名:“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明教诲,把宗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著他呵,好生坏事……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贴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口语般的诏书,肃杀气氛跃然纸上,让人不寒而栗。
一个当朝皇帝发布如此霸气直白的圣旨,透露出的是他那豪气冲天,能征善战的特点,不然大明朝又是从何而来呢?其实,不管他用什么文句措辞,意思无非就是去繁就简,不喜欢文绉绉的说一大堆没用的废话,说得多了浪费精力不说,更是让下面的老百姓不知所云,无法获悉皇帝到底颁布了什么政策,最终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明太祖身为一个草根,却成功地成为人生赢家,这一切绝对不是偶然,也不仅仅是运气,而是靠他自己善于把握际遇的能力,还有知人善任,重用人才的品质,所以他才能在元末明初的动荡社会中所向披靡,带着他的大白话圣旨和霸气侧漏的诗词最终成为一位值得历史尊重的帝王。
今天,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他代表的家国情怀,还要光大他的精神,让世人重新认识他。他不是被满清抹黑的暴君,更不是嗜杀百姓的屠夫,他是贤明爱民的洪武大帝。

作者:朱朋

——  END  ——

大家都在看
@张岱和他的鲁藩旧事

@明代监国鲁王朱以海的传奇故事

@大兖州厉害了,这个视频必须看……

@天朝忠孝无双士,鲁国人文第一家

@他不仅是一代帝王,写的诗也很霸气!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五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四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三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续)连载二

@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沿革与兴衰(连载一)

@艺术 | 朱宁飞:方寸之间的大千世界

@艺术 | 朱本群:丹青抒雅韵 大笔写神工

@艺术 | 朱丹:教师之家 书画艺韵

@兖州历史上曾显赫300年的明代鲁王府

@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秩序的构建

@【专题】鲁王后裔今安在? (五十二)

@【专题】鲁王后裔今安在? (五十一)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