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应用之麻黄升麻汤医案

 金陵养身桩 2020-11-04

导读

      本方为表邪内郁,气机不伸,上热下寒,阴阳不和之证治。

伤寒六七日,寒邪虽已化热,但尚未成实,医者误下或误吐,损伤正气,邪随内陷,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复杂证候。下后阳邪内陷,郁而不达,使伤寒表证之浮数脉一变而为沉迟,切其下部尺脉而不至,此乃气机受阻,脉道不利之故也;气机既阻,则阴阳气不相顺接,故手足厥逆,若内陷之阳邪淫于上,则上热而为咽不利或吐脓血;阳郁于上,不能通于下,则又见泄利不止。

组成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铁(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溶,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方义

方中麻黄、石膏、甘草为越婢汤主要成分,故有发越内在郁阳之功;桂枝、白芍、甘草又为桂枝汤主要成分,故能调和营卫;天门冬、黄芩、知母、升麻为升阳解毒清上热;白术、干姜、茯苓健脾燥湿以利水,温偏下之寒;当归、萎蕤养阴养血,且能防止上述诸发越等药之过燥。诸组之协,相助而不相悖,以达补泻寒热之用。

临证要点

 主症:症状: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脉,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病机:表邪内郁,气机不伸,上热下寒,阴阳不和。

治法:解表散郁,清上温下,滋阴养血。方用麻黄升麻汤。

医案举例

01

伤寒误下

     李梦如子,曾2次患喉炎,1次患溏泻,治之愈。今复患寒热病,历10余日不退。邀作诊,切脉未竟,已下利2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痛,吐脓样痰夹血,六脉浮取中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似有若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初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等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继因雨阻,寓李宅附近。然沉思不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致水泻频仍,脉忽变阴。”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证也。”……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终疑脉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丽参。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加参转虑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勿用,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后果愈。(《伤寒论语释》第1036页)

02

口疮

         张某,女,52岁,护士。2007年4月12日初诊。现已绝经1年。患者五六年前开始时出现口腔溃疡,近1年来加重。常常1个月内20余日长有口腔溃疡。服用维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泻火等品,未见疗效。现口中有数个溃疡点,最大者有3mm×3mm,在左侧舌边,中心已是白色脓点,边缘红肿、疼痛。心烦,睡眠不佳,口渴,不欲饮。平素大便略溏薄,纳食量尚可,但不能进食寒凉之物,否则腹痛下利。小便清,怕冷,腰酸,舌体瘦、边尖红,舌苔有裂纹,脉沉细数。证属上热下寒,阴阳俱不足。方用麻黄升麻汤原方去石膏加连翘、白芷。处方:麻黄6g,升麻10g,当归12g,知母12g,黄芩10g,玉竹15g,赤芍15g,天冬15g,肉桂末3g(冲),云茯苓12g,生甘草10g,炒白术12g,干姜10g,党参15g,连翘12g,白芷10g。6剂。另加漱口方:藿香12g,佩兰10g,茵陈30g,黄连10g,金银花30g,连翘12g。忌食辛辣之物。服药6剂,口中只剩3个较大之溃疡,且疮面明显缩小,已不疼痛。续进原方6剂,溃疡愈。遂以原方去连翘、白芷、麻黄、升麻,嘱其平时常服,或隔3d,或隔5d,扶阳养阴以改善体质。

原按:是案患者病机复杂,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口中生疮,红肿疼痛,是为上焦热毒郁结;热扰心神则有心烦失眠;热伤津液则见口渴;从舌体瘦、有裂纹,脉细数,更知平素阴水不足;阴虚不能制火,火毒更盛,口疮时发难愈,疼痛难忍。而另一方面,大便溏薄、不能进食寒凉、小便清、怕冷、腰酸、脉沉,是明显的脾肾阳虚。故用仲景麻黄升麻汤,少量麻黄发越郁火,升麻升散解毒,取“火郁发之”之意;知母、黄芩清上焦火热,玉竹、天冬、赤芍、当归滋阴凉血;参、术、姜、草、苓是为理中、四君,合肉桂助脾肾阳气,肉桂更能引虚火归源。去石膏者,恐其寒凉伤中也。连翘、白芷是笔者喜用治疮疡之对药,一凉一温,辛散开结,消肿疗疮止痛。更有漱口方,功能清热化湿解毒,改善口腔局部环境。尤其是茵陈一味,用治口疮有奇功。此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补虚泻实,整体和局部合用,切合病机,故能取效。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患者体质因素是其口疮复发的土壤,欲断其根,必调其体质。故在口疮愈后给方让其常服,当然能制成丸药更好。(林士毅.经方治验三则[J].江西中医药,2008,39(11):51-52.)

03

痹症

        刘某,男,68岁。2006年2月28日初诊。主诉:双足趾、足跟部反复疼痛4d。患者4d前双足尤其是足趾、足跟部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肿痛。既往有痛风病史8年,发作时需服用秋水仙碱、别嘌醇等西药控制。平素畏寒怕冷,常煎煮附子、干姜等温药进补。诊见:双足趾、足跟部疼痛,局部皮肤暗红、微肿,触之冰冷,微咳,咯少量黄痰,夜尿多,大便溏而不臭,舌红、苔黄,脉浮细。

中医诊断为痹证。证属阳虚,兼有肺热。治以温阳活血,散寒止痛,兼清肺热。

处方:麻黄、炙甘草各6g,升麻3g,苦杏仁10g,生石膏30g,茯苓15g,当归、桂枝、白术、干姜、附子、补骨脂各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3月3日):服药后双足已无肿痛,皮肤颜色变淡,惟睡眠稍差,余无不适。后予养血安神法调理。

原按:本例患者年老体衰,脾肾阳虚,故见畏寒肢冷,夜尿多,便溏;又久服温阳燥热之品,耗气伤津,炼液成痰,聚于肺道,导致气道不利,故出现咳嗽、痰黄、舌红、苔黄等肺热之象;痹证日久,脾肾阳虚,气血无以化生,筋脉失去荣养,故双足肿痛而皮色暗红,触之冰冷,脉沉细。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治以麻黄升麻汤加减温下清上。方中麻黄、石膏、苦杏仁清宣肺热;升麻升散解毒,使阳郁得伸,邪能外达,则肢厥可解;茯苓、补骨脂、附子补肾暖脾助阳;附子合桂枝、白术、甘草即为甘草附子汤,与当归同用则温阳活血、散寒止痛之功益著。全方寒温并用,补脾肾,清肺热,而诸症悉蠲。(熊学军,王保华,陈靖雯.李赛美教授运用麻黄升麻汤加减临床验案举隅[J].新中医,2010,42(7):107-108.)

现代临证

现代临证,本方用于猩红热、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有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