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孤独,微信最清楚

 微微传奇 2020-11-04

前天,我第一次感到有些落寞。

周六休息,一个人出去爬山。

那天秋高气爽,小鸟啁啾,微风把树叶吹得哗哗作响。

偶遇一片湖水,惊喜之余,我拍了一张照片。

修图点完保存后,却不知发给谁。

不甘心,挨个翻通讯录,找来找去,最后也只有我妈。

想起上周,看到读者的一条倾诉——

老公出去应酬,喝得烂醉如泥后回来。

自己好不容易把他拖上床,安顿好睡觉。

不到十分钟,儿子又被吵醒,开始哇哇哭闹,抱起来一看,屎尿沾了一床。

正在犹豫要不要洗床单时,卧室那头老公又在说胡话,吐了。

那一刻彻底放弃,一下瘫在沙发上。

读者留言说:

不是因为累。

而是觉得那时候,陪我的就只有客厅那盏小灯。

莫泊桑说:“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有时,却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

而最脆弱的时候,不外乎是发现:

我是一个人。

上个月,我采访了青年作家刘同。

刘同的书陪伴了很多人。

19岁时,大家看刘同写的《谁的青春不迷茫》;25岁时,读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39岁的刘同,最近又写了一本新书。

出走半生,这是他现在最想和你我分享的忠告:

《一个人就一个人》。

即使在光线影业做到副总裁,出版多部百万级畅销书,刘同的生活,也依然逃不掉孤独这个命题。

但那又如何呢?

我喜欢一个人奔跑的感觉,速度自己掌握,快慢都是成长。

那么长的路,任何相遇都是风景。

一个人就一个人。

成长,就是接受一个人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讨论度很高的问题。


你哪一刻觉得自己是“一个人”?


下面的回答令人心头一酸:

精心措辞的朋友圈,等了20分钟没人点赞,然后默默删除。


去电影院看喜剧,笑到忍不住拍旁边的座椅,发现是空的。


第二支半价,买了两个冰淇淋。一个还没吃完,另一支黏糊糊地化掉了。


但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答案,不是伤感和悲戚,而是接纳——


年少时,觉得一个人是很酷的一件事。


长大后,觉得一个人是凄凉的一件事。


如今,觉得一个人不再是一件事。

刘同是个很珍惜朋友的人。但无论再想珍惜,他都始终要和朋友不断告别。

一次分别,同事要出国。

群里的朋友给他践行,大家一起吃烧烤,玩得很开心。

因为在外地,刘同没能参加。

但那次聚餐的照片一直被刘同收藏在手机里。


第一张照片是人还没来,所有餐具摆在桌上,冷冷清清的。


第二张照片是坐满了人,热热闹闹的。

这两张照片像是纪念碑,帮刘同珍藏着他的友谊。人流来去,并没有不散的筵席。


刘同几乎不删聊天记录,无聊翻看时才发现,有的群已经一年没说话了。


丘壑难平,山河不再。人间的星火,总是聚散匆匆。

我爸之前有次参加同学聚会。


都是二十年没见的朋友。去之前他整整齐齐地买了一身西服。


每晚拉着我讲,哪个男孩和他一起掏过鸟窝,哪个女孩当时暗恋过他。


说这些时,他的眼里闪着期待,好像一群丢失的人重又呼啦啦走进他的生活。


我爸许诺,以后一定要经常和老同学走动。


结果去完那天,回来后,他没说话。


我问他咋样。我爸丢下一句“挺好的!”再没提起。


彼时的人生轨迹不同,即使再次相见,也不过是两条直线的短暂交汇。一转头,又向各自的前程奔去。


正如朴树的《那些花儿》唱的那样:

她们在哪里呀?


她们都老了吧?


我们就这样,


各自奔天涯。

这,就是人生的常态。

年少时,我们纠缠于关系。


成人后,我们承认,自己终究会是一个人。

接受孤独,才能走向豁达

正因为意识到孤独不可避免,刘同选择了接受。


很多时候,人们痛苦,自怜,是因为没有从心底真正接纳现状。


如同苏轼的《定风波》。


归途中偶遇大雨,又没有随行雨具。

同伴都觉苦恼,苏轼独一人欣欣然。

既然状况无法改变:


“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不是向命运低头的无奈,而是豁达。

刘同原本只是一个小镇青年。


成绩一般,工作一般,家庭一般。


不甘现状的他选择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


到北京去。

选择奔跑,就意味,主动选择了孤独。


书里,刘同提到自己刚下北京西站的心理:不存在感。


自己好像一滴水,坠入了茫茫大海里。

那几乎是他最孤独的一段时光。


不敢坐地铁,因为不知道怎么买票。坐公车时也战战兢兢,觉得售票大爷都很凶。


第一次落脚的房子是合租的。极小,五人挤在一间房子。

席梦思是在旧货市场花50块钱淘的,放在地上。


刘同就睡在那里,望着天花板上的蜘蛛网。


受了委屈,也不敢向父母倾诉。因为只要稍稍一说,家人就会劝他回家。

他像一颗被从棋牌上拿走的棋子,斩断一切联系。


史铁生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也正是因为那段时间的孤独,刘同开始学习和自我进行对话。


他买了荧光星星,贴在破旧出租屋的天花板上。关灯躺下时,银河就会从他的头顶倾泻下来。


那是他给自己的精神安慰。


失眠时,刘同像师长一样给自己分析利弊;焦虑时,刘同像朋友一样给自己安慰。

就像刘同书里写的一样:“一个人是所有生活,也是全世界。”


没钱时,刘同站在路边等车,小车开过去,总会给他身上溅到很多水。


那时的刘同暗自鼓劲,等我有钱了,一定要买一辆车。


后来,他终于买了车。


那几年的每一天,刘同都会告诉自己说,我终于拥有了这辆车,我很开心,我终于进步了,我每一天都很开心。


他知道,也许自己并没有那么开心。


那只是他自我鼓励,让自己走下去的方式。

在孤独中成长,在迷茫中坚强。

日后回首,刘同说,一个人的那段时光,是自己人生长河中的无价之宝。

点开十点君的采访视频,听刘同和你聊聊孤独?

去吧,享受一个人的快活吧


你累吗?


是的。


你想要人陪吗?


当然。


无论一个人有多坚强,他都会在某个柔软的时刻,渴望一个温暖的肩膀。闭眼靠上去,仿佛一切风尘都能够得到慰藉。


难免的,人都会在某个午夜梦回的时候,泪流满面,觉得自己孤独无依。


但,这都只是某时某刻的情绪。


停止纠缠在里面。


走出来,接受它,并让它成为生命的养料。

后来,刘同换了十几个岗位,从基层员工干到了副总裁。


通过独处的那段时光,刘同不但获得了别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己的认可。


对待关系,他更加来去自如。不再担心朋友离去,也不再迫切结交新关系。


遇见志同道合的人,迎上去,连自我介绍也不用做,双方对一下眼神,就知道能不能同伴而行。


遇见不喜欢的人,擦肩而过,轻点一下删除,不计较,也不改变。


遇见分别,也只是互道珍重,远远看着对方在各自的领域里,散发微光。

一个人,不是数字上的孤立,而是人格上的独立。

所以,哪怕你现在的状态是两个人,一群人,也应该保持一个人。

保有一个人时的爱好,坚持一个人时的思考,留有一个人时的独立。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把自己活成一棵树。


而独处,就是大树向下扎根的时光。只有根须足够茂盛,才能拥有坚定。


有鸟飞来,我自欢喜。但如果站在荒原之上,也可以做到迎风挺拔。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完全接纳孤独之后,刘同发现了一件更令人欣慰的事,这是在他意料之外的。



有一次,刘同回了一趟老家,回到自己的小镇。大部分朋友已经形如陌路。但还有几个朋友,依旧站在原地等他。


在外面,他看起来风光无限。一回老家,好像又变回了那个一无所有的刘同。


朋友跟他开玩笑,调侃他,说刘同,你可别飘。他们在露天的KTV里一起唱歌。


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离开。

原来,你并没有被所有人抛弃。


那像一束微光,暖暖地照亮了刘同的心。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改变了主意。


那张不知发给谁的照片,我决定把它洗出来,贴在相册里。没有他人在场,为何不能自我欣赏?


如果你也感到孤独,可以和我一起阅读这本《一个人就一个人》。


它是脆弱时的一句独立宣言。


最后,借用高适的那首诗:


勇敢地向前走吧!


莫愁前路无知己。


因为,你就是知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