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天+】主编,媒体,企业

 太空与网络 2020-11-04

卫星与网络

satnetdy(←长按复制) 关注我们
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最近IT领域比较大的新闻,是新浪微博前掌门人,著名的@老沉,加入小米,出任首席内容官。不同的行业媒体和分析人士对此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职场上高层人士的跳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IT界更是如此。传统行业有时候会把这种频繁跳槽当作娱乐新闻来看。不过想想IT行业爆发式的增长率,想想内容和移动终端相结合之后,对社会生活形态的猛烈改变,作为航天业界,还是应该对@老沉的这次跳槽有足够深刻的认知,或许应当从中更加深刻地解读认识媒体的作用和意义:那就是,媒体的力量。

作为一个成长迅速的企业,小米在技术和产品上其实并未拥有垄断性的优势,但关注度却不成比例地高。第一代小米推出的时候,朋友正在英国访问。陪同的留学生居然问他,用过小米手机没?感觉怎么样?值不值得入手?当时就很奇怪在万里之外的他是怎么知道这东西的。答案是:通过网络媒体。

我们不禁思考,如果没有媒体的作用,小米的道路会是什么样的?或许和很多此消彼长的企业一样,匆匆来过或永无出头之日。

现代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无孔不入的信息轰炸,而是精确地把人群区分开来,精确地向合适的人投送合适的信息。这样的精确投送已经超越了国界、语言、民族和种族,完全是根据个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来实施的。随之而来的就是用户暴风骤雨般地下单。重视媒体的企业和产品可以迅速红遍天,无视媒体的企业哪怕奋力打拼也只能面对惨淡的前景。“多做少说或只做不说”,这样的原则只适用于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的核心领域,对多数企业、多数业务来说是不适用的。

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是人,媒体运作尤其要依靠人来实施。合适的人来运作合适的话题,就能让一个企业、一个产品迅速为潜在客户所接受,甚至形成一种新的消费形态。我们还是用小米作为例子,小米的推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浪微博。雷军在微博上的粉丝有超过1129万,在微博鼎盛时代,雷军在微博上振臂一呼,就能刮起几级大风。而创建微博、亲手运营微博的@老沉,是媒体运作的高手。如果没有@老沉,就不会有今天的微博。他对传媒行业与IT行业的深刻理解、深厚的人脉和操作能力,是小米不惜高昂代价邀他加盟的主要原因。可以说,身为主编的他,是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加入小米的。

@老沉这个层次之下,还必须有一些执行层面的媒体人。他们是栏目编辑、板块编辑乃至版面编辑等,在各自的领域里,他们同样是有足够能力推动企业前进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雷军、@老沉等人可以梳理并最终贯彻企业理念的物质保证。

我们看回航天。中国航天实际上是一个欲低调而不得的企业。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实施以来,中国航天的知名度一路水涨船高,但仔细分析有关内容,会发现这么两个现象:第一,多数媒体发表的内容都基于新华社通稿和媒体自创;第二,在媒体上公开讨论航天的人士,很多并非来自航天企业。也就是说,航天与媒体之间依然保持着新闻发布的模式,与媒体的互动,对媒体能量的利用,远不及IT企业那么热络。被媒体追着跑,却不积极利用自己的知名度,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的商界都是罕见的。

目前,航天在火箭、卫星领域都具备垄断优势,但这样的垄断不是不可打破的。随着小卫星技术、手机卫星技术的兴起,具有一定实力的科研企业都有可能自己制造卫星。这些卫星虽然不见得高精尖,但可以满足相当大范围内的需求,而一般民众乃至相当多潜在客户,并不知道卫星和卫星之间有什么区别。航天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就必须依靠媒体及其专业的营销手段了。

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个国外的例子,眼下风头正劲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就和小米一样,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媒体的暴风眼中,不断抛出令媒体兴奋不已的亮点,每次发射、尤其是货运飞船的发射都要大张旗鼓。载人飞船尚未拿到合同,艾伦·马斯克就请了大批媒体前来观看样机,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马斯克本人已经成了一个媒体人。

就在本文成稿之际,国防科工局宣布,嫦娥四号任务向全社会开放,这彰显出中国的宇航事业,迟早会走向全社会公开竞争的局面。相信,很快就会有不少跨行业企业、民营企业积极联系媒体,高调宣传自己在航天上的能力与愿景。那么,作为国之栋梁的中国航天是继续保持低调,还是积极利用媒体?

我们相信,这个问题会有一个充满阳光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