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唤北斗产业的“华为”

 太空与网络 2020-11-04

期待着再过一个28年,在位置服务市场上,也能成长出一个甚至好几个同样强大的企业。

前段时间,有人对比了联想与华为的利润消长,发现这两家同样声名显赫的公司在营收与利润率方面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华为一直处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这样一份对比所引起的,只是一场规模不大的讨论。但2016年5月10日,新华社对任正非进行了一次专访,用少见的大篇幅与这位华为的创始人、掌门人探讨了企业、行业、事业的理念。

新华社从不轻易为某个人物做专访,对任正非的这次访谈或许体现了某种国家意志。作为航天业者,应当从华为、任正非乃至我们自己的行业身上,解读出有直接意义的东西。

说来也有些巧合。就在新华社专访之前,在关于北斗的朋友圈里展开了一场对于北斗芯片与推广应用的小范围讨论。我们历数了所有亲自研发北斗芯片的企业,探讨了他们大规模为移动设备提供北斗芯片的可能性,结果竟然发现,似乎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在近期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在手机高度集成化的今天,北斗企业如果还打算坚守提供芯片、模组的方式,那么进入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前景并不很乐观的。

考虑到高通已经把导航信号处理功能集成到了自己的芯片组里,可以想见,无论华为的海思麒麟,还是联发科,都会采用类似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样一来,专用北斗芯片和模块就只能困守极为有限的专用接收机市场了。

接下来的话题就成了“华为为什么可以”?

华为为什么可以自己研发海思麒麟芯片?

华为为什么可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冲到世界第三手机厂商的位置,并且保持着继续上行的趋势?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地购买华为?

为什么华为可以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期待着新品?

为什么华为的高端机型可以售价直追苹果却照样卖断货?

我们的北斗产业什么时候能这样风光?

。。。。。。

在我们看来,华为的成功不能说完全没有运气的成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消费市场对信息服务的持续高涨,本身就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最大的运气。然而为什么华为在毫无政府扶持下做到的事情,北斗企业在政策强力支持下还没能做到?

新华社对任正非的专访,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这些为什么,那就是安得下心来吃苦;放得下眼前利益,老老实实做事。任正非本人也用“痴”“傻”“憨”来形容这样的吃苦精神与历程。更加需要注意的是任正非给出的那个数字,28年!当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用坚定精神向着既定目标前行28年,不动摇、不迟疑、不彷徨、不纠结,必定能取得自己的成功。

我们可以从某些历史性时刻向前倒推28年,看看都发生了些什么。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发布,而28年前的1979年的乔布斯来到施乐公司,学走了鼠标和图形操作界面。2003年神舟五号飞行成功,而28年前的1975年,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飞行成功。。。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更为宏大的案例,那就是1921年到1949年这28年的中国革命历程。

在所有持续努力了28年的案例中,主人公无一不曾历尽艰辛万苦,无一不曾全力以赴。在整个90年代到21世纪初,华为在业界名气最大的事情,并不是手机也不是交换机,而是不惜代价的加班文化,是程序员们吃住在自己电脑旁的研发生活。时至今日,华为的地位已经无可撼动。

或许,有人说,北斗区域系统的服务开通于2012年,应该给北斗产业更长的时间去成长。但需要注意的是,北斗和移动通信的产业环境有着天壤之别。海湾战争结束后,GPS应用就已经进入国内。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就已经明确了建立自主导航系统的信心,卫星导航的产品模式、应用模式都是有先例可循的。如此说来,我们的导航产业也已经快要走过自己的28年历程了,截止到目前,有哪个企业可以和华为相提并论?在这20多年里,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有多少是真正全心全意专注于本行业,安下心背负起产业发展及自身成为领军企业的责任?

今天的华为可以每年花将近六百亿搞研发,五六百亿搞市场服务。就这二项费用,北斗产业需要多少家企业加起来全部的营业额,才可以达到这个数字?在羡慕这样的开支能力的背后,我们应该思考哪些问题?

中国的北斗和位置服务市场正在启动初期,对企业家和企业来说,现在起步还不算晚。我们相信,业内也一定会出现能够肩负起产业发展责任和情结的企业出现。

期待着再过一个28年,在位置服务市场上,也能成长出一个甚至好几个同样强大的企业。

作者:卫星与网络 杨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