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G时代背景下航空客舱内容运营商业价值分析

 太空与网络 2020-11-04
背  景

移动互联网的风靡,创造了诸多奇迹,也颠覆了国人很多认知,5G这样专业、深奥的词汇,不但是专业通信展(例如正在北京举办的2018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的热词,也成了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相比于地面动辄高达上百Mbps的移动宽带体验,空中客舱很大程度上仍是移动宽带链接的盲区。虽然在过去几年中,航空互联网的发展取得很大进展,国内民航市场中,已有百余架飞机实现了天地互联,但由于林林总总的限制,每架飞机链接的速率仍停留在Mbps时代(相当于地面3G时代的速率),分摊给机上100多乘客,每位乘客只有约数十kbps量级(相当于地面2G时代的体验)。天地之间速率的巨大落差,成为航空互联网发展与普及道路上必须要翻越的一道难关。

虽然有Ka卫星和未来LEO星座提供的极高通量带宽的希冀,相比于地面个人用户上百Mbps的业务体验,分摊给机上每位乘客的速率能到500kbps以上都是奢望;而为了维持这种体验,运营商需要付出的流量成本也远超地面移动互联网。那么面对乘客对娱乐和内容的迫切渴望,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航空Wi-Fi系统框架

航空Wi-Fi系统由客舱Wi-Fi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其中客舱Wi-Fi系统由机载服务器+Wi-Fi热点AP构成,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天线、KRFU(高功放)、KANDU(天线控制单元)、ModMan(调制解调器)构成,卫星通信系统仅提供链路,应用软件都安装在机载服务器上,一般情况下,机载服务器除了通过卫星链路接入互联网外,还会集成多个4G(未来升级成5G)通信模块,飞机停靠期间直接通过地面移动网络对机载服务器内容进行更新。

打好“机载服务器”的主意

航空Wi-Fi系统中,机载服务器是重要的中间环节,它对内通过Wi-Fi的AP连接用户,对外通过卫星调制解调器和机载卫星天线子系统连接移动互联网。在地面宽带网络里这个环节是没有的,直接由Wi-Fi AP热点连接ONU(光纤调制解调器)进入宽带网络。

为什么需要机载服务器这个单元模块?在系统中它起到了什么作用?机载服务器作为航空Wi-Fi的中枢,承担了航空Wi-Fi软AC(热点控制器)的功能,承担了与飞机交联获取飞行数据的功能,承担了海量娱乐内容的存储、乘客并发访问的计算需求、用户行为日志留存等等功能。

机载服务器是一台高性能工业计算机,它具备高并发能力,反应迅速,能使所有乘客在机舱用终端连接使用它时,就像使用自己的笔记本一样。它具备快速高容量存储能力,能满足为乘客提供海量视频内容并流畅观看的需求,它是航空互联网的一个末端服务器,是未来空中互联CDN(内容分发网络)网络中离用户最近的末梢节点。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机载服务器在解决乘客体验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机载服务器除了有天地互联的链路,一般还有并发4G的机地链路(飞机落地后与地面机场的4G通信链路),飞机停靠机场期间,机载服务器上的2个4G上网卡可并发提供上百Mbps的内容更新通道。

航空客舱内容运营商业价值

机载服务器作为航空客舱内容运营的载体,一方面为乘客提供高达1Gbps的航空Wi-Fi无线链路,可以确保每个用户高达2-3Mbps的带宽分配,完全可以满足所有乘客同时观看720P高清视频等娱乐需求;另一方面为乘客提供带宽十分有限的天地互联链路(现阶段数Mbps,未来可以升级到数十Mbps量级),分摊到每个乘客只有数十kbps,未来可以提升到数百kbps。二者之间的较大差异,使得机载服务器内容运营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航空互联网不再是简单的提供链路,为乘客提供更个性化的内容蕴含了价值金矿。

如今国产机载服务器存储容量高达8T以上,设想一下,移动互联网巨头们,例如BAT的任意一家,都拥有几乎所有乘客的用户画像(各种数据)。如果他们提前知晓某航班的乘客名单(通过合作,可以轻易地从航空公司信息系统获取),飞机起飞前只需要用30分钟时间,机载服务器通过并发的4G通信模块,将针对每位乘客个性化需求的内容下载(按照2张4G上网卡,粗略按40Mbps速率估算,30分钟内可以下载9GB内容),这样的数据量如果用卫星传输,流量费预计几千甚至上万人民币,但在地面移动网络中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再者,大容量的视频完全可以通过USB或者硬盘拷贝方式提前存储在机载服务器上,如果未来Wi-Fi运营者再加强引导乘客提前定制喜欢的视频,这样,大部分内容终结在机载服务器,特别是视频类业务,即可满足乘客在飞行途中多选择、流畅观看视频的需求。

需要再次强调,航空客舱Wi-Fi内容运营归根结底是大数据运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结合乘机用户标签,实现精准化的同时,还能够极大减少乘客对天地互联实时连接的需求。同时在乘客内容消费过程中,广告、交易、电商、营销等附加价值自然就产生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实现IFEC空中娱乐通信的革命,打破过去IFE千人一面的模式,转变成千人千面。

既然大数据是客舱内容运营的基础,那么就需要运营者持开放的心态,与产业链上下游广泛合作。2017年国内民航客流量无外乎5.5亿人次,十几亿个小时而已,还不及微信一天的流量。因此单纯的空中用户数据量是非常小的,获取也相对困难(购买机票时只需要提供基本身份信息,工作、生活、偏好等信息统统没有)。但乘客本身几乎都是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他们的各类行为数据,早已被BAT等互联网巨头所掌握,航空公司只需将乘客信息与未来航空Wi-Fi运营者(或许是移动互联网的大佬)对接,运营者便能够掌握更全面细致的乘客数据,接下来便能够开展个性化内容运营了。

简言之,充分发挥大数据下内容运营及机载服务器的作用,首先能够大幅度提升上网体验,享用视频类服务的乘客感受到Wi-Fi带宽无极限,进行游戏、社交、商务等互动性活动的乘客则可以享受更高的带宽保障;其次能够大幅降低流量成本及运营成本。

观 点

无论是Ku、Ka,亦或是ATG、LEO等等,任何技术都是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单纯的比拼技术,比拼带宽大小没有太大的意义,用户体验才是王道,如何利用好现有技术,更好地提升乘客客舱服务体验,才是航空公司更关心的问题。

笔者及身边好友近年来的乘机体验都认为,虽然空中互联网工作在不断推进,但国内航班上的娱乐服务内容依然贫乏,可以说太无聊了。如果在机上,能够新闻永远看不完,视频永远是最新热剧,资讯永远紧跟热点,游戏永远是爆款,乘客又怎么会抱怨晚点、抱怨服务?就算在机上稍长时间等待,也许也是令人享受的空中“漫游”时光吧。

作者相关文章链接:

空中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探讨 | 产业观察

航空互联网需求下的卫星通信运营,这些你需要知道

浅谈机上卫星互联网终端:天线与调制解调器

国产航空Wi-Fi产品创新分析 | 产业观察

机上使用手机或将解禁,中国的航空Wi-Fi可以怎么玩?

产业观察:航空Wi-Fi群雄逐鹿,Ka能否一枝独秀?

关于机载卫星通信:频率、天线、发展趋势,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国产机载Ka卫星天线解决方案浅析

作者介绍

谢鹰

老鹰漫谈坛主

深圳市多尼卡电子副总裁

20年的通信行业经验(通信规划、通信设计、技术研究、政策咨询、网络运行维护、客户服务、网络安全),见证了中国移动通信的兴起;2014进入航空互联网(跨界),3年以上电子制造,ATG运营,卫星运营和互联网业务运营经验。

更多关于航空Wi-fi的分析文章,可进入“老鹰漫谈”公众号浏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