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星互联网 智创美好生活——中国卫通高通量卫星应用引关注

 太空与网络 2020-11-04

在飞机上追一部最新热剧、和地面好友玩一局“吃鸡”;自驾到无人区,网络直播旅途中难得一见的美景……这些看似难以实现的场景并不遥远。Ka宽带卫星网络将为我们带来一个真正无缝的宽带世界。

《卫星与网络》记者朝晖 现场报道

9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在北京开幕。展览首日,记者探访人头攒动的会场,5G、人工智能、未来城市、云计算、大数据等依然是各通信巨头展示的热点。而在5G时代将拥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卫星通信,也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作为国内卫星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卫通”)的展位并不难找。首先它已连续两年固定“雄踞”在主展馆的东北区域,迎来送往业内外的新老朋友;其次,庞大而逼真的飞机模型,再加上醒目的卫星图形,具备了极高的辨识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空中互联的最佳通信手段,非卫星通信莫属。

为突显“卫星互联网智创美好生活”的理念,中国卫通此次专门设置了“机上网吧”体验区。在模拟客舱环境中,嘉宾可以坐在舒适的按摩椅上,用自己的手机连接中国卫通特别提供的Ka卫星网络,真实地体验空中互联网冲浪的爽快感觉。数位体验者向记者表示,用卫星互联网聊微信、看高清视频甚至打游戏,都是非常流畅的。他们还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在每一次的飞行旅途中都获得机上Wi-Fi服务。

三五好友自驾游或户外探险,在地面信号覆盖不好甚至完全没有信号的地区,如何确保不失联甚至还能自由使用宽带网络?在旅行者展区,中国卫通展示的便携卫星天线给出了解决方案。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套适用于我国第一颗Ka卫星---中星16号的便携卫星终端设备,能够收纳在一个普通旅行背包中,总重量约6kg,普通人就算初次接触,也能够在平均3分钟内完成拼装。开机后,设备能够自动快速对星并构建一个小范围覆盖的Wi-Fi热点,支持各类电子设备接入卫星互联网,最大下载速率可达150Mbps。在星空下看一场高清电影,将旅途美景来个网络直播,都完全不在话下。便携、易用,也难怪这样的户外神器,吸引了现场大量观众驻足围观及咨询。

本届展会,中国卫通以“天地融通,惠及民生”为主题参展,围绕卫星互联网,重点展示了高通量卫星及其卫星应用服务。除了机载通信、户外探险之外,高通量卫星还能够在偏远地区电信普遍服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采集及网络直播、应急通信等应用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国内首颗高通量宽带卫星中星16号成功发射,该卫星的通信容量超过我国自主研制已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开启了我国卫星互联网新时代。作为该星运营方,中国卫通已于今年3月获得了工信部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并不断完善Ka宽带卫星网络平台,逐渐由单纯的卫星资源运营商向信息服务商的角色转变,以开放的心态,携手产业链广大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卫星互联网生态,推动卫星互联网应用并惠及于民。

据了解,Ka宽带卫星网络平台自试运行以来已开展了广泛的应用测试和业务测试,目前,Ka宽带卫星网络平台、服务产品、终端产品等各方面已经在车载船载通信、基站回传、远程教育、网络直播等领域开展了实际示范或应用。

而中国卫通未来还将不断完善宽带卫星系统,部署更大容量的Ka高通量卫星。据介绍,我国第二颗Ka卫星中星18号将于明年发射,届时将与中星16号共同实现国土全境覆盖,总容量达到30G;而到2021年前后,将再发射两颗超大容量同步轨道高通量卫星,在轨高通量卫星系统容量不小于400G,以增强国土、海洋的覆盖和实现“一带一路”的基本覆盖能力,更好地满足“宽带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宽带通信需求。

对于消费者比较关心的设备与服务资费标准,记者采访了中国卫通宽带事业部相关负责人,他表示,虽然目前Ka宽带卫星设备及流量费用,与地面网络相比仍然较高,但相信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高、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后续卫星发射实现总通信容量的极大提升,卫星互联网的使用费用将大大降低。

本次展会上,中国卫通还展示了其运营的覆盖中国全境、亚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6颗在轨卫星资源,以及我国首个自主可控、天地一体的全球卫星宽带通信网。据介绍,基于该全球通信网开展服务的海上VSAT宽带卫星通信服务品牌“海星通”,近年来业务量快速提升,已覆盖全球90%航线,入网船只达5000余艘,在全球范围内彰显“中国服务”的品质和技术实力。

中国卫通是我国拥有民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且唯一能够自主可控的卫星运营企业,长期以来,履行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职责,担负公众通信和特殊领域通信保障任务,维护我国空间频率资源权益。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卫通已递交IPO申请,拟赴上交所上市,或成为航天科技集团第13家上市企业。

更多Ka宽带卫星网络咨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