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实战对抗的“发劲”有何异同

 资天文化 2020-11-04

传统武术的发展和现代搏击不相同,现代搏击的发展体制充分体现了体育精神,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而传统武术拳种众多,无法制定统一的规则。传武在实战对抗中,讲的是最短时间结束战斗,当然不排除偷袭、甚至暗器,介于不同的目标,要求发动要快,“身体窜进,手脚齐到,打击要害”等。以前讲传武为“走镖”的功夫,就是以“死”相搏。

古代镖局

对于初学者练习发力,最先不可能通 过放松来明白发力,而是要用全副力气来发力,要有每发一拳既把人体打穿的强烈意识,因发力配合开合呼吸所以不会伤身,只有把力量打出来了,才谈得上放松发 力,之后才谈得上摸索诱发点。只管放力去打。轻轻松松地把最大的力量释放出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

练拳

谈到出手快捷,光在“手”上花功夫是不行的,就像抖“鞭子”一样,鞭梢要走得快,要打得响,关键还是在于“鞭杆”,“根节”没有弹抖,“梢节”也不会快。在拳当中也是一样的,要想出手快,除了“肩、肘”的功夫要过关以外,更要注重身体躯干的发动,躯干的发劲,核心在于“横隔膜”的动,只要隔肌够厉害,身形就不会慢,整个身体会如同弹簧般,一崩而起,带动身体肢节,往前窜进,手上起得快,身体追得更快,既有速度又有劲力,同时进身要快,“头、肩、肘、手、胯、膝、足”并进,所谓的“七拳”并进,连续不断。

讲到这里,很多武友可能认为,只要练好“横隔膜”是不是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其实练拳的过程,本身就是个整体开发的过程,光一方面好,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我们把身体的“六张弓”都盘得非常好,也只是开发了零部件,离形成“整合劲力”,达到“球体打人”的境界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后期的组装同样重要。真正做到人体“整体弹簧”了,才能够“惊起惊落”。

发劲

练拳一惊一乍得不行,动手得一惊一乍。动手时讲究惊乍打人,一是靠对手惊起自身,打出本能反应,二是出手冷脆惊起对手,一打就是一个空白,就是说打了他,他也不知道怎么打的。练习吐内劲打沙包使沙包不动只震动悬挂之绳。

我们在练拳时,不能太注重意识的动作,一旦想多了,就“走火入魔”,意识在训练中的作用是轴助,帮助形成“阻力”,一旦形成了劲力以后,这个意识要淡化,如果在实战对抗中,这个意识是用不上的,要学会“从有到无”,所有一切都会塑造“身体弹簧”服务。用人体的自然意识引导是最恰当的,人无论怎么练,还是人,不同的就是身体结构的改变,变得有弹性,神经变得“敏感”,身体变得灵活,把拳变成人体的“自然反应”就是最佳的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