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半路转战ACT,自学60天拿到33分,除了方法还有策略

 TD留学进化论 2020-11-04


SAT改革后,很多同学都考虑要不要转战ACT,然而面对不熟悉的科学和对阅读速度要求极高的阅读,大家也很难拿定主意。加上去年6月11日的香港和韩国考场突然取消,这刷标化的路看起来并不好走。

不过没有什么是通过努力战胜不了的,SAT改革后,逯涵同学毅然决然转战ACT,两个月时间拿到33分,她是如何做到的?除了努力之外,更重要的一定是她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是TD「创作计划」第103号文章,如果你有表达和写作的欲望,希望获得更多的影响力,或者希望赚到一些有诚意的稿费,快👉戳这里入坑。

话不多说,上图。

转战ACT是个很心酸的故事。

我今年高三。本来是老SAT党,2015年6月10月2016年1月考了三次,奈何那时候年少轻狂不懂得好好努力,最后1月的那次虽然有认真复习(了语法和填空)然而遭遇漏题风波,被严重压分,最后仅达到2060。

这总成绩不上不下,想去的学校也考不上,弱一些的学校对不起自己3.97/4.00的GPA。由于1月到6月整个高二下还有其他重要考试,是否再考一直未能定夺。犹豫了好久好久,在六月初,我,终于,决定,再考ACT!9月再破釜沉舟定胜负!

然后……

Cancel…?!

当时也犹豫过,要不要重回SAT的怀抱。但是对CB实在无爱:(。记得当时TD有一篇推送,说:面对Cancel,我选择坚强。我把这句话抄在了ACT笔记本的第一页,每次再怕起delay再因cancel而心慌时,就看一眼。Delay, cancel都是自己决定不了的,但是实力可以。

高二下迷茫导致有点儿浪,为了期末考试保GPA折腾了好久。于是拿起ACT已经是7月11号了。离9月10号的考试,还有,不到,两个月。What’s more,由于时间地理位置都不合适,我没有报任何培训班。全,靠,自,己。

我的目标是

说好了破釜沉舟首先就要明确目标。首先我给自己定下了考试的分数目标,总分和分项分。因为迷茫期做了school research,知道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于是我把目标定在32分。但是我深知自己得意忘形的本性~~于是分项分数是按总分34定的,分别为English 34, Math 36, Reading 30, Science 36。

紧接着我参考近些年的分数对照表给自己提出了错题目标,即English错题数不得超过4题,Reading错题数不得超过6题,Math和Science则必须全对。我把它们贴在了书桌前一抬头就能看到的墙上,时刻提(da)醒(ji)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有了这些数字,做题时无论根据分数对照表算分,还是没有对照表直接根据错题数估计,都能对自己的水平有很准确的把握。

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时间安排目标,我要求自己周一到周五必须像上学一样去图书馆好好自习,8小时给ACT;周六日可以放松一下,但是也必须累计完成工作日一天的练习量。不过反思一下,在计划一开始我以school research为由开着电脑推Galgame过了两天吧……不过计划是必要的!负罪感总会逼着自己去干活儿的。

我的总体策略

我在网上买了每年一本的题集。首先确定自己的刷题范围:全部。然后明确自己的重点,即在SAT中做的不好导致自己失败的地方:错题,阅读和考试时间。

对于错题,我把每套题错了几道,对了几道,对应多少分都写在试题自带的评分表上,用来参考(打击自己)。

关于阅读,会在后面的阅读策略中详谈。

关于考试时间,我不太建议一上手就自虐,即一上手就计时做题的方法。个人经检验,第一个月中轻松做题不计时,熟悉题型,试着规划时间;第二个月中计时与不及时相交替锻炼心态,尤其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进行不计时的轻松练习,效果拔群。

此外,我把套题按年份排好放书架上,书脊上标号年份,每做完一套就把分数也写在书脊上。这样做一是能督促自己的进度,二是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着分数从28稳定到32,还是很开心的~

English

苯宝宝自封语法大神!(求不打!)

有了老SAT的基础,语法上手并不困难,除了标点符号需要突击一下。但与之题型大不相同,ACT更注重阅读、上下文,甚至还有一些文意理解题。

对于题型的改变,我的应对方法就是:多做!每天一套五篇别犹豫。此外,对待错题,语法错题需要和文意理解错题分开处理。语法错题建议用highlighter把文中涉及的那句话和选项中的正确部分画出来,这样复习的时候一目了然。

此外,空闲时读读含有正确答案的句子对语感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如果语法错题是脑残了,那么无需标记;如果是这个知识点真的不会,那么就在题号上画个圈,并标注好涉及的是哪个知识点,以便复习时查阅。

对于文意理解错题,要在做完题对答案的时候立刻弄懂,如果文中有明确线索就标出来,以便自己记住这线索的套路;如果是单纯的脑回路和作者不在一个频率,那么恭喜你没药救,请试图理解作者的思维吧!文意错题复习的必要不是很大,因为重读全文挺耗时间的,及时弄懂消化是更明智的选择。

此外,我会把每篇English的错题数在Passage X旁边标出来。这样在考试前套题刷完了的时候,我就能把2010年之后错到血崩的Passage整理出来重新打印做一遍,巩固不扎实的点。On the other hand,看着同一篇语法经过努力正确率提高了这么多,自身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对考前焦虑的缓解有奇效。(诶你说什么,如果还错了那么多怎么办?那只能说你的焦虑事出有因了…废话少说,继续努力吧!)

Math

切勿轻敌!

切勿轻敌!

切勿轻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对于中国人,Math不拿满分是不是没脸见人?不瞒你说我老SAT三次考试外加SAT2的Math没有一次是满分。

于是我长记性了,每周做一篇Math,带考试那天要用的计算器,计时完成。对于平时套题中没有做的Math,按照错一个对应换算表给出分数即可。

Reading

听说ACT阅读4篇35分钟?听说常用策略是做3篇懵1篇?我当时问自己,这样能错到6个之内吗?不能。Ok,那就4篇稳稳的都要做完。

你觉得这很残暴?我们来算一笔账。留1分钟涂卡,意味着平均每篇有8分半的阅读时间。这很残暴诶!面对这没天理的要求,我在题型熟悉度和阅读速度上同时对自己提出了要求。

在题型方面,我选择了突击练习,即一天练4篇小说,第二天练4篇社科,以此类推进行了一周。这段训练主要是为了强化自己对同一类文章类型的认知,并确定时间分配和错题分配。比如我最后练到小学和人文8分半一篇,一共错2~3题,社科和自然7分半一篇,一共错3~5题。(我知道我是中国人,别问我社科和自然为什么这么差……我也想知道TAT)

在阅读速度方面,首先要保证每天都要练4篇即一套题。其次,我进行了长难句积累。这么紧张的阅读时间是来不及回读的,所以我就把一眼扫过去不知所云的句子在做完后抄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一眼看不懂,是从句还是不认识的固定搭配,然后再多看他几眼~(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这个积累的过程是很慢的,但要坚持,看习惯之后一眼就能看懂啦~

然后,我还最不要命的尝试了最适合长期备考的方式:读小说。因为家离图书馆远,我还偏偏矫情到不去图书馆就无法学习,不读书无法进行思考……于是我每天都在来回的地铁上刷小说,挑了本背着最轻的茶花女,一来二去不知不觉就翻完了一本。

不要脸地自夸一下,这是个中高阶套路,如果时间紧压力大可以不做尝试。但如果时间充裕,真的推荐尝试!我也不知道最后的在考场上做完所有题的阅读速度是拜刷题所赐还是拜茶花女所赐,反正我做完了所有题,茶花女也让我的刷题时光更加充实。

Science

切勿轻敌!

切勿轻敌!

切勿轻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对于中国人,Science不拿满分是不是没脸见人?不瞒你说我SAT2的Physics和Chemistry没有一个是满分。

于是我长记性的(我又长记性了!😂),每天都做Science。开始时不熟悉套路会认真读题,做题速度就会慢。之后知道图表看哪里了,3分钟一篇,25分钟一套没什么压力。

我的经验是,要分篇计时。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擅长和不擅长的科目,比如我就是搞不定地质。所以整体时间其实不太重要,在哪个科目的哪一篇上耗了过多的时间才是提高的关键。此外,我每天从图书馆回家还会整理Science的词汇。普及的,比如enzyme要背下来,不常见的烷烯烃也要看个眼熟,当然拉丁语的物种什么的就不必纠结了,临场应变就好。

有些同学可能带着迷之自信质疑刷到25分钟的必要性。然而我的亲身经历是,到考前基本可以稳定在23分钟一套,到考试时差点没做完题!原因是经过Reading的摧残,那时候大脑是不在工作的。

在9月的考试中,有一篇从未卡壳过的化学题我看了5分钟愣是没看懂,到最后做完其他题回来再看才恍然大悟。在考试中发生任何突发情况都是可能的,多给自己留些余地也是极好的~

总结

考试的时候放平心态就好,不要想着这次只是来试试水完全没有压力,也不必把它当成决定一生的考试压力过大无法正常思考。Inner peace~ 我考完试没什么感觉,既没觉得超常发挥也没觉得考砸了,就感觉做了一套题,没对答案似的,当时保守估计30分以上。拿到33分的时候……开!心!到!泪!奔!感觉对得起自己暑假里的努力。

学习的过程会苦到想泪奔的,不过彩虹总在风雨后,祝各位都能收到让自己开心到泪奔的成绩!

👉ACT考试被取消,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SAT考试迫近,现在学怎么使用计算器还来得及! || 珍藏版计算器使用指南

👉考前4天SAT2化学考前抱佛脚秘籍,还能捡到好多分呢!

👉这样抱佛脚,1500+8/8/8不是梦 || 在SAT改革将近一年之后,我们终于有了这样一份抱佛脚指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