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为味

 直尾昂述 2020-11-04

阴为味:

治病重在

气味配伍

一日一则病案:

生薏苡仁60g

干姜15g

药量都比较大

也许作用一样

中药是

用气味

来治病

干姜的辛味,与生薏苡仁的淡味相配

干姜的热性,与生薏苡仁的凉性相配

重在二药,气与味的比例

中药配伍的技巧

小方小剂治大病

气味理论即,四气五味理论

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神农本草经》

最早记载了这一理论:

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

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后世医家代有发展

但四气五味

理论始终是

认识和运用中药

的最基本的理论

任何一味中药都是

气与味的,统一体

中药与中药

的配伍即是

气味与气味

之间的配伍

人体内不外阴阳

病变不外

阴阳失常

药物气味,本身具有阴阳

气味组合,又会化生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伤寒论》

桂枝与甘草相配的

“辛甘化阳法”和

芍药与甘草相配的

“酸甘化阴法”

成为后世方药

配伍的范例

通过气味恰当的配伍

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

人的体内无处

不有气的运行

气的运行方式

不外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障碍

意味机体病变

升降出入停止

意味生命结束

药物气味本身

具有升降出入

气味组合也会

改变升降出入

《本草纲目》:

酸咸无升

甘辛无降

寒无浮

热无沉

升者引之以咸寒

则沉而直达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

则浮而上之巅顶

药物

通过气味恰当配伍

达到恢复体内气机

升降出入的平和

李东垣

《脾胃论》:

在肯定了

“凡药之所用

皆气味为主”

的前提下

又发挥了

这一治法

气味俱出于中焦,

治疗应立足于中焦,

以调治心肾肝肺,

恢复机体正常的升降出入

戊湿其本气平

其兼气

温、凉、

寒、热,

在人以胃应之

己土其本味咸

其兼味

辛、甘、

酸、苦

在人以脾应之

脾胃兼化

其病治之

各从其宜

不可定体

肝肺之病

水火之间

顺逆传变不同

温凉不定

当求责耳

近几十年来

普遍地存在着

依据药理作用使用

中药和方剂的现象

银花、

连翘消炎

板蓝根、

大青叶抗病毒,

生石膏退热,

生薏苡仁抗癌,

五味子降转氨酶,

以及过敏煎方抗过敏,

四君子汤方

提高免疫力

等等

这种用法

经常被披上

中西医结合或

中医药现代化

的精美外衣

但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

肯定这种用药用方的同时

必须指出这种用法至少有

值得关注的两大弊病:

第一是降低临床疗效

西医治病

着眼点“病”

通过祛“病”

恢复健康

中医治病

着眼点“人”

通过对人

整体治疗

使得身体

恢复健康

疾病自除

中医具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并非其治疗手段和工具的高明

而是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

以及,治疗理念上的超前

第二是影响青年中医生

四气五味是中医药理论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其他理论,如:

阴阳五行学说、

升降浮沉理论

等相配套的

轻视四气五味理论

对于临床组方

用药的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中医理论

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重要的是

对新一代

中医的培养

可能产生也许

“致命的”影响

“老胃病”患者

胃镜检查即提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

经较长时期

中药的治疗

无明显效果

后转治疗,开小剂半夏

泻心汤方,3剂即症除

每有反复

再服原方

仍然有效

患者感慨:

前面找的医生是,专治消化病的

开的药又多又贵,可就是不管用

没有去考虑

胃炎的病理

中药的药理

只考虑了患者的证

和药物的四气五味

用了很普通的

中医治法中的

“辛开苦降法”

《内经》

气味阴阳厚薄

与四季阴阳类比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

味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

气厚则发热

是说味厚的为纯阴

气薄的为为阳中之阴

凡味厚的有泄下作用

味薄的只有通利作用

气薄的具有发散功能

气厚的助长阳气发热

古人以食物气味的功能

以了解药物的性味功能

气味阴阳推演到

药物的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等作用

成后世中药气味

分类的理论根据

实际上

气为阳,味为阴

气厚为阳中之阳

气薄为阳中之阴

味厚者乃阴中之阴

味薄者乃阴中之阳

如若味厚

应冬之气则气内敛外寡而泄气

若味薄,应秋之气,容平通降

若气薄,应春之气

有生发之机

而同样外泄

故曰“发泄”

若味厚,应夏之气,则发热

这样以四季阴阳所属的类比

可以很

方便解释

内经关于

气味厚薄

阴阳所属

及其作用

的描述

附内经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

气归精,精归化

说文:

归,女嫁也

公羊傳

毛傳皆云

婦人謂嫁歸

此非婦人假歸名

乃凡還家者

假婦嫁之名

从止,婦省

當云从婦止,婦省

寫者奪之

婦止者,婦止於是也

精食气,形食味

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

精化为气

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

味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

气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

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注:

本句是用,辛甘发散为阳

非直接说,辛甘为阳

严谨表达

乃是强调:

气味辛甘

属于金土

虽体为阴

若起发散

则用为阳

体阴用阳

酸苦为木火

虽然体属阳

当起涌泄

之时为阴

气味阴阳

辩证来看

须据体用

两个角度

综合来看

或体阴而用阴

或体阴而用阳

或体阳而用阴

或体阳而用阳

前段壮火、少火以及

本段辛甘、酸苦示例

明确体现了体和用的

差别与联系

与定五音一样

其阴阳所属最终是

以人体反应为参照

此外,苦咸、酸辛

恰类似反射和吸收

颜色模型

其各构成

一对阴阳

恰传统文化

和模糊数学

阴阳方而

不割为体

阴阳灵变用

用阴即为宜

用阳亦为宜

治阴以阳

治阳以阴

相反相成

酸甘化阴以阳治阴

辛甘化阳以阴治阳

苦甘化阴以阳治阴

咸甘化阳以阴治阳

以阴治阴、以阳治阳,实为调补

以阳治阴、以阴治阳,乃化治

酸甘化阴乃酸木八数为阴

辛甘化阳乃辛金九数为阳

咸甘化阳乃咸水一数为阳

苦甘化阴乃苦火二数为阴

甘有甘缓作用

乃宫音

频率最低

作用最缓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天气地味

天有五气

寒热温凉平

其用四气四性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实与温度密切相关

五味者,酸苦甘辛咸

与各种离子关系密切

其于人体

气味

调节皆与水

有密切关系

四气与水

的关系可类比

洋流和降雨量

对气候的影响

五味与水

的关系乃源于

电解液内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