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练习32丨这个人今晚可能会死去

 怀众心理 2020-11-05
前言

为什么我们听过无数道理,却仍然无法过好这一生?

因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头到脚的距离。

如果我们只是头脑知道,脚步却迟迟不迈开,那么,不管是多么正确的道理,对我们而言,也只是一个摆设。

不管是灵性修持,还是心理成长,或是身体训练,

都需要日复一日地操练。

因为,

一个观念要变成行动,

一个行动要变成习惯,

都需要我们带着意识不断重复,

最后才会变成我们的细胞记忆,

真正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

因此,我们从浩瀚的资料中精选了每周一次的觉察练习。

一个练习操练一周(我们已经组建操练群,入群请见文后方式)。

如果你跟随着我们,

一起做完这一年50次的觉察练习,

你会看到更宽广的世界,

更丰富的自己。


本周练习

一天数次和别人通话或者面对面交谈时,提醒你自己:“这个人今晚可能会死去。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留心你和这个人的交谈方式以及双方的互动是否发生了什么改变。

提醒你自己

在洗手间的镜子上,大约是你本人镜像的高度,贴上一张纸条并写上“这个人今晚可能会死去”。在你的电话或者工作单位贴上类似的条子---任何你和他人有交集的地方都可以。

探索结果

有些人一开始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心理负担很重,但是当他们认识到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候,他们听人讲话的方式以及注意力都变得有所不同。

当他们明白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这个人还活着的时候看见他时,他们会打开自己的心扉。当我们和别人说话时,尤其是那些我们天天都要看见的人,我们通常心不在焉,左耳进右耳出。我们经常东张西望,而没有直视着这个人。我们甚至会因为这个人打断我们什么事情而生气。只要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人可能会死时,我们才会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人。

当你在练习的时候,如果这个和你讲话的人刚好是个老人或者病人,亦或你身边有你认识的人或者你在意的人刚刚过世,这个练习会变得很伤感

日本人在和别人道别时,会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注视并挥手直到送别的那个人坐的汽车或者火车消失在视野里。这种习惯的养成就来源于他们有认识到每一次的道别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与对方相见。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配偶,或者父母的最后一次相聚充满着不耐烦或者怒气,该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如果我们认认真真的说了再见,又会在事后带来怎样的慰藉。

进一步思考

尽管生病变老死亡每天都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身上发生,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假装这些事情永远不会降临到那些我们在意的人身上。

这个练习消灭了我们的幻想,让我们直面现实,即生命是脆弱的,死神的镰刀随时可能落下。只要我们血液里钾含量有一点变动,或一个致命细菌,或一位开车途中打瞌睡的司机,或心电出现异常,我们可能就死了。某些时候,当我们把蒙在生命上逃避的面纱撩起,生命是如此脆弱的事实就会展现出来。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 一个家庭成员被诊断出绝症,或者一个和我们同龄甚至更年轻的人意外死亡时。

当然了,我们并非每时每刻都必须焦虑死亡,尽管保持对生命无常的认识会让我们珍惜每一天遇见的每一个人。当逃避的面纱被粉碎,当我们能够面对生命如此短暂的真相时,我们与他人的交谈方式也会跟着变化。我们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每一次相遇,而不是心不在焉地和“什么人“说话。这种默默的关注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并不常见。

我们每天都放心的入睡,坚信第二天一定会醒来。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可能今晚就会死去,我们也会对自己更加上心,更加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

在我们禅宗修道院,我们有一首在每日静修中必唱的赞美诗。你也可以每天在睡前自己诵读一遍:

让我善意地提醒你

生死不分彼此

时不可待,机不再来

今日即毕,生命渐短

每一个人都要尽力清醒

清醒吧

要谨慎

莫要辜负大好时光

结语

认识死亡,让我们与生活中每一个生机勃勃的瞬间联结得更加紧密。



本练习取自书籍《How to Train a Wild Elephant》,目前国内没有中译本。这是我们团队尽心翻译出来的,请珍惜我们的劳动成果,转载请联系后台。若涉及版权问题,也请联系后台工作人员。

编辑:情子(微:478797840)

审稿:刘芳芳(微:liufangfang1503)

(有成长需求或合作意向可联系小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