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也不做木偶人:扩大刺激和反应的距离,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怀众心理 2020-11-05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0年,个案累积2000-4000小时

最近和朋友之间发生了小冲突。缘于我在她面前谈到了另外一个女性朋友,并且对另一个朋友表达了我的欣赏之情。没想到,我的朋友反应非常大,不仅当下就走人离开了,还好几天都不回应我的信息。

好不容易联系上了,没说几句,刚一说到那个女生,她又炸了。直接又挂了电话断了联系。

后来我自己想了很久,根据很多蛛丝马迹,猜测这个女生跟她的姐姐有很多类似之处。而从小到大她一直在和姐姐竞争。当我开始表达对这个女生的欣赏时,那个竞争就又被勾起来了,于是她直接气愤到走人。

想想我这个朋友除了我以外,好像鲜少女性朋友,似乎也真的很能体会到她的感受。当我这个唯一的朋友又表达对另外一个女生的欣赏时,她根本就难以自控地发飙了。

在这件事情,以及她的反应上,我思考了蛮久。感受到她的身上似乎有一个按钮,只要被别人一按,完全没有延缓的时间和空间,她会立刻爆炸。好像刺激和回应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距离。这么多年,她一直受困于此。

图片来源 | 网络

但刺激和回应之间却是存在着距离的。而且距离越大,我们的人生越具有主动性。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主题。

1

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此

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曾在书里分享过这样的故事:

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句彻底改变了余生的文字,这段文字阐述了一个简单的理念: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柯维在书里不断用到这句话: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柯维到底是在这句话里发现了什么,以至于他对此评价这么高:彻底改变了余生?

在我朋友的例子里,好像刺激和回应是瞬间发生的事情,中间并没有距离。她没有选择的空间,自己忘记了选择的自由。于是,也无所谓幸福,无所谓成长。

认真去体会这句话,其实是可以感受到一份选择的力量的。我认为柯维也是感受到了这份力量,才彻底改变了他的余生。

这个力量来自于选择的主动权:我如何面对世界,主要是我自己来决定的!而不是那个外界的刺激。

如果我的朋友能体会到这一点,也许她就有空间去思考:这个女生不是她的姐姐,她们之间没有竞争关系。甚至她的姐姐,也不是过去的姐姐,现在她们之间也没有竞争关系。

当她能思考这一点,她的幸福和成长,才有了可能。

图片来源 | 网络

2

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非刺激事件,让我们有了形形色色的反应

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阶段,主要以对人性的理解程度为发展基准。

最早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就是一个机器。当一个刺激出现的时候,相应的就会有一个反应。就像是一个按钮,一按,灯就开了。

当时的创始人华生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这段话被公认为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意即,这个人本身的意志不重要,他所处的环境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很快,这个理论就被推翻了。有很多人,就算在很好的环境中长大,也把人生过得很糟糕。但也有很多人,就算身处逆境,也表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比如在纳粹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他在惨绝人寰的集中营里,呆了三年,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遭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虐待。

离开集中营后,又听闻父母、妻子、哥哥死亡的噩耗,面对着孤独和苦难,他没有绝望,仍对生命充满极大的热情,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且写下了一本巨著:《活出生命的意义》,鼓舞了数以万计的人。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历就充分说明: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

后来,认知心理学发展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它指出:在刺激和反应这两个环节之间,有一个认知评价过程。这是最重要的心理过程。

图片来源 | 网络

这就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因为,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上,而非难以改变的环境。

几个月前的7月3号,百度CEO李彦宏出席2019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突然有人冲上台向其头部浇了一瓶矿泉水。李彦宏先是一愣, 随后用英文说了一句,“What's your problem?”

现场一度沉默,在回过神后,他继续后面的演讲:

大家看到在AI前进的道路上,还是会有各种各样想不到的事情发生(As everyone has just seen, there will be a variety of unexpected happenings on the road to AI.)。但是我们前行的决心不会改变,我们坚信AI会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件事情成为那几天的网络热搜。大家都笑说没想到用这样的方式给百度打了一个广告。

我也觉得这件事情挺有意思。在后期回看了很多次当时的视频,心里还是很钦佩李彦宏的。在这样的突发事件下,他的反应很有意思。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愤怒攻击,有的,只是在一小段迟疑之后的升华和总结。

可以想见,在泼水这个刺激,和李彦宏的反应之间,真的有很长的距离。在这个长长的距离里,他迅速调整了应对的状态,做出了非常得体智慧的反应。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

图片来源 | 网络

3

如何扩大刺激与反应的距离,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立即反应。被攻击了就反击或者退缩,被赞美了就羞愧地回避或者开心到飞起来,困难面前或者抱怨,或者逃开。我们的立即反应,让我们的生活就像木偶一般,被一堆刺激牵动着,左动一下,右动一下。

到底,要如何,我们才能找回自己的掌控权,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真正拥有一段距离,让我们拥有选择的自由?

1、找到自己的情绪按钮,在每一次强烈的情绪体验之后,找到刺激—反应间几乎被自己忽略的认知评价,感受这个认知评价带给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太习惯了立即反应,于是也一直埋怨是这个刺激才害得我这么生气,这么伤心。从现在开始,我们试着在每次强烈的情绪之后,给自己留一些时间,看一看,那个几乎被我们忽略的隐藏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认知评价是什么。

在黄维仁博士的书籍《活在爱中的秘诀》种,就有谈到一个“情绪按钮”的概念。

意即,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情绪按钮,会被身边的人、事不断触碰。每次一触碰,我们就立马反应。但其实,从按钮到反应,中间还是有一个心理程式,这个心理程式是我们自己建立的,我们也要为之负责。

这个心理程式,也是认知心理学里提及的认知评价。

图片来源 | 网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找到这个认知评价呢?

首先,先找到自己特别显著的情绪按钮。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在有记忆的时光里,哪些时候自己的情绪总是特别强烈。

比如我,当我感觉到别人说我没有用,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能力不行的时候,我的情绪就特别大。这个点就是我的情绪按钮。

比如开头的那个朋友,她的情绪按钮就是“自己不如姐姐”,只要感受到同性间的竞争并且被比下去,她就会爆炸。

那么,你的情绪按钮是什么?当你找到很多相近的事件引发的相同情绪,你就能总结出自己的情绪按钮是什么。

其次,找到情绪按钮以后,与自己对话:当你这样对我的时候,我感觉我自己是一个……的人。当我是这样的人时,我害怕……

比如我的情绪按钮是害怕自己没用。所以当有人对我说,你其实没有什么能力时,我感觉我是一个没有价值,没有用的人。当我是这样的人时,我害怕我会被抛弃,没有人再愿意和我在一起。

当作到这里的时候,我就能看到自己的恐惧:害怕被抛弃。

然后,好好跟自己的恐惧在一起。

所有的情绪,只有被接纳,才能真正被释放和消逝。所以,不用去否认和压抑这些情绪,看到它们时,就是静静地和这些恐惧在一起,什么都不用做。慢慢地,一次又一次,这些恐惧就会减弱。

恐惧越来越减弱,我们的情绪按钮就会越来越失灵。那个刺激-反应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长。

让我自己欣喜的是,现在再有人说我没有能力,我的内在都非常平静。有没有能力是我的事情,你的评价已经影响不了我了。

图片来源 | 网络

找到那个认知评价,找到这个认知评价带给自己的情绪,我们就开始越来越扩大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空间了。

2、每次要立即反应时,先从1数到10,或者做一些安慰行为,让情绪慢慢下降,慢慢拉长刺激—反应之间的距离。

在上一点的方法中,会给大家一些空间,先让情绪充分呈现。在这个阶段,我建议大家在情绪马上要起来时,那个反应马上要呈现时,就给自己做工作。从1数到10,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吐气,让情绪能量不断释放。

除了数数,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安慰行为,让情绪更快地下降。当我们很刻意地给自己制造这个空间时,刺激--反应间的距离就会自然拉长,我们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要如何应对眼前的刺激。

情绪和理性很难同时存在。当情绪这一股能量涌上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失去理智。

那一瞬间,我们的反应是受制于情绪和身体的,只能在这个当下被情绪充分侵袭,有可能会发抖僵住,有可能会反击,有可能会逃跑,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那么,战斗或逃跑时,身体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Hans Selve是第一个主要从事应激研究的科学家。他发现,当我们处于被刺激下的压力状态,我们的心率、呼吸节奏、肌肉的紧张度、新陈代谢率和血压都会增加。

我们会感觉手脚发冷,这是因为血液正从你的四肢和消化系统流向大块的肌肉,准备帮助我们进行战斗或跑开。

只有我们觉得危险已经过去,在大脑停止发送危险信号3分钟后,战斗或逃跑反应终止,我们的生理功能才会恢复正常。这时候我们的大脑才会恢复理性。

只有在大脑恢复理性之后,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因此,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数数,或者做一些安慰行为时,可以让情绪更快下降,理性更快回归。

在《FBI教你读心术》这本书里,谈到了以下的安慰行为:

触摸颈部或者脸部:这个动作会缓解我们的压力。触摸的时候伴随着呼气,会让我们更快地缓解情绪。

磨搓腿部:双手放在大腿上,然后沿着大腿向下搓至膝盖,越紧张的时候重复的次数越多。可以很快地让我们减低情绪。

自我拥抱,同样是一个安慰行为。人们在面临压力时会手臂交叉并且单独摩擦肩膀,似乎很冷的样子。这种行为看起来就是在寻求自己的安慰。我觉得这个行为产生的时候,如果是朋友,就去真正拥抱下他,让他有勇气去面对,给他鼓励。

图片来源 | 网络

试试看,情绪产生的时候,让自己数数,或者为自己做安慰行为,让情绪快速下降,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刺激--反应距离。

3、将人生看成实验场,练习每件事情给自己至少三种以上的选择。多尝试不同的可能性,让刺激后的反应可以更加多样化。

在完形心理学中,很强调将人生看成一个实验场。所谓的实验,就是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比如,今天有一个人要求我一件事情。以往我不敢拒绝别人,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答应了。那么,这一次,我试试看,拒绝他,看看拒绝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很有可能,拒绝后,我感受到了极大的内疚和害怕。觉得对不起他,又害怕从此这个关系就失去了。

充分去体验这个感受,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每次我们都是立刻就答应别人,根本没有思考的空间。因为相较于去帮他做这个事的辛苦,拒绝后的内疚,以及害怕,是让我们更痛苦的感受。所以我们就会很自然地选择痛苦小的那个选项:答应他。

也许下一次我们还是会选择答应别人的要求,但是至少,在答应之前,我们有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有了选择:我也可以拒绝,但我很难受。所以,我还是答应吧。

看到了吗?虽然还是同样的结果,但这个过程和以往一点都不一样。这个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那代表了我们的主动性,我们的力量。

当然,除了接受和拒绝,我们还可以想想其他的选择。比如,可以帮忙做一小部分,或者等有时间有精力了再帮忙,或者,可以帮忙找到别的更适合的人帮忙。

图片来源 | 网络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愿意,一个刺激引发的反应可以有很多很多种。我们一定能从中找到自己舒服,也不会破坏关系的选项。

当然,这有赖于刺激—反应中间的距离。就要看你愿意为自己争取多长的距离了。

4

END: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的那一段距离,有着我们的力量。

当我们越来越扩大刺激和回应之间的这一段距离,我们的力量感就会越强,我们对于人生的主动感就会越强。

因为,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在多个选项之间切换。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胸有成竹、充满弹性的人,可以过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而不再是被刺激控制的木偶人。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