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群人|觉察日记19

 怀众心理 2020-11-05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2年,个案累积2000小时

1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最近陷入了很纠结的状态。

马上要过33岁生日了,父母一直催着自己结婚。自己也觉得应该要结婚了,毕竟年纪越来越大了。刚好近期有一个以前分过手的男生求复合。她其实觉得这个男生挺适合结婚的,之前分手是因为觉得不够浪漫,太实在。但现在,好像就是应该到了求实在的时候了吧。还浪漫什么呢?

她知道只要自己接受这个男生的约会请求,去赴约,就可以开始交往了。也许,不久后的将来,就可以结婚,生孩子。父母满意,自己也可以不用那么焦虑了。美满的婚后生活,不就是自己一直想要的吗?

但是呢,她就是没办法接受请求,就是迈不出去赴约的那一步。

她一直很担心,如果在一起一段时间后,还是不喜欢对方,那该怎么办呢?到时候再分开,就太伤他的心,自己也会很痛苦。

于是,她快半个月都陷入了这个纠结中。行为上动弹不得,心理上痛苦不堪。

当她跟我倾诉时,她非常困惑:现在这种焦虑的时刻,我为什么就不能往前一步呢?去答应他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了。我明明那么想去,为什么就是去不了。

我拿了两个杯子代表她内心的两个部分:一个是觉得【应该】要结婚,在一起就可以缓解焦虑,实现目标的部分;另一个是【没办法】往前,就是不想动的部分。

我让她给两个部分打分,看看哪个力量会更大。

她又纠结了好一会儿,每次觉得【应该】高的时候,【没办法】好像也变得很高;觉得【没办法】更高的时候,【应该】也随之变高。

“所以,其实它们两个力量更像是一样的,势均力敌。是吗?”

她想了想,点了点头。

是啊,因为两个都一样,所以卡住了。怎么做都不得劲,不做也不得劲。动弹不得,但内心却翻滚不息。

后来我让她更详细地说了说两个部分自己完整、真实的想法,她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接受了自己的内在就是有这么两股对立的力量。虽然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人明显安静了下来了。

2

其实我们真的经常都会陷入这种两难的状态。

左也想,右也想。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于是就卡住了。

其实没什么好稀奇的。

我们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我们是完整一致,内外如一的。

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是四分五裂的。只要稍有觉察,真的会发现自己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内心大战,打的不亦乐乎,难解难分,难分胜负。只要加强一方,另一方一定也会招兵买马,加大战斗力。

甚至,不仅仅只有两方,还会有更多战队加入。简直就是一场混战。我们的内在不是两个人,而是【一群人】。

在王敬伟老师的次人格工作坊里,就有一个环节,是了解我们的“32个面孔”。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此链接阅读:我的32张面孔 

当然,心理学家早就对我们内在的丰富性有了很多的研究。我根据这些年对自己和他人关于内在多面性的观察,比较认可的还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TA(Transactional Analysis, 交互作用分析)创始人Eric Berne的PAC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更像是我们动物性的本能。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更多是对道德、规则、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而不断打压本我。不让本我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就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部分。会想办法满足两者的需要。

TA里面的PAC理论,其实类似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P(Parent),是我们内在的父母态。相当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超我。更多是遵守各种规范,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

A(Adult),是我们内在的成人态。相当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表现理性,尊重事实,精于计算。

C(Child),是我们内在的儿童态。它就是一个孩子,更多是本能的,依赖的,创造性的或者逆反的。相当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

这两个理论,更简单点来说,其实说的是,我们内在至少有两个部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性和感性。理性更像父母,感性更像孩子。有时候两者发生冲突,就由中间一个状态来协调。

我们大部分的冲突,都来自于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理性,基于现实感的考虑,会希望自己早点结婚,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维持关系可以牺牲自己,规则比自己的本心更值得遵守……也是这个现实感和理性,使得我们比较能适应社会性的群居生活。

但我们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身体需求,有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所以,并没有办法一直按照理性的方式活着。而且,这个部分,也真的是我们生命力的来源。像一个孩子一样,流动,创造,满足自己……

就像第一部分谈及的例子,我的朋友,就是在理性上,认同了父母和社会的约定,认为自己应该是要结婚了,生孩子了;但是感性上,更真实的自己的感觉上,其实并不是那么喜欢这个男生。没有那股原始冲动和兴趣。

当然,只要我们都还处于挣扎和纠结中,就说明我们的内在其实还是完整的,每个部分都有。既有现实感,也有活着像个人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行为。如果更多地倾向于哪一种,那就说明,我们内在更多地往那个部分倾斜了。另外一个部分,相对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当然,如今的我们,大部分还是呈现出理性、父母态、超我的样子。感性、儿童态、本我部分的生命力确实是比较被压抑,比较缺失的。

3

因为我们内在的丰富性、多面性,所以,我们纠结、卡住,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一直处于纠结、挣扎的状态,虽然痛苦的要死,但却无法脱离。那么,也许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些好处。

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二胎?要不要换工作?要不要离婚?要不要出轨?要不要买房?要不要买车?

这些比较大的问题,纠结还算是可以理解。

但很多人还会不断纠结于一些小事,甚至,纠结就是自己的常态。

比如:要不要买这件衣服?要不要吃这一家的面?要不要去上这个课?要不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要不要去旅游?甚至,要不要睡觉,要不要赖床,要不要穿这双鞋……

那么,人为什么要让自己处于纠结甚至持续纠结的状态呢?以下三种原因供大家参考:

第一:在纠结中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当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左右为难,困在其中的时候,自我是很被凸显的。我们在这种纠结、挣扎中特别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第二:纠结让我们逃避一个更重要、更关键的东西。这个东西,也许是自己的恐惧、悲伤;也许是自己不太敢去面对的人和关系……

比如,我的女性朋友,她想去和那个男生在一起,但又没办法往前,当她一直困在这种纠结中的时候,她就可以不去看自己内心的恐惧。那个恐惧,是对自己当下状态的不安。

自己一个人,真的可以活得好吗?我敢不敢为自己去追求真正喜欢的人?就算追求不到,也接受一个人,并且好好活着?

如果我一个人,没办法好好活着。我真正恐惧的是什么?

这个部分往里深究,会看到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们是如何“虚弱”地活着,我们是如何想倚赖一个人,好让自己觉得好一些。

其实,那个朋友最想要逃避的,是内心的这个恐惧。

第三:在纠结中,我们会品尝到禁忌的快乐。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受到了另一方的打压。在这种打压下,我们继续做了决定,这个决定就显得很不容易,执行起来也显得更有感觉。

比如,你好不容易说服自己买了这件衣服,那么,这件衣服所带给你的快乐或者厚重感,一定大于你轻而易举就决定买它的时候。

总之,纠结一定会让我们痛苦,但也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爽”。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认清:我们并不是内外一致,完整一体的。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里面都有一群人。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