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中有多少恩,命里就有多少福

 wenxuefeng360 2020-11-05

文 | 有书黄公子 · 主播 | 阿成



有书君说

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作《师说》,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人都需要跟随师父学习,因为人不是生而知之。


韩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生之间的关系,无关其他,只与真理学问并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种世间可贵的感情。

为学之道,重在尊师

这是一年寒冷的冬天。

四十一岁的杨时,在赴任浏阳知县的路上,忽然嘱咐车夫改道,他想回一趟洛阳。

遥想当年初中进士,他不愿赴任汀州司户参军,只想潜心研究理学。

那年杨时二十九岁,专程到洛阳投于理学大师程子(程颢)门下。

至今杨时仍记得,程子总是夸奖他:

“杨时学起来最为轻松,一点就通。”


师长的鼓励往往能带给人莫大的自信,让人更坚信自身所长。

因名师指点,北宋初年崇尚佛道的空泛学风丝毫没有影响杨时,他专注于理学,刻苦勤勉。

当他学成归去,程子一路目送,既不舍、又骄傲地感慨:

“吾道南矣。”


因为杨时要回南方,所以程子的道学思想也会在南方发扬光大吧。

学问代代传承,既是师生之间的情谊,更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

其后杨时任职徐州司法,不负教诲,施行仁政,教化民风,深受百姓爱戴。

两年时间,还完成了《庄子解》的著述。

然而离开洛阳的第四年,杨时忽闻噩耗:程子逝世。

对老师有至深情感的杨时备受打击,流着眼泪写下讣告发于同学。

并在家中为程子设立灵位,于寝门放声大哭。哭过之后,又怀着深切忧伤写下哀辞。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程子不只教授杨时思想和学识,更给了他于浑浊官场出淤泥而不染的底气。

杨时只有更加勤勉政务和学问,以缅怀老师的谆谆教诲。

四十一岁这年,杨时调任浏阳知县。

年逾不惑的他,一路回忆过往点滴,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于中途决定改道洛阳。

再次来到昔年授学之地,大门上仍然悬挂着程子(程颢)弟弟伊川先生(程颐)亲笔所书“伊皋书院”,一切恍如昨日。

诗人曾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年少求学的时光,尽管充满挑战与磨砺,却是终身受益的大事。

如今于理学上已颇有造诣的杨时,依然怀念青葱求学岁月。

这一天,他决心重新投入程子(程颐)门下,继续为学深造。

天上飘起片片鹅毛大雪,杨时心中却满是温热。

他遇见同来拜见程子的同窗游酢,两人一同前往先生屋中。

刚走到门口时,杨时拉住游酢,朝窗边的方向示意。

从窗外望去,正好看见独坐屋内的程子。

讲学一天的程子,坐着闭目养神,渐渐睡去。

杨时知道这是程子难得的休息机会,唯恐进门的声音惊扰程子。

便与游酢一起,恭敬地站在门外等候,不进屋,也不舍离去。

雪,越下越大。天地白茫茫一片,无比纯净。

程子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一尺之深。

后世传颂此事,称之“程门立雪”。

记载于《宋史》的这段往事,成为历史上尊师重道、恭敬求学的典范。

杨时

潜心受教的杨时,也最终成为了上承二程,下启朱熹的一代大儒。

后世学者有“无龟山则无朱子”之说(杨时号龟山,朱子指朱熹)

尊敬师长,诚心求教,是学有所成,业有所获的前提。

师徒之间,贵在相知

朱熹曾赞誉杨时:

“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


杨时对孔颜道脉的传承,从他为儿孙立下的家规可见一斑:

“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

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

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

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


杨时一生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

因对朝廷割地求和多有失望,晚年力辞工部侍郎之职,回到家乡,著书立说。

他终其一生,正是在努力达到“孔颜之乐”的境界。

孔子曾经赞誉颜子说:

“颜回多么贤明啊!

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地方,别人忍受不了这份清贫,他依然安贫乐道,淡然处之。真了不起啊。”


精神世界丰盈之人,对于贫穷富贵能做到一视同仁。

同样的话,孔子曾经自述: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一样感到快乐。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一直将颜子视为最得意的门生,因为他在颜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孔子为颜子能够继承发扬他的志趣,而感到无比自豪。

颜子也对孔子经天纬地的才学充满敬意,他曾经感叹:

“夫子的学问为人,越仰望,越觉得高不可及,越钻研,越觉得坚不可摧……”


两人之间名为师徒,实则亲若父子,互为知己,感情深厚。

所以当颜子猝然离世,一向懂得节制情感的孔子,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失态。他痛哭出声:

“哎哟!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孔子


世间所有深刻的感情,几乎都源于灵魂的相知。

一个人走进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世间最近的距离。

即使不能日夜为伴,从此也不再孤单。

尊师之道,难在至诚

孔子有弟子三千,他把深刻的知己之情交给了颜子。

而有一位弟子,把自己至深的感情,给予了尊敬的老师孔子。

这个人就是子贡,名端木赐。

他是孔子弟子中,最善于经商的一位,位列弟子首富。

时人见子贡非常富有,便很看重他的成就。

有一回,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上朝的时候说:

“子贡比仲尼(孔子)更强。”


鲁国另一位大夫子服景伯将他的话转告子贡。

子贡听了不是滋味,他说:

“就用城墙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齐肩高,从墙外可以看到屋里的美好。

我老师的墙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宗庙的雄美、屋舍的华丽。

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子贡又对叔孙武叔说:

“不要这样了!我老师不可以诋毁。

别人贤能,好比丘陵,可以逾越;我老师,他如日月,无法逾越。

一个人即使想自绝于日月,但对于日月有什么伤害呢?只是表现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千金易得,良师难求。

世人眼中的贫富之别,从来不能影响弟子对老师的万千尊敬。

在子贡心中,这位有教无类的尊师,以一己之力孤独的抗衡礼坏乐崩的现实社会;

周游列国受尽屈辱,却依然坚持构建伟大的精神传统,就如日月之辉,光芒万丈,照耀世间,千古不朽。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孔子病重。

子贡日夜兼程,匆忙从外地赶回。

孔子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看见子贡说:

“赐,你为什么来的这样迟啊?”


七日之后,孔子辞世。

三千弟子为其守丧三年,相决而去。

唯有子贡结庐墓旁,三年之后又再守丧三年。

整整六年独守,不负师徒情深;后来一世行仁,尽显尊师之诚。

子贡被后世尊为儒商始祖,他留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端木遗风”,正源于孔子的教诲。

世界纷繁复杂,在师长前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竭己奉献下,我们才学会拨开迷雾,发现人生至理。

一颗恭敬诚挚之心,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冰寒于水而水为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每个人的成长背后,都有无数师长的殷切付出。

自然界的动物,尚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拳拳报答之情,何况世人。

人生在世,当饮水思源,承恩不忘。

参考文献:
1.《史记·孔子世家》
2.《论语》
3.《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七》

有书君说

读经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有书名著”栏目全新升级啦
不仅能听,还能看视频
还原名著故事中的真人真事
带你全方位了解历史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关注“有书视频”
☟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