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儿子总在讨好别人”:孩子有这些征兆,是他的求救信号

 闪闪发光的糖 2020-11-05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听到她抱怨儿子总是受欺负。

她家儿子的好朋友,总是用“我不跟你玩了”来做威胁。

儿子基本每次都会妥协,对那个孩子言听计从。

对方说玩什么就玩儿什么,对方指使他干嘛,儿子就去干嘛。

朋友说,每次看到都觉得儿子挺讨好那个孩子的,心里跟着着急,但是也不太好干涉。

图片来源:电影《看上去很美》

其实这类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说它“不大”,是因为期待跟周围同伴搞好关系,为了取悦对方花点小心思,在孩子的世界里很常见。


说它“不小”,是因为这种行为如果不加以干预,很可能会让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比较典型的体现就是:

不敢说出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

不懂怎么样拒绝别人;

说话做事之前会揣摩对方的意思,看别人的脸色;

会很担心给别人添麻烦;

会害怕跟别人发生冲突……

我们可能需要意识到,孩子的各种讨好的表现,都是在发出一种信号。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这些行为信号背后所表达的意思是:


我渴望被认同,我希望有人能理解我,但我不知道怎么做,帮帮我……


那个讨好别人的孩子

心里在想什么?


孩子讨好别人,其实是一种“果”。

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就必须要找到它的“因”。


不同的孩子,往往也有不同的理由。


1.我害怕失去朋友,害怕被孤立

先跟大家说一个我身边朋友家孩子的经历。


她发现女儿总是会带点零食和贴纸去幼儿园分给其他小朋友,本来她没多想,觉得孩子爱交朋友也是好事儿。


但是后来才知道,女儿班上有几个女孩组成了一个小团体,每天会给想跟她们玩儿的女孩打分。


分数低的,就不能跟她们玩。

而分数高低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听那个女孩的话。

女儿经常为了获得高一点的分数,去讨好那几个女孩。

贴纸和零食,就是用来换取“分数”的。


这种害怕被孤立的感觉,可能是很多孩子讨好同伴的原因。


他知道,如果不去讨好那些人,就没人跟自己玩儿了。


所以他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感觉,来迎合对方。


2.我不懂什么是正常的“好朋友”


我曾收到过一位妈妈的留言。

她说自己从小被父母关在家里,总是不让她出门。


用她的话说:

“导致不懂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没有界限和分寸感,导致人际关系老是不协调,为人又懦弱,又胆怯,又自卑,患得患失特别没有安全感。


具有很强的讨好性人格,却在现实中老是适得其反,有的人很小就懂的事情,我怎么也看不明白。

图片来源: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这位妈妈的留言,其实很有代表性。


大家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开始注重朋友,多数都是在三、四岁之后。


因为孩子三、四岁会开始进入到人际交往的敏感期,他们通常会通过交换自己的食物、玩具来进行社交。


四五岁左右的孩子,会开始有自己固定的小团体,会对跟同伴合作开始感兴趣。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跟他人相处,学会合作、沟通、让步、争抢、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最关键时期。


很多孩子日后出现人际交往问题、讨好型人格,也都跟学龄前阶段,没有进行很好的社交锻炼相关。

3.我一直都是乖孩子,我只能懂事


之前看青年作家蒋方舟参加《奇葩大会》,她就说:

自己这20多年来一直在“讨好”别人。


其实她9岁开始出书,23岁当上新周刊副主编,从小在学校当班长,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她觉得自己很多时候做乖孩子好孩子,并不是因为自己情商高或者包容懂事,只是习惯性地牺牲自己的感受和诉求,去迎合他人。


蒋方舟说,自己小时候为了讨好妈妈,在妈妈面前表现“我是一个节约的好孩子”,她省下自己买早饭的钱,肚子饿了就去捡别人吃剩的东西。

咱们现在有个词叫“人设”,很多孩子早早就被贴上了“懂事”的标签。


他们会通过小心翼翼的讨好,来让周围人对自己满意,来维持自己听话懂事的“人设”,来赢得父母、老师、同伴的关爱。

4.我父母教会了我讨好,我也只能这样


我身边还有一个妈妈跟我说了个发生在她家的趣事。


她家两个孩子,老大6岁,老二3岁。


有一天她听见大宝对二宝说:


“你要是不听话,我就把IPAD里的动画片都删掉。”


二宝马上很讨好的听大宝的话,极尽奉承。


她本来觉得好笑,因为动画片是大宝二宝都爱看的,不知道二宝为什么会相信。


但是很快又觉得心头一紧。


因为大宝威胁二宝的语气,跟自己是一模一样的。


她就经常对两个孩子说类似的话,做类似的威胁。

图片来源:电影《白兔糖》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里有易怒的父母或者喜欢用威胁来让孩子听话的父母。

孩子只有去讨好,才能得到暂时的安全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孩子生存的策略。


那些讨好别人的孩子,

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我看过美国家庭治疗师萨提亚写的一本书,里面提到一个观点:

“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境下,一个人忽视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这便是讨好。”

面对会讨好他人的孩子,我们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平静下来,帮孩子意识到3件事:

1)“我有自己的价值,有很多人都需要我喜欢我”

很多父母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会说一些让孩子觉得自己非常糟糕的话,比如:

你怎么这么笨,就知道讨人嫌

生了你真是后悔,你看别人家某某,再看看你

你要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

这种做法的后遗症就是,让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

他会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他“不这么笨”“像某某一样”

“不再这样了”……才配得到父母的爱,他的内心,会一直处于一种对爱的匮乏之中。

这样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在家中被剥夺了自尊和自信,会为了获得外界的肯定,而拼命讨好。

我们希望孩子内心富足,就必须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2)我有自己的能力,我能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讨好他人的孩子,行为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他们想融入团体,但是不会表达;

想拒绝别人,但是不懂方法;

想坚持想法,但是不够自信……

其实行为的根源,都是能力上的欠缺。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进行引导。

比如小一点的孩子,如果在交往中不敢拒绝别人,可以给孩子看一些相关的绘本:

《不是我的错》、《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我不一个人忍耐》、《不可以抢我的糖果》《年纪最小的班级里、个子最小的女孩》……

如果是大孩子总是没主见,我们可以尽量多的把不涉及原则性的事情,都让孩子来做决定。

鼓励孩子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成长。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耐心,他才能真正开始相信自己的力量。

一个自信的孩子,是永远不会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认可的。

3)我有自己的选择,我可以为选择承担责任

曾给大家分享过一个幼儿园女孩一一的故事。

她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特别喜欢独处,不爱交朋友,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问她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玩的时候,她会回答:

“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当园长让她找其他小伙伴玩,去交更多朋友的时候,不到3岁的她强调:

“我不想交朋友,我有权利这样。”

父母和幼儿园都尊重了她的选择,给她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小一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孤僻和呆滞,正相反,她在独处中,得到了另外一种快乐。

无论孩子多大,我们都可以引导他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他可以选择跟某个朋友玩儿,也可以选择独处。可以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选择妥协或让步。

孩子多做尝试,才会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最舒服的状态是什么。

之前曾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学者去国外,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满街的人都长着一张“没被人欺负过的脸”。


后来网上开始讨论——究竟什么是没被人欺负过的脸


有一个回答让我印象很深:


活得有希望,有尊严,相信法律,相信正义,相信社会是遵循着应有的准则运行,人可以相互信任,可以追求美好,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被正义所保护。」


这个回答套用到怎样引导爱讨好别人的孩子或成年人身上也是适用的。

图片来源:电影《蒂莫西的奇异生活》

当一个孩子活得有底气,有尊严,相信父母,相信友谊,相信周围的世界,是遵循应有的准则运行;


当他知道人可以相互信任,可以追求美好,可以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被保护;


他就会生出一张,不会讨好他人的脸,活得自由且快乐。


 树妈说:


文章之后,还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说一下,咱们开通视频号啦。

好多妈妈提过没时间看文章,后续我会在这里,用短视频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