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州赵叔文家族

 赵氏宗亲 2020-11-05

常回家看看

军功世家青史名存

陈州赵叔文家族

天水赵氏家族之后,有许多迁到全国各地,生根开花,在当地繁衍成望族。

据不完全统计,祖籍属于天水赵氏的望族有:新安(今河南新安)赵肃家族、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赵植家族、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赵仁家族、洛阳(今河南洛阳)赵刚家族、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赵文表家族、代县(今山西代县)赵昶家族、中山下曲阳(今河北晋阳西)赵不器家族、南阳穰县(今河南邓县)赵宗儒家族、陈州(今河南淮阳)赵叔文家族等数十家。

此书只论列其中有代表性的陈州赵叔文家族,限于篇幅,其他家族就不一一叙述了。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赵氏家族,其祖先为天水人,何时迁到陈州不详。

这是一个唐到五代耐的军功世家。赵叔文和他的祖父赵宾、父亲赵英奇,三世均为唐朝忠武军牙将,为唐室立过赫赫战功。赵叔文三个儿子赵肇、赵昶、赵翊,相继为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擘,赠太尉;赵昶,亦赠太尉;赵翊,赠侍中,达到了其家族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

赵叔文的孙辈赵霖等人因追附后梁朱温,被后唐李存勖诛杀,其家族亦遭株连,被灭其族。

(一) "兄弟三人,继登将相"

赵辈,是赵叔文的长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智。刚换乳牙的时候,整天领着邻里的一群孩子做军事游戏。他自为统帅,"分布行列为部伍战阵之状",指挥双方进行战斗,就像真实的军事练习一般。"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赵叔文看到后十分诧异,高兴地说:"好小子,真是我家的千里驹!长大后,定能光大我们赵家的门庭!"

赵肇还热衷于研读兵书,在其同辈中出类拔萃。二十岁时他立下宏愿,一定要立功扬名,抚慰苍生,像三国时的周瑜一样风流倜傥。他气宇不凡,刀马娴熟,精通军事,并且气魄宏大,具有将帅必有的仁义礼智信。当地郡守听说他的事迹后,提拔他为牙校,从此他正式开始了戎马生涯。唐会昌年问(841~846),壶关兵乱,赵荤随父出征,收复了天井关。后又随王师征伐西南蛮夷,因多次战功,升为马步都虞侯。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盛世之象不再有,世风日趋浮靡,宫闱内部纷乱不堪。宦官专权,朋党相争,朝廷无定册,财政人不敷出。加上藩镇坐大,各自为政,中央威势日益衰减,地方兵力愈加增多,"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豪强兼并土地近乎疯狂,贫富极度悬殊的结果必然是农民起义的爆发。

乾符元年(874),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首先在长垣(今属河南)起义。次年,攻克濮州、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兵至数万。这时,盐商黄巢率数千人在冤句(/4-山东菏泽)起义,二师遥相呼应。王仙芝率军攻下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直捣东都洛阳。赵肇在陈州引兵数千人拼命抵抗,王仙芝只好罢兵南下,后于乾符五年(878)在黄梅大败,为唐军所杀。余部由尚让率领,与黄巢起义军会合,并推黄巢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黄巢挥师南下,占福州,克广州,接着又挥师北上,攻金陵,进中原。王霸三年底(881年初),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黄巢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任孟楷、盖洪为左、右军中尉,朱温、张言等为诸卫大将军,尚让、赵璋等为宰相,皮日休等为翰林学士,王瑶为京兆尹。

黄巢占领长安后,唐僖宗被迫南逃到四川,天下臣民无主,一时人心骚动。于是陈州几百人联名上书,要求推举赵荤为陈州刺史以自保,唐僖宗遂任命赵肇为陈州刺史。

赵肇上任后对局势进行了预测,他对诸将说:"黄巢如果侥幸不死于长安人之手,必将率其众东来,吾州适当其冲也。"

于是下令加厚城墙壁垒,清理护城沟渠,征集储备粮食,修缮甲兵,磨砺刀剑,弓弩箭石等无所不备。并且招募强壮的年轻人,进行军事训练,同时任命二弟赵昶为防御都指挥使,三弟赵翊为亲从都知兵马使,还让己的两个儿子赵麓、赵霖各领一支锐兵日夜操练,只等黄巢军东来,决一死战。

事态发展正如赵肇所预料的那样。唐朝虽然行将就木,但余威尚存,而农民起义军在当时却被当作贼寇而受到包括底层穷苦人的社会大多数人的一致敌视,所以不免势单力薄;再加上起义军领导人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麻痹轻敌。在先后受到郑畋、程宗楚等巨大冲击后,损失严重。起义军的大将、同州防御史朱温(后改名朱全忠)又叛变,沙佗贵族李克用也来参战,使局势大变。唐朝又任用王铎为宰相兼任都统围攻长安。黄巢"兵数败,食复尽",于是带领十五万起义军撤出长安,经蓝田向河南退却。黄巢首先命左军中尉孟楷为先锋,攻下蔡州,直指赵荤所在的陈州。赵肇趁孟楷立足未稳而且力量又不足之时,率军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孟楷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盂楷本人也遭俘虏,并被杀死。

唐僖宗闻听大喜过望,感觉赵肇可用,于是加其官为检校兵部尚书,接着改授右仆射。几个月后,又加官为司空,晋爵为"颍川县伯",位至三公,时值中和三年(883)。

黄巢惊悉自己的股肱大将孟楷被擒后大为震惊,他立即将全军向东调动,发誓要攻下陈州,为孟楷报仇。他屯驻在陈州东南的激水,这里是四年以前政府试图建立联合防御以阻挡他向洛阳前进的地方。883年阴历六月,黄巢和蔡州的秦宗权联合围困陈州。陈州上下一片恐慌。

赵肇誓死保卫陈州,并宣布凡建议投降者将处以死刑。为了稳定军心,他鼓动说:"我们陈州自古出好男儿,素以忠武义勇著称。我们大家应戮力合心,防御敌寇,建功立业!现在贼寇围逼强迫,兵力远远超过我们,但大丈夫生于世间当顶天立地,应置死地而后生,即使战死又有何惧哉?死了也是为君为国,这难道不比苟且偷生做亡国奴强得多吗?你们但看我如何击败群贼,谁敢有什么异议,就以扰乱军心罪处置!"

黄巢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把陈州围得铁桶似的,从郡北三四里外共围了八层,如长安宫阙一般。黄巢又修建官制廨署,粮食储备得像小山一样。蔡州又源源不断地供应给他们物资,所以他们在兵源、战甲上一点也不匮乏。反观赵肇军队,被围三百多天,大大小小战役近百次,剩下粮食越来越少,陈州城内有许多居民饿死。

当陈州的形势处于危急之时,赵肇便向邻近各州要求援助。于是忠武(陈州平时归它节制)节度使周芨从东面派来军队,武宁的时溥从西面前来支援,这时任宣武节度使的朱温,也从北面来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三个人现在的官位都应归功于黄巢:朱温是作为他手下的一名军官而得以发迹的,周芨和时溥是趁879年黄巢北上的混乱时机夺得权力的。各路援军虽然从东西.---个方向包围了起义军,但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都不愿率先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相互观望,按兵不动。朝廷只好再次请求李克用出兵,直到李克用带着一支五万人的军队来到后,这才一起向起义军发动了进攻。黄巢胜少败多,伤亡惨重,最后被迫在884年阴历四月解除了陈州之围。黄巢只带千余人撤到山东,六月被李师悦围在瑕丘,随从牺牲殆尽,黄巢至死不屈,自刎而死。至此,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起义终告失败。

赵肇因保卫陈州有功,于第二年被唐僖宗任为蔡州节度使。当时黄巢虽然已经失败,但其余部秦宗权仍在蔡州活动炽烈。六七年间,秦宗权左奔右突,多进中原,攻陷二十多个郡。但陈州虽距蔡州只有百里,却岿然不动。

文德元年(888),唐僖宗论定军功,让赵肇以检校司徒的身份充秦宁军节度使,后又改授浙西节度使,但他并没离开陈州,兼领二镇。龙纪元年(889),又因他平定黄巢、秦宗权有军功,加平章事,成了名义上的宰辅。后又被拜为忠武军节度使,但仍在陈州理事。因为唐末割据严重,政权几同虚设,都愿盘踞一方逍遥自在,而不愿到京师做有名无实的高官。中原:平静之后,唐昭宗复都长安,唐朝似乎又宁静下来。陈州、许州流亡在外的居民纷纷携妻带子返回故园,赵肇都设法安抚,人们对其感恩戴德。

赵肇兄弟素以和睦互爱见称于世。赵肇为其后代计十分注重家族内部团结。他自感身体渐不如从前,念及二弟赵昶与他同心合力共扶危局,建立军功,有一天,他把陈州军政等一切都交给了赵昶,自己上表乞骸骨。事实上,正如宋太祖赵匡胤为了保持其家族的统治不传幼子赵德芳而传位其弟赵光义一样,赵荤这样做完全出于其家族的考虑。几个月后,他病情加重,卧床不起,死在陈州府第,年六十六岁,皇帝下诏赠官太尉。

陈州人为他建祠堂,绘其像,以示纪念。宋人张方平在《乐舍集·陈州祭太尉赵公文》中称:"有唐之季,大盗移国,封豕长蛇,践食区夏,生灵涂炭,城邑邱墟。公于尔时,独保孤垒,攻围几年,洛中百战,陈之遗黎,竞脱贼口。兄弟三人,继登将相,并有功德,著于此邦。而其相貌,晦于暗室,邦人不知,久不克享。某祗应朝命,再来领藩,惟公忠烈,能捍大患,写之绩素,神气凛然。乃建祠堂,式荐时事......"

赵辈有子二人,长子赵麓,位至列卿;次子赵霖(后改名赵岩),早年风光无限,后以悲惨的结局告终。详情后面再述。

赵肇病故后,其二弟赵昶继承其职。赵昶,字大东,弱冠之时就诵读兵书,并正式在军队中摔打。他沉稳大度,举止干练,善随机应变,是难得的将才。他跟随大哥亦步亦趋,做官也在一起。赵辈做陈州刺史时,就任其为防御都指挥使。在唐末,这种藩镇的家族统治并不鲜见。他们各据一方,拥兵自重,形成名副其实的割据力量。

黄巢兵败撤出长安后,孟楷作为先头部队强攻陈州,不想大意失荆州,孟楷被擒。后黄巢联合蔡州军队,以全部兵力十几万,号称百万,气势汹汹地驻扎在陈州郊外。陈州人都吓坏了,议论纷纷,有人准备投降以活命。一天晚上,赵昶领着几个亲兵巡察城防,感觉到有些疲劳,就在城门的高台上打了个盹儿,他梦到自己正在千军万马中驰骋厮杀,血染征袍,而敌军凶顽无比,像汹涌的潮水一样一浪一浪地向自己冲过来,他感到自己支撑不住了。忽然仙乐声声,奇香袅袅,一位仙人乘祥云来到,在他耳边密授机语,然后飞腾而去。赵昶上马冲杀,精神抖擞......赵昶醒来后,暗想难道真有神灵助我吗?于是天刚亮,就下城搦战。果然是人马欢腾,气势如虹。"人心兵势,勇不可遏,若有阴兵前导。"这一天,赵昶力擒敌将数人,兵士们诛杀敌军几千级。

以后连日交战,赵昶战无不克,预料到的总能实现,而自己则一点损失也没有。所以虽然陈州被围长达数月,官兵抗敌之心未尝动摇。

陈州解围,黄巢自杀后,朝廷论功行赏。赵昶一家叠受恩宠,加官封爵。在当时藩镇中,朝野上下都认为不管是论忠武、论守御、论功勋、论政事,都以赵肇、赵昶二人为首,并驾齐驱。赵昶在当地也享有崇高的威望。唐僖宗封赵肇为秦宁节度使时,也封赵昶为陈州刺史并加检校右仆射。赵昶接任军州政事职务后,唐昭宗又封赵昶为兵马留后,接着也升4"g为忠武军节度使。他也和赵荤一样,仍在陈州理事,并不前往长安。

这时蔡,秦宗权还没被剿灭,中原腹地正受着他的控制,陈州蔡州边境相连接,赵昶常选精锐,深入蔡州境内,寻机歼灭小股兵力,就这样侧面游击,使秦宗权的军队日渐疲倦。赵昶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虽然陈州兵少势单,但每次都以少胜多。秦宗权畏之如虎,最终败在赵昶和朱温手下。

后唐昭宗为记功,加官为检校司徒。在平定叛乱之后,鉴于生产力破坏严重,农田荒芜,国库空虚,赵昶开始注重政事,尤其重农业,劝课农桑,安置流民,大施恩惠,陈州经济开始慢慢复苏。

景福元年(892)70(,陈、许二州的将领、官吏,还有德高望重的耆儒老人们代表两地人民感谢赵昶的贡献,为其立功劳碑。皇上为表彰他的忠心和战功,命文臣撰德政碑立在京城大街上,并加平章事,位同宰相。乾宁二年(895),赵昶由于连年征年,病死在陈州,年仅五十三岁。赵翊是赵肇的三弟,字有节。小时就果决刚毅,器宇深沉。加冠之后喜读书,尤其精通三略(《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壮年之后,他又精于骑射,勇冠三军。

赵荤任陈州刺史时,赵翊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当时黄巢东出商州、邓州,和蔡州起义军会合,围困陈州,并在陈州外挖了五百道壕沟,步步为营,如天罗地网一般,摆出一副拼命的架势。陈州人大恐,赵硼和两位哥哥坚定众心,激励将校。赵翊想起他们的祖坟在城外,害怕被黄巢军毁坏,并以此相威胁,所以一天夜里派出一支精明能干的亲兵,悄悄地把棺柩迁入城中。

这时遇到一个麻烦事。军库里原有弓数百张,但机牙俱失,连造弓的技师也说没法用了。赵翊决意修缮它们。于是自出机杼,设计出新的弓样,亲自安置弓弦,连夜让人照样制出几百张,放在城墙上,箭的激发射程远达五百余步,只要射在人或马上,全部洞穿胸掖。黄巢军很害怕,不敢逼近。从仲冬到初夏间数月,虽然军粮将尽,但兵士们拒守的激情高涨。解围之后,朝廷议功,给赵硼加官检校右仆射,遥领处州刺史。赵肇死后,赵翊升为行军司马、检校司空。赵昶殁后,赵翊为忠武军留后。赵硼的文治武功、卓荦才华名播远近。他常查访户籍的虚实,注意年成收入、商贾贫富。他体察民情、抚恤孤寡,很得民心。他处理政事简洁明了,公私兼顾,既重情又重理。朱温很欣赏他的才能,为了利用他多次在昭宗面前举荐。不久特进为检校司徒,充忠武军节度使。陈州当地是沙质土壤,比较松散,每年城墙都有坍塌,修也来不及。赵翔就节省出一批钱来,用瓦把四面的城墙遮盖起来,"自是无霖潦之虞"。

光化二年(900),赵翊加官检校太保、平章事。第二年,加检校侍中,进封"天水郡公",官极一品。

赵翔博古通今,对掌故颇为熟悉,对历史有通透的了解。经过详细的考证,他认为陈州本是三皇时代伏羲氏建都之地,南顿是光武帝刘秀的故址。所以根据他对那段历史的理解,稽考古制,依其旧貌修建神庙,让四方人民到此祈神求福。他还询问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的故址,加以修缮。并且开决翟王河来灌溉农田,"大实仓禀,民获其利"。

天复元年(901)冬,韩建为忠武军节度使,又征赵硼为同州匡国军节-度留后。天复三年(903),唐昭宗回到长安,诏征人觐,赐他"迎銮功臣"的封号,并加官检校太傅、右金吾卫上将军。

一年后,赵翊以有痼疾为由辞官,回归陈州。不久死于私宅,年仅五十五岁。唐哀帝下诏追赠侍中。陈州人为之罢市数日。

赵翊之子赵毂,官至左骁卫大将军,宣徽北院使。

赵肇兄弟三人先后节制陈州、许州,相继拥旌节钺,长达二十多年,在天水赵氏家史上又写上了辉煌的一笔。

(二) 灭族之祸

赵肇、赵昶、赵硼兄弟三人相继出将入相,为唐室竭忠尽力。但是,随着地方割据势力的不断加强,他们开始逐渐依附势力强大的朱温。在朱温派援兵解陈州之围后,赵、朱两家就约为婚姻,赵肇次子赵霖娶朱温之女为妻。为了进一步笼络朱温,赵肇还命人在陈州修立朱温的生祠,朝夕拜谒。"数年之间,悉力委输,凡所征调,无不率先,故能保其功名。"朱温也多次在皇帝面前褒奖提掖赵肇家族,使其在钱财征调、职官加封上都占了大便宜。

赵昶也和朱温保持着紧密的关系。陈州解围后,赵昶经常说:"梁王的恩德,没世不忘!"以后朱温每次征伐,赵昶总是训练士卒,帮他作战,并"馈挽供亿,无有不至"。

赵翔对朱温的支持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朱温与其他割据势力激战时,赵硼专门负责物资供给,"输挽调发,旁午道途"。

朱温在赵氏兄弟的支持下,军势日盛,接连打败秦宗权、刘仁恭、李克用等,四方无不慑服。昭宗天占元年(904),朱温杀死宰相崔胤,逼昭宗迁都洛阳。并于同年八月杀昭宗,立其九子--十三岁的李祝为傀儡皇帝。开平元年(907),又废李枧,自立皇帝,将唐朝李氏的天下夺为己有。

赵肇之子赵霖,作为驸马郎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官,被授予卫尉卿、驸马都尉官职。开平二年(908)九月,又负责沼州军州事,接着转升为天威军使。十二月,改授右羽林统军,改右卫上将军,充人内皇墙史。三年(909)七月,出为宿州团练使,不久又当上了宿州刺史。其后"累历近职,连典禁军"。他凭借自己是皇亲国戚,弄得炙手可热,手可通天,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在后梁统治不到十七年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两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梁太祖乾化二年六月(912年7月18日)夜,朱温被他的儿子、郢王朱友琏杀死于西都洛阳宫中。这次以子弑父的直接原因是"淫而不父,必有子祸"。朱温晚年纵意声色,专淫子妇,入侍的子妇又各为其夫谋,终于导致为争夺帝位而弑君父的宫廷政变。其过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本纪部分已残缺,《新五代史》又甚简,但在《新五代史·博王朱友文传》中所载甚详。

政变发生前,朱温已自知病重不起,派侍宿的儿媳王氏去东都开封召其夫朱友文来西都洛阳,意欲让儿子朱友文继承帝位。同时打发在洛阳的大儿子郢王朱友琏出任一州刺史。真是无巧不成书。此事被同在宫中侍宿的朱友琏之妻张氏听到,便急忙报告了朱友琏。朱友王圭便派人混人宫中,将躺在床上的朱温一剑刺死。并假托朱温圣旨派人到东都开封杀掉朱友文,然后自己即帝位。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后梁均王乾化三年二月庚寅(913年3月271日),离第一次政变还不到一年。朱友琏杀死父亲朱温夺得帝位后,因名不正言不顺,人心不附,诸宿将多不服,有人造反,有人对他侮慢,加上他本人夺位后放纵且无威仪,不能有效地控制政局和禁兵,给在东都的均王、朱温的第三子朱友贞造成了机会。朱友贞派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袁象率兵突入洛阳王宫,朱友琏欲跳墙逃走,又估计难逃一死,便命部下将自己杀死。朱友贞即位于大梁,史称均王,又称"末帝"。

在第二次政变时,赵霖参与了预谋。因此,朱友贞即帝位后,对这位有功的大舅哥非常照顾,先是任为租庸使,后又让其任户部尚书,前后都离不开财政口。赵霖在这个肥缺上忙得不亦乐乎。他以勋戚自负,"贿赂公行,天下之贿,半出其门。"从此之后,世风大坏,社会混乱不堪。

即使这样,他犹感不足。他听说唐朝时,驸马都尉杜惊曾官至将相,并且衣天下美锦,食天下珍馐,府第雄伟华丽,"务极华侈",皇帝也比不上他。赵霖心中感到很不平衡:凭什么我赵霖赶不上他,太可耻了!于是他"丰其饮膳,嘉羞法馔",每顿饭"必费万钱"。其权势熏天,人莫敢仰视,天下小人争相奔走其门,阿谀攀附。

历史总爱跟人们开玩笑,也就是所谓因果报应吧。朱温曾把河东军阀、沙陀贵族李克用打得一败涂地,"自是李克用不敢与全忠争者累年"。但没几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逐渐强大起来,并于923年4月称帝,国号唐,并在同年10月灭掉了后梁,建都洛阳。

赵霖一见大势不好,就找人护驾,但那些平日低头哈腰,谄媚巴结的人全没影了。听到外面的喊杀声,他连老婆小妾也顾不上了,拖着肉墩墩的身子费劲地爬墙逃跑了。他觉得许州的温韬一向听自己的话,自己平日待他也甚厚,定会帮自己渡过这次难关,于是乘乱骑马逃到温韬家里。温韬却认为赵霖是梁朝皇帝朱友贞的大舅子,留着他自己逃不脱干系,就假意安抚他,暗中却派人将他杀死,并将其头砍下送到洛阳请功。

赵霖死了,其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一向与赵霖友好的段凝,奏请将陈州赵氏家族斩草除根,统统杀掉。于是赵氏家族被灭族,其中也包括前文提到的赵霖的叔兄弟、官至左骁卫大将军的赵毂。

这真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曾荣极一时的陈州赵氏家族,至此结束了其望族的历史。

史家欧阳修对陈州赵氏家族由兴盛而走向灭绝的原因,曾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议论和分析,抄录如下:祸福之理,岂可一哉!君子小人之祸福异也。老子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后世之谈祸福者,皆以其言为至论也。夫为善而受福,焉得祸?为恶而受福,焉得福?惟君子之罹非祸者,未必不为福;小人求非福者,未尝不及祸,此自然之理也。始,(赵)肇自以先见之明,深结梁太祖,及其子孙皆享其禄利,自谓知所托矣,安知其族卒与梁俱灭也?肇之求福于梁,盖老氏之所谓福也,非君子之所求也,可不戒哉!

 

世界赵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2552305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