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品牌花6.8亿造了一个专业试车场,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百车全说 2020-11-05

以下是本期音频节目的文字内容:

前两天,我接到一个邀请,要去福特在南京高淳的公司拍摄一个小视频。我当时还在想,福特的工厂怎么在高淳呢?我印象中福特汽车研发中心应该是在南京的江宁区啊。

第二天一早,我就驱车前往高淳福特公司,那天开着我的威马,还顺带测试了一下高速行驶的电量损耗,前几天的节目里也聊过这个话题。结果,我到了目的地才发现,原来这里是福特汽车研究测试中心,而且这里竟然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试车场

我当时很惊讶,南京竟然还有试车场?我印象中,南京根本不是一座“汽车城”,造车的企业本就不多,我一直认为福特的大本营应该是在重庆,而且南京当地的气候也比较特殊,这里几乎没有春秋,只有冬夏。夏天热的要命,冬天冷的要命。但是热也热不到三沙的高度,冷也冷不到漠河的水平。我没太想通为何要在南京做试车场。但回头想想自己的家乡有这么一座试车场,心里还是蛮自豪的。

(上汽大众在安亭的试车场)

长城汽车在徐水的试车场)

(一汽在琼海的试车场)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去过几个试车场,比如上汽大众在安亭的试车场;长城汽车在徐水的试车场;一汽在琼海的试车场;还有一些在黑河和牙克石的测试中心。其实,去过这些试车场之后,我有一种感慨,在老百姓所能接触到的商品当中,汽车应该算是最为复杂的一种。上万个零件需要整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工作,使用寿命又得在十年以上,而且这个商品还不能出任何安全问题。所以,造车这件事真的是高风险,怪不得李书福当年要造车,他哥哥拼命拦着不让干。

所以,造车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其实都很重要。国外的汽车企业比我们起步早那么久,很多测试标准都是人家制定的,中国最早的试车场就是琼海的那个,1985年开建,87年才投入使用。而且国内最早的试车场不是为了制造小轿车而建的,当时的主要用途是检测卡车和军用车辆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这些试验场很多年后才陆续开放为轿车进行试验。

所以,可想而知国内自主品牌轿车的起步是多么的艰难。大家可以回听我之前聊“舒服哥”造车的经历,当时为什么“舒服哥”造出来的吉利车型,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被人传为笑柄?说到底就是没有测试条件。现在大厂和小厂的区别,其实很大程度上造出来的车辆稳定性不同,也是和这种测试的深度和广度有直接联系。

很多人其实跟我一样,都很好奇一款车从无到有,是怎么造出来的?其实简单的说一下过程,一点都不复杂。设计师先画个草图,然后根据草图制作油泥模型,再根据油泥模型来进行试制。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细节需要调整,等调整到一定程度后,所有数据已经接近完善了,就开始用工程样车做各种测试。

先是在室内测试,比如模拟暴雨,高压水枪这种水密性测试;还有通过干热循环和湿热循环,对车辆非金属零件进行耐久度测试;还有四通道车身试验,测试车身刚性;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声学测试,主要是为了控制车内噪音。在室内折腾一遍之后,就可以拉到室外去继续测试了。

有自己试车场的汽车品牌,可以直接在自己的“院子”里试车,没有自己试车场的品牌也可以花钱找别人借。我去过的一些试车场,就曾经看到过别的品牌的伪装车。但毕竟不在自己家里,优先级大家一想便知。

在试车场里,主要是跑高环路、比利时路、搓衣板路、鹅卵石路、山路等等,这种恶性路面上去跑个1万公里,就相当于我们日常驾驶跑了4-5万公里。所以,一般情况下,车企会根据自己开发产品的耐久性需求,以及整车试验场路面耐久性设计的性能,来设定自己的新车开发测试时应该怎么跑。

大部分车企是用3台工程样车同时来跑,一般在试车场跑个3万公里左右。1.8万公里的高速环道,0.8万个动力的强化路和山路,再加上0.4万公里的普通公路。

跑完了试车场,还不能确定这台车就可以量产了。因为这都是在同一个地点做的测试,一款车就算只卖中国市场,咱们国家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地形不同,气候不同。如果是全球车型,那就更别说了。

所以,整车就需要进行“三高测试”,这里的三高不是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三高测试是:高温、高寒和高原

一说大家就明白了,高温高寒是最常见的,夏天有的地方温度能到40多度,冬天有的地方能到零下30多度。高原地区虽然不多见,但是四川西部,还有西藏地区都是高海拔,总不能造出来的车不卖到那里吧?况且车轮是圆的,你总不能让喜欢自驾的人不让他往那儿开吧。

我记得马未都老爷子在脱口秀里面就聊过,他之前去西藏自驾,别人为了照顾他,就选了辆奔驰给他坐。结果奔驰车开到一定海拔,车子动力跟不上了,光踩油门车不走,结果只能让奔驰车司机开回去,老爷子上了台丰田,一路上啥问题没有。马老爷子还在节目里吹了一波丰田车怎么怎么好。

其实,这都是厂家在出厂前耐久性测试中应该做的事,只是每个厂家的标定不同。就好比四川的厨子喜欢多放辣椒,无锡的厨子喜欢放糖,安徽的厨子喜欢放盐,同一道菜,做出来的口味不同。

很多厂家说,咱们的新车经过了几百万公里的测试,才最终量产。其实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他所有的测试车辆加在一起的总里程,有差不多几百万公里。包括室内测试,场地测试(翻倍后计算),还有三高测试的总和。我曾经在漠河试驾,途中就看到好几个编队的伪装车在路上跑,5台车一天跑个200公里,不就等于1000公里耐久测试了么。

我第一次去到琼海试车场,是参加吉利博越的100度温差挑战。当时被大巴车带到试车场内部,很是震撼。刚进入场地,就看到四周的倾斜的墙壁上好几辆车在飞速行驶,感觉随时就要翻车的样子,这个叫高环测试,也就是高速环道测试的简称。在高速环道上跑,是需要一定的车速的,有的高速环道的地面上会写上规定的车速,一般分三条车道,越上面的车道需要的车速越快。

南京高淳的福特试车场里面的高速环道不算很长,3036.684米,弯道段呈半球型曲面,垂直高差约5米,设计最高车速160公里每小时。我感觉这个高环比我在海南试的要短一些,而且最高车速设定的也不是很高。海南琼海的试车场高环应该在4公里左右,我在保定长城的试车场跑高环最高时速可以到240公里每小时。

场地内的工作人员跟我说,这个试车场确实规模不大。当时,福特的试车场本来定在其他城市,但不知道为何最终还是定在了南京的高淳,高淳的工业用地本来就不多,几乎是把后面4年的工业用地全部拿出来给福特建这个试车场了。

我在福特的试车场里面没有看到那种像小山丘一样的陡坡,因为之前我在长城保定的试车场里,主要测试的就是爬坡性能。我记得有一个坡道,我车子爬到半山腰,感觉都快要翻车了,因为前挡玻璃里面看到的只有云彩,没有路,旁边的教练一个劲的喊着,别松油门,缓加速,马上就到终点了,那感觉特刺激。

我问福特试车场的工作人员,为啥咱们没有呢?工作人员说陡坡测试场地是有的,在场地另一面,因为今天试驾的都是轿车,所以没有这个项目,福特试车场有30%、20%、15%和12%的四种坡度的长坡道。而且根据不同车型测试需要,福特还会把一些车辆送到重庆试车场进行测试。

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福特在南京花6.8亿搞的这么个试车场,我一个做汽车媒体的,天天刷汽车新闻都不知道。这个试车场其实2017年就投入使用了,只是一直没有对外开放,经常会有福特国外的领导带媒体来试车。

我跟工作人员聊天,问他为什么砸那么多钱造这么个试车场还这么低调?他跟我开玩笑,这就是福特为啥卖不好的原因,我们略显尴尬的相视而笑。我跟现场的几位福特工作人员沟通下来,发现大家都很清楚现在国内福特车卖不好的原因,但是福特国外的高层对市场反应不够快,老外们不能理解中国市场这几年的变化,总觉得有那么几款产品就够了。

我很能理解有这种想法的企业,大企业一般都是被小企业革命的。往往大企业在某个领域有了领先优势,他们就会固守自己阵地,让既得利益最大化。大企业想要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就算看到一些小企业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自己,他们也不会担心,因为觉得想要整体超越我这样的巨无霸,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往往真正颠覆大企业的,并不是看的见的对手,而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我曾经说过,SONY最早发明MP3,但是索尼有唱片公司,所以不愿意发展MP3产业;柯达最早发明数码相机,但是因为有胶卷生意,所以不愿意发展数码相机。但事实证明,改变才是常态,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

这次去福特场地试驾,也让我反思了很多。我从一个人开始做自媒体,到现在有十多个人的团队,慢慢的也开始有了固定的思路和模式。而现在大家能看到的自媒体生态,变化已经非常明显。从原来的音频,图文,到长视频,再到现在的短视频和直播。

大公司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小公司都无法去竞争。但是小视频和直播,却是当下最大的流量池,很多大公司根本玩不转这些平台,反而个人或者小团体全身心去发展,就能做的很棒。

虽然我去福特高淳试车场只是短短的体验了大半天,但明显能感觉出来,福特还是想要造好车,想要在中国市场发力。不然2017年建成的这个试车场,图个啥呢?在现场,我也认识了管理这个试车场的负责人,一个很善聊的哥们,有机会我再去一趟高淳,采访一下他。用他的话说,这个场地每块砖长什么样,他都清楚,场地里也发生过很多趣事,改天我去挖掘一下这里面的故事。

如果想去福特试车场看看,这周的21号,22号也有一次对外开放的机会,福特的全系试驾会在这里举办,需要报名可以联系盾牌。另外,9月22日(周日)下午2点,我在南京的一家奔驰店会有个小讲座,聊聊关于奔驰最近上市的一些新车,还有我对奔驰品牌的一些看法,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跟盾牌报名,算是一次线下的小聚会。

我相信在座的朋友中,也有不少主机厂的朋友,欢迎大家对文中提到的新车试车过程,做一些补充说明。我也想知道大家对于新车的品质问题,在厂家测试中如何体现,听听大家的意见。留言互动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