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老王abcd 2020-11-05

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8》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研究员领衔,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联合完成,详细评价了中国291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以及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方方面面。

本年度总体报告聚焦从城市看中国,迈向“十四五”及未来15年的城市化中国,有新理论与新假设、新动力与新红利、新格局和新趋势、新对策与新建议。

本报告的年度主题是“劲草迎疾风:中国的城市与楼市”,回顾、梳理和比较了中国过去20里发生的四次外部冲击对楼市和城市影响,发现中国的城市和楼市承受住了四次外部冲击,并且在经受外部冲击以后变得越来越强健。

本年度报告首次实现中国城市竞争力和全球城市竞争力全方面的接轨。报告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经济活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方面,提升城市经济活力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经济活力既包括营商环境、创新制度、青年人才聚集能力等软环境因素,也包括经济增速和生产率等与经济发展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课题组综合考虑城市的经商便利度、产权保护度、青年人才比例、经济增长率及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全面合成中国291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竞争力。

通过对中国291个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的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总体呈现大城市领先、中小城市发展欠佳的分布格局,城市层级之间差异仍较为明显。从区域角度看,东部城市经济领衔发展,东北城市经济活力提升困难凸显;从省域角度看,直辖市与行政特区经济活力领先,其余省份城市的经济活力仍待追赶;从城市群角度看,各城市群的经济活力发展呈收敛与聚集趋势,对多层级城市嵌套体系形成有力支撑;从城市层级角度看,第一层级的城市经济活力势头强劲,占据绝对优势,第四层级的城市经济发展能力相对落后,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大城市领先,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的多层嵌套城市体系

城市群、城市形成一个多层嵌套的城市体系,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口多层嵌套的城市体系,也是经济的多层嵌套城市体系。“十三五”时期,在新发展理念和新区域战略的指导推动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若干新特征。城市的长期经济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我国各类城市应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新特征,进一步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图1 全部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变化趋势

观察全部城市经济活力数值变化趋势图,可以发现我国城市的经济活力趋势基本呈现一个较为平缓的曲线,深圳经济活力领先优势较为明显,与其余城市的差距较大,多数城市经济活力水平集中在0.2-0.8,城市经济活力整体呈现较为收敛和聚集的发展趋势。

表1 全部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的总体情况统计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上表主要描述的是我国全部城市的经济活力发展现状,通过计算全部城市的齐普夫指数得出我国大中小型城市的经济活力发展情况。Zipf(齐普夫)指数采用对数计算公式ln(R-1/2)=lna—blnS,以消除小样本估算中的有偏性,R代表城市在区域内部以经济活力排序的位次,a为常数,S为各城市经济活力数据,b为待估系数。Zipf指数等于1时,表明城市体系内经济活力发展合理,大、中、小等各级城市搭配合理;Zipf指数大于1时,表明城市体系中经济活力发展平均,大城市发育不足;Zipf指数小于1时,表明城市经济发展分布集中,中小城市发育不足。通过观察上表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全部城市的经济活力水平总体偏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力发展较为领先,而中小城市发育不足,城市之间经济活力差距较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地级市,特别是中西部的地级市近年来发展很不理想,人口增长缓慢,对产业的集聚和吸引能力也不强,地级市的经济发展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被削弱了,因此中小城市经济活力发展尚待提升。

(二)分区域分指标城市经济活力现状

2.1.分项指标:经商便利度稳步提升,青年人口差距亟待弥补

本报告分别采用经商便利度、产权保护、青年人才比例、经济增长率及劳动生产率五项分指标来共同度量我国城市经济活力情况。从2020年经济活力各分项指标得分情况来看,我国全部城市的经济活力分项指标均值和城市间的差异程度存在较大不同。我国各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均值最大,变异系数最小,表明我国城市总体上呈稳步发展态势且城市间在经济增长率方面的差异相较其他方面较小。青年人才比例的均值最小,而变异系数最大,表明多数城市在吸引青年劳动力与人才方面的水平仍需要较大提升,人口流动量差距较大,青年劳动力人口缺口较大,需要给予较大的关注。

表2 2020年经济活力竞争力各分项指标得分情况汇总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数据库。

2.2区域角度:东部城市经济领衔发展,东北城市经济发展困难凸显

各区域城市的经济活力均呈现较为收敛的分布趋势,东部城市经济发展领先,东北城市经济活力提升困难凸显。分区域来看,东部区域城市经济活力领先明显,同时区域内部发展分化仅次于西部。东部区域增长企稳主要依靠上海等东南沿海省市,显示出东部区域大城市经济发展领先优势明显的特征。中部区域城市经济活力凸显,拥有较强的产业平衡性和区域平衡性。传统行业的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出现了普遍下降,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等下游产业实现了对东部区域的有力承接,进一步推动了中部城市焕发出崭新的经济活力。西部区域城市经济活力增长极基本形成,向川渝两地集聚发展的态势日益凸显,但大城市发育不足,城市经济活力水平有待提升。东北区域经济活力提升困难进一步凸显。长期偏重于传统上游工业行业是中国中西部区域、东北区域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这些区域能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追赶,关键在于能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图2 四大区域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趋势图

观察下表可知,东部区域的城市经济活力良好,经济活力均值位居前列,东部与中部区域的差异程度小于西部与东北区域,百强城市在东部区域数量最多,占比最大。东北区域城市数量最少,最大值城市长春排名相对靠后,由此看来,应当加大力度扶持东北区域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表3 2020四大区域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的统计描述(港澳归属于东部)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三)省域角度:直辖市与行政特区经济活力领先,其余省份经济活力仍待追赶

从我国各省经济活力均值趋势变化看,按照各省城市经济活力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基本呈现阶梯式的下降趋势。多数经济活力较强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直辖市、行政特区与东部省份,城市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其余省份城市的经济活力紧随其后,东北三省城市的经济活力发展较为滞后。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图3 我国各省经济活力竞争力均值趋势变化

观察我国各省经济活力指数统计描述可知,除直辖市与行政特区以外,海南、江苏等东部省域的多数城市经济活力较强劲,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甘肃、广西等中西部省域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东北三省城市的经济活力均值较小,且变异系数较大,城市间差异较为明显,经济发展活力较为缺乏,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时机主动出击,出台惠商政策,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渠道。

表4 我国各省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的统计描述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四)城市群角度:城市群的经济活力发展呈收敛与聚集趋势,对多层级城市嵌套体系形成有力支撑

从2020年主要城市群经济活力趋势图变化可知,城市群经济活力均值总体上呈现较为平缓的下降趋势,且发展水平较为接近,总体呈收敛趋势分布。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图4 我国主要城市群经济活力竞争力趋势图

具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活力均值与百强城市占比均位居第一,且变异系数较低,说明城市群内城市发展状态较好,城市间差异较小,总体经济活力较强。珠三角城市群的均值和百强占比均位居前列,但其变异系数数值较高,说明城市间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居中,变异系数较高,城市间发展较不平衡。沈阳城市群经济活力排名较为落后,其均值较小,而变异系数较大,且最大值城市排名较为靠后,整体上经济活力不足,亟待提升。

表5 2020主要城市群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的统计描述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数据库


(五)各层级城市:第一层级城市的经济活力势头强劲,第四层级城市的经济活力有待提升

从我国各层级城市经济活力变化趋势图来看,第一层级至第四层级城市的经济活力依次呈现递减趋势。第一层级的城市经济活力势头强劲,占据绝对优势,第四层级的城市经济发展能力相对落后,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一层级城市经济活跃度较高,而其余城市随其分布层级经济活力依次递减。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图5 我国主要层级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变化趋势图

具体来看,第一层级城市的经济活力均值最高,且变异系数最小,说明层级内城市的经济整体发展较为均衡,且齐普夫指数远大于1,这表明由于此类城市经济实力基础较强,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活力普遍较强。第二、三层级的城市数量较多,经济活力较强,城市排名靠前,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第四层级城市的经济活力均值较小,百强城市占比较少,且变异系数数值较大,表明该层级城市的经济活力较为不足,且存在明显的差异,亟须为该层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表6 2020各层级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的统计描述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六)核心要素分析

青年人才比例是推动各城市经济活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从2020年我国各城市青年人才比例趋势图变化可知,各城市青年人才比例指数总体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快速下降趋势,青年人才集聚的城市经济领先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人才比例较高,而中小城市青年人才比例较接近且普遍偏低,表明青年人才多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分布,而中小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图6 我国各城市青年人才比例指数变化趋势图

具体观察青年人才比例指数统计描述数据可知,青年人才比例的均值相对较低,变异系数较高,表明我国城市间的青年人才比例差异相对较大,均衡协调发展亟待改善。

表7 青年人才比例指数统计指标描述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七)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通过从我国城市总体经济活力发展水平、区域角度、省域角度、城市群与城市层级角度剖析城市经济活力变化趋势总体上有以下几方面发现:

第一,我国总体上呈现大城市领先、中小城市发展欠佳的分布格局,城市层级之间差异仍较为明显。城市经济活力变化趋势总体呈平缓的收敛趋势,经济活力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从区域角度看,东部城市经济领衔发展,东北城市经济活力提升困难凸显。中部区域城市经济活力指数略低于东部区域,位列第二,西部区域城市经济活力增长极基本形成,总体上与全体城市的经济活力趋势相似,各区域城市的经济活力均呈现较为收敛的分布趋势,中小城市经济活力发展不足。

第三,从省域角度看,直辖市与行政特区经济活力领先,其余省份城市的经济活力紧随其后。多数经济活力较强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直辖市、行政特区与东部省份,城市经济发展前景较好。从城市群角度看,城市群的经济活力发展呈收敛与聚集趋势,对多层级城市嵌套体系形成有力支撑。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活力均值与百强城市占比均位居第一,沈阳城市群经济活力排名较为落后。

第四,从城市层级角度看,第一层级的城市经济活力势头强劲,占据绝对优势,第四层级的城市经济发展能力相对落后,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多层级城市嵌套体系中,大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需进一步加强,进而实现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缩小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优势局面。

第五,从影响城市经济活力的核心要素之一的青年人才比例看,我国各城市青年人才比例的均值相对较低,城市间青年人才比例差异较明显。青年人才多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城市集聚,而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亟待加强。

7.2对策建议

一是要更加深刻认识经济活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激发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互补作用。探索三大产业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实力比较强的中小城市,可吸引并发展壮大大城市未开展的产业和项目,提升自身经济竞争力;农业地区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推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缩小差距,让大中城市和县城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不同的、互补的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要素多元多向的流动。

二是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环境变化,更好地发挥区域梯度发展格局蕴含的增长潜力。在“十四五”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中要注重发挥中西部区域在扩内需、稳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要持续发挥东部区域经济活力发展优势,利用好其经济发展的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补足东北区域发展不足,推动区域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大对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转型困难地区城市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东北振兴,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营商环境,这不光要依靠改革,更重要的是要破解东北地区的财政困境。“十四五”时期,除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全局性改革之外,还应针对东北地区制定专门的财政纾困方案,在稳妥、有效、节约的原则下,支持东北地区剥离过重的财政负担。

四是进一步扩大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依托的新区域战略合作领域与辐射范围。“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新战略,必须打开发展视野,加强京津冀与“三北”地区的合作,加强长三角地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上游川渝地区的合作,加强粤港澳与珠江流域其他省区合作。通过发挥东部发展优势城市群、都市圈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优势,助推中西部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力发挥城市群、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带头作用,推动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着力解决相对落后城市的人才之忧,提高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能力。中小城市如欲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可从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入手,用真诚留住人才。可提供住房补贴与一次性的金钱激励等;为适应海外教育环境、成长模式的归国人才们建立一所国际学校,以满足海外人才子女的就学需求;小范围的海外人才社区也可能自发形成微型社会环境,满足海外人才社交需求。

(八)中国291个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排名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执笔人:李博)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作者简介

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致力于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等研究。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

中国社科院-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组长、

首席城市经济学家(2016-2022)。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兼职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多个省市的政府顾问和智库专家。

主编和专著《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中英文著作40余部,在Urban Studies、Cites、《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等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代表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获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第十一届),多项要报成果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并多次获得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研究特等奖和一等奖。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作者简介

李博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参与撰写《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等学术研究报告与专著多部,在《Resources Policy》、《地理学报》、《地理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地理》、《资源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长期致力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重磅推荐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8》

重磅|2020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报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