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七、思考人生

 笑谈中 2020-11-05

作为一个政治家,爬到高处总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不受监管的权利就像是高山,当一个人站在山顶的时候,就根本看不到山脚下发生了什么。这不是视力的问题,而是山头越高,半山腰的云就会越多。

宋朝狂人王安石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了宰相的王安石连天命都不畏,更不畏浮云遮眼。但是,不畏归不畏,就算再不畏,浮云还是会遮了眼,这是客观事实。

吕雉站的位置比王安石更高,多年来她孤独的享受着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怎么消灭远方一个个刘氏山头。当刘章和陈平从自己这座山破云直上以后,吕雉马上就懂了晚年的刘邦被自己架空后有着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但是算一算牌面,吕雉的优势比晚年的刘邦大得多。刘邦晚年时,兵权在吕雉妹夫舞阳侯樊哙手中。而现在,别管刘章和陈平多么的强势,兵权还是掌握在吕产、吕禄手里。但是,吕雉也清楚的知道,让吕家完全取代刘家那是不可能的。那么既要保全刘家,还得保证吕家的大权在握,那今后要组建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呢?吕雉想的是把汉朝带入“幕府时代”。刘家代代称帝,吕家代代掌权。要达成这个局面,就要保证刘氏只留下皇帝一系,其他的都干掉。而吕氏就得遍地开花,个个掌权。

如今这个局面,再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的用王爷轮换制干掉刘氏诸王,怕没那么简单。过去刘友、刘恢来到长安只能任人宰割。现在不一样了,哪个王爷到了长安不都得先找刘章求保护啊。所以吕雉新一阶段的主意就是耗着,让刘氏诸王只此一系,死了就拉倒,不再往下传。

如今吕氏宗族最强二人当中,吕产已经成为了梁王。而吕禄还未称王,这是万万不可的。眼下空着的爵位就是赵王,这个华北平原上的肥缺,搁过去大伙儿得抢破头。秦朝以后,就赵王这个头衔争夺的厉害。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武臣、赵歇、张耳、赵利、张敖、刘如意、刘友、刘恢担任过赵王,虽然有的人是被动当了赵王,但总归这是个热门的爵位。

随着朱虚侯刘章的崛起,胡陵侯吕禄显然难以压制这个女婿。吕雉给代王刘恒下诏,要迁代王刘恒做赵王。这事要是放在正常的时代,那绝对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当赵王都邯郸,绝对比当代王都太原好得多。这倒不是说邯郸这座城市比太原好,而是因为太原临近匈奴,危险性很大。但是有刘友、刘恢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前面,谁敢去当赵王?自从张敖被废了赵王爵位以后,担任赵王被整死的几率是100%,因此刘恒上表坦言自己想为帝国固守北大门,绝不去后方享福。

其实这时候的吕雉已经没了再杀刘氏王爷的心气了,让刘恒当赵王也就是吕雉看在他是目前刘邦儿子中最大的一位,客气客气而已。既然刘恒自己不想去,那不去就不去吧。吕禄,你去!

高后七年八月,吕禄被封为赵王,继续在长安任职,为的就是让赵王好好管管自己的女婿朱虚侯。九月,好消息传来,刘邦第八子,燕王刘建薨。这要是搁过去,吕雉得给刘建安上一个罪名,让他的王位不得传给儿子。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太明目张胆的跟姓刘的作对不现实了。所以吕雉派出杀手暗杀掉了刘建的儿子,然后以刘建绝嗣的理由,让刘家人从此不得担任燕王。

那时候帝国的局势又开始趋于稳定,北方冒顿单于的骑兵骚扰几次汉朝北疆之后,见汉朝完全没有反应,于是放弃了对汉朝的骚扰。南方的南越虽然气势汹汹,但是经过三年的经济制裁,赵佗也越发的觉得力不从心。这时候吕雉决定动用朝廷的力量南下平叛。选来选去,吕雉选定了老将周灶。

周灶就是当年见证刘邦斩白蛇而起义的数人之一。由于周灶资格老、作战猛,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刘邦封之为隆虑侯。这次吕雉派周灶带十万人南下,其实很草率。当初任嚣带大秦倾国之兵南下,这才艰难的平定了各种越族。如今周灶带十万人南下,军队的质量和数量都跟任嚣当年的阵容不可同日而语。而赵佗的南越国,再不济也比当年的百越部落联盟强得多。而中原部队在岭南作战之所以屡屡受挫,倒不是百越各族多么的能打,关键是岭南的气候实在让中原人民难以忍受。

这不,周灶刚到岭南,大军感染瘟疫就歇了。周灶按兵不动,严密防止大军感染瘟疫的消息外泄。此时的赵佗不知道周灶的部队没有战斗力,生怕老周带特种部队来把自己给灭了。因此赵佗写信给周灶承认错误,说万事皆可谈。周灶大喜过望,本来是倒了大霉的一次南征,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于是俩人和谐相处,周灶不动手,赵佗也消停的呆着。

有时候事情就这么神奇,吕雉一仗都没打,结果大汉的北疆和南疆都和平了。转眼间就到了高后八年,吕雉赶紧册封吕台的二儿子吕通为燕王,封吕台三儿子吕庄为东平侯,进一步增强了吕党的实力。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最起码代王、淮南王死了,他们的后代是难以继承王位。但是吕雉活着这个政策能执行下去,如果吕雉不在了,吕产和吕禄能玩得转吗?就连吕雉心里都没底。

很快,吕雉不得不让吕产和吕禄赶紧上道,因为她的日子可不多了。在吕雉最后的日子里会有哪些大事发生?下节再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