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帝】五十、力不从心之战

 笑谈中 2020-11-05

一场战争,影响了三大帝国

天汉年间的汉朝,正处于一个多事之秋。在对外方面,天汉二年的北伐匈奴,随着李广利的仓皇而逃和李陵的力竭被俘而宣告彻底失败。对内方面,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难以辖制。哪怕是朝堂上,接替延广干了一年多御史大夫的王卿,也因罪自杀。在天汉这四年间,自然环境还真对得起这个年号,老天足足有两年的大旱。到了天汉三年秋天,匈奴见汉朝好欺负,又开始入侵雁门关,雁门太守畏敌如虎,被朝廷处死。总之,这是个混沌的世道。

对于汉武帝来说,国内的事都好办,流贼也好,灾民也罢,都是想混碗饭吃。既然如此,那就在把他们召集起来,再组织一次北伐。天汉四年,汉武帝决定再次北伐。一来可以转移矛盾,二来可以报天汉二年的战败之仇,三来让公孙敖找机会接回李陵。

主意不错,那么谁去打呢?汉武帝的正规军精锐,是驻扎长安的南北二军以及驻扎在长城沿线的边防军。这些精锐之师,不到万不得已,汉武帝不会拿出来的。所以我们能看到,汉武帝灭南越、平闽越、打西南夷、取朝鲜、征大宛都是用的炮灰军队,而不是调用正规军。这些炮灰军队的人员组成主要是犯人、流氓、商人组成,死绝了汉武帝也不心疼。反倒是赵破奴到北方接左大都尉被突袭干掉了两万正规军,让汉武帝好生的心疼。李广利伐大宛的时候,汉武帝给李广利的也是炮灰,任文带了十八万正规军驻防甘肃以防万一,却始终没踏出国门半步。其实汉武帝的正规军是很能打的,李陵那五千步兵,就已经表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

天汉四年这场北伐,汉武帝还是舍不得用正规军。为啥呢?当炮灰的那些人,就算不战死在匈奴手里,朝廷也得剿灭他们。用他们打匈奴,打死谁对汉武帝来说都是好事。正规军是用来保政权的,万一正规军出个纰漏,刘氏江山不保啊。

汉武帝下诏征兵,征上来的是两种人。一种是热血青年,属于正儿八经愿意打匈奴捐条命的勇士。这种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比躲在角落骂同胞是汉奸的人可爱的多。另一种是被动征进军队的,也就是所谓的“七科谪”。具体说就是犯纪律的官员、死刑犯、倒插门的男人、商人、曾经的商人、商人的儿子、商人的孙子七种人。国内正在闹起义,所以不缺死刑犯。凡是活捉的,都调往边关。这一次,汉武帝组织了他职业生涯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

李广利还是北伐主力,带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共计十三万大军出朔方;路博德带一万大军,协助李广利进军;韩说带步兵三万出五原,以牵制匈奴;公孙敖带了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出雁门,一来袭击匈奴,二来寻找李陵。这加在一起,一共二十一万大军,诗汉武帝一朝最大规模的北伐战争。

卫青、霍去病威震天下的漠北之战,也就动用了十来万人。这次李广利、路博德、韩说、公孙敖带了二十一万人,却打的一塌糊涂。这四位将军中,论本事还是人家路博德最大。最起码这四位里面,只有路博德任右北平太守的时候,有独立对匈奴作战胜利的经验。可是在这场战争中,路博德地位最低,还是让他做接应工作。路博德消极怠工,那是肯定的。公孙敖早就修炼成老油子了,他是个不求有功,但求安全的人,指望他克敌制胜,那是很难的。韩说要不是仗着他哥哥韩嫣是汉武帝的好基友,而韩嫣又被王太后逼死,韩说也做不到这个位置。李广利的本事,跟卫青没法比,再加上这几位队友的帮衬,想打赢都难。

战争一开始,汉军大举进攻匈奴。且鞮侯单于经过缜密分析,认定了这次汉军的主力就是李广利,其余都是来蹭经验的。所以且鞮侯单于把重要物资转移到今外蒙古土拉河北岸附近的大后方,然后亲率十万骑兵渡过土拉河背水一战,攻击李广利部。与此同时,左贤王带本部人马迎战公孙敖部。李广利与且鞮侯单于大战十几天,不能取胜。而路博德的部队迟迟不见踪影,扛不住的李广利撤兵南下。韩说的三万人散了散步,也掉头回国。公孙敖自带战败光环,跟左贤王一交手,马上失利,赶紧撤兵南下。这场汉武帝职业生涯最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宣布结束。

这场发生在天汉最后一年的战争,对历史产生了三大影响,改变了历史上三大帝国的走势。这头一个,就是大汉帝国。对汉王朝来说,这场战争的战败,导致了国内矛盾的加剧和财政的困难。转过年来的太始元年,汉武帝又开始故技重施,掠夺国内的富人阶层,以缓解财政的危机。接着大赦天下,缓解社会矛盾。汉武帝自此开始重新思考治国政策。

对于匈奴帝国来说,且鞮侯单于在这场战争后便病入膏肓,转年便死了。且鞮侯单于一死,按匈奴规矩,应该是左贤王继位。结果匈奴国丧期间,且鞮侯单于的长子左贤王没能来到现场。匈奴贵族们以为左贤王也病了,就自作主张,立了且鞮侯单于的小儿子左大将为单于。左贤王走到半道听说弟弟接班了,以为是场政变,吓得没敢去王庭,而是掉头回自己的封地。这时候左贤王走了半路又折回去的消息传到王庭,左大将赶紧派人召唤左贤王回来继位。左贤王连忙拒绝,说自己确实病了,不能担任单于。左大将真心不想篡位,于是派人跟左贤王说,让左贤王继位,让左贤王将来死后把位子也传给左大将。左贤王一听是这个理,于是回去接班,是为狐鹿姑单于,左大将就升为左贤王。结果后来在汉宣帝年间,左贤王死在狐鹿姑单于前边了。那么狐鹿姑单于是立自己儿子当左贤王,还是立自己侄子当左贤王?思来想去,狐鹿姑单于立了自己的儿子当左贤王,立侄子为日逐王。日逐王肯定不服啊,这为将来匈奴内讧,埋下了伏笔。

这场战争最大的影响,是对未来大唐帝国的影响。公孙敖为掩盖战败的事实,向汉武帝进言,说不是他接不来李陵,实在是因为李陵在帮助匈奴练兵。汉武帝勃然大怒,斩杀李陵全家,自此断送了这位良将回国的念想。李陵始终不明白,汉武帝为什么突然杀他全家,他自认没有那么大的罪过。没多久,李陵遇到了汉朝使者,汉使指责李陵帮助匈奴练兵。李陵勃然大怒,埋怨汉武帝不调查清楚就动手杀人。帮匈奴练兵的是降将李绪,而不是李陵。

李陵的恶气不能不出,于是派出部下杀掉了李绪。李绪是匈奴太后的人,所以匈奴太后就要杀李陵。且鞮侯单于舍不得杀李陵,见李陵孤苦一人,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当老婆,又封李陵为右校王,调他去西伯利亚管理昆坚诸部,远离匈奴太后的视线。

李陵及其后人一直管理昆坚诸部,后来就发展为黠戛斯族。黠戛斯族的特点是部众主体为白人,而统治阶级是李陵的后人,也就是黄种人。关中李氏家族的后人传到了隋朝,变成了关陇贵族,再后来建立大唐。黠戛斯人不远万里来到长安认亲戚,后来得到大唐皇帝的册封,成了唐朝在北方最忠实的盟友。无论蒙古高原上的主宰是突厥还是回鹘,黠戛斯一直是唐朝制约漠北的秘密武器。哪怕是唐朝后期国势大衰,唐朝的好朋友回鹘对唐朝下黑手,也是黠戛斯出兵灭了回鹘,解决了唐朝的危局。

总之天汉四年的这场战争,让汉匈两国都消停了好几年。巧合的是,这场战争之后,不仅让匈奴陷入了争夺储君,而汉朝也进入了太子之争。到底汉武帝晚年的夺嫡事件是谁一手策划的?这里边暗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下节再聊。

点击查看

《楚河汉界》《无冕女皇》《代王时代》《风景独好》汉武沉浮》

讲述学校欠大家的历史

打赏一块钱也是你对知识的态度

而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笑谈中

微信号 : kxiaotanzhong

新浪微博:@依然笑谈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