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030条:全面取证,才能提高治愈率

 公众号医经 2020-11-06

0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030条和029条基本讲的是一个意思。有说这一条是后人加上的,因为里面理论性的形名过多,也就是概念性的名词太多,不太符合《伤寒论》的行文风格。这个我们放下不管,不影响我们理解义理。

问曰:证象阳旦

阳旦,在《伤寒论》中仅在本条出现过一次,在《金匮要略》中也仅在妇人产后病出现过一次。

有一个方剂,叫阳旦汤,后世说就是桂枝汤,也有说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黄芪。

证象阳旦,就是说医生取证后,认为就是桂枝汤证。

按法治之而增剧

按桂枝汤证给病患喝桂枝汤,病不但不好,反而更甚。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辩证不准确,或者是根本就辨证错误。有时候取证不够全面,就会遗漏证据。比如桂枝汤证,看到病患发热,恶风,汗出,就可以确定桂枝汤证了么?其实还不能完全确定。

还要再看看病患体内有没有瘀堵啊?比如胃有停水的时候,就不能桂枝汤原方,要加点茯苓和白术去水饮。比如胸闷的厉害就要重用桂枝。腹部津液不足引起的腹痛就要重用白芍,再加点饴糖,就变成了小建中汤。有点陷于阴证,就要加点附子。内有湿热就算有上述症状也不能用桂枝汤,我们前面说酒客不能服桂枝汤,服了必呕。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服了桂枝汤后,捂被子捂的太严实,出汗太过,也会造成病不好。

所以说,首先得全面取证,不能遗漏,很多重要的信息如果被遗漏,方子就开不对。《伤寒论》非常严谨,哪怕药方没变,但剂量变了以后,都会被重新定义一个新的名字,为什么?因为药效不一样了。比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虽然还是桂枝汤的那几味药,但桂枝和白芍的用量变化了,药效跟着就变了,这得多严谨?因为人体本身就很严密,稍微差一点不对证,疗效就大打折扣。

同时服药的方法也非常严谨。单独服桂枝汤,如果不喝热粥,不小捂一下被子,一般不会出汗。但捂被子又不能捂太过,捂的太过,大发汗,病必不好。要捂到似汗非汗,才是最佳疗效。

可见,服药方法,本身就属于方剂的一部分,包括煎药方法也是。比如麻黄汤的去上沫,麻黄去节,就是煎药方法。煎药方法不对,也影响疗效。

要把病治好,首先方子开对剂量用对,其次煎药方法要对,最后服药方法也要对。有一个地方出问题,病可能就好不了。

厥逆,咽中干

厥逆上一条讲过,和四逆不太一样。四逆是从手冷到手肘,从脚冷到膝盖。厥逆要轻,只是手脚冰凉。

咽中干。咽喉属表,是护卫人体的重要关卡。人体一但感受外邪,或者身体出现问题,能量不够用的时候,一般都是先保里,那么外面的能保则保,不能保就会被放弃,这是老天爷设计的,也是为了人能活下去。当气血能量不足时,不光手脚可能会冰凉,咽中也可能因为缺少津液,失去润养而干燥。

两胫拘急而谵语

胫,小腿,从膝盖到踝骨的部分。小腿感觉拘急痉挛,也是因为津液不足以濡养。

谵语,上条也讲过,是人体因为津液不够,但大脑是必须要供应充足能量的,所以大脑通过谵语这种方式来抢夺津液,是一种应急反应,为了保护人体。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医师先生说,到了夜间手足应该就温热了,两腿也不再拘急了,应该可以伸展。后面果然如先生所说,先生是如何知道的呢?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

先生回答说,寸口脉浮且大,浮是风证,大则为虚。

浮脉我们前面说了,有表证的可能,但也不一定就是表证。比如后面的结胸证,也有可能出现脉浮大。所以说单凭一个脉,是不能断病的。后世很多医生切个脉就给人开方子,风险是比较大的。

我们说切而知之为工,只能算工匠,是最低一级的。

四诊合参,全面取证,是非常有必要的。多个证据指向共同的一个点,断案正确的可能性才会更大,治愈率才会更高。

大为虚脉。《素问·脉要精微论》:“大则病进”。

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大夫看到病情很像桂枝汤,而且津液比较虚,所以还加了附子。前面我们不是讲过么,汗漏不止,要陷于阴证时,会加上一味炮附子,可以止汗。但这里说,增桂令汗出,说明大夫把病位给搞错了。

此时病人津液已比较虚,不能再攻表发表,而是要先建立能量。

如果是用桂枝汤加炮附子,不去喝热粥,捂被子,也不至于出太多汗,因为桂枝汤本身不怎么出汗的,虽是解肌的表药,但力量不算强,必须配合热粥和捂被子,才能出汗,但不能捂太过。

这里说增桂令汗出,说明大夫认为病位在表,要让病人发汗解表,那么很有可能不仅增加了桂枝的用量,而且还捂被子了,为的就是让病人发汗,那这就弄错了。

所以说亡阳故也。此时应先建立能量,不建立能量,还去发汗消耗病患能量,弄错了方向。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

厥逆,咽中干,烦躁这都是津液比较虚的表现,阳明内结,谵语烦乱,这就有点想要发展成为阳明证了。

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

此时阳明证应该还比较轻,最主要的是能量太虚,所以用甘草干姜汤先建立能量。

夜半阳气还。子时一阳生,到了晚上11点后,人体的阴气达到了最盛,阴极生阳,这个时候阳气开始生发,两脚就有可能开始恢复热能。

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腿还有点拘急,也是缺津液的表现,这个时候再重用芍药甘草汤,芍药和甘草的比例是相同的,只是要重用点,这样脚就能伸了,津液就恢复了,在上一条我们详细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能量有了,脚部的津液也恢复了,但还有点阳明内结的症状,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承气汤微微下之。微溏,和029条的少与调胃承气汤是一个意思,把肠内的宿便给清出来。

本条行文,加了很多名词概念,与伤寒原文风格不太像。我们需要掌握的是,津液特别虚的时候,是不能发汗攻表的。

依守一个人经验,桂枝汤这个药本身是不怎么发汗的,从仲景先师原文看,也不怎么发汗,因为桂枝汤原方要配合热粥和捂被子才能发汗。但是在伤寒的行文中,如果开出桂枝汤,他不仅仅指一个药方,他还包括了煎法和服用方法两个属性。也就是说,开出桂枝汤,本身就包含着让你喝热粥和小捂被子的。

在《金匮要略》治虚劳那一章,有好几个针对津血虚少的方子,都是以桂枝汤打底进行加减,比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如果按照津血虚少以建立能量为先,那么是不能发汗攻表的,那为何又以桂枝汤打底做加减?这也同样说明了单喝桂枝汤,是不怎么发汗的,只有配合喝热粥和捂被子,才会发汗。

桂枝汤本身我们前面说过,桂枝阳,白芍阴,桂枝可加强动脉循环,白芍可加强静脉回流,一阳一阴。草姜枣建中补津液。整个桂枝汤,是于能量大循环处着眼的,看中的是加快人体大循环。

要想富,先修路。人体的气血也是这样,只有通了,才能补,所谓以通为补。桂枝汤本身就是打通人体大循环的,并非发汗。要想发汗,得配上喝粥和捂被子。

这一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中医治病,必须全面取证,不能马虎,不能偷懒,不能遗漏任何一个重要信息。信息就是证据,证据就是开方的依据。中医是讲证据的,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