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西方国家都推崇辩论文化?

 千山小草 2020-11-06

在“探寻世界名校之旅”的过程中,我们曾前往多所学校进行参观。跟国内授课方式不同,很多西方学校在教学方式上都是采取讨论模式,学生的参与性很强,表达观点时也很积极。而且学校里还会经常举办各种主题的辩论赛,讨论的主题都是诸如“贫穷国家应当允许雇用童工”这类现实问题。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西方国家这么崇尚辩论文化?“周周说教育”第13期,来谈谈这个话题。

为什么西方国家都推崇辩论文化?

芬兰赫尔辛基罗素中学课堂(周成刚/摄)

西方的全民辩论现象

人类对辩论的记载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轴心时代。在西方,当时的希腊雅典是比较开明的奴隶制城邦,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繁荣带来了思想领域的活跃。雅典学派林立,各种学说之间相互论辩极为盛行。这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国的教育开始趋向内敛,而西方民主议会制的形成,则将辩论直接引入到政治当中,给其赋予更多社会职能。

美国的“全民辩论化”尤为明显。在美国,辩论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小事到总统选举。对于政客而言,一次完美的辩论极有可能会赢来民众的选票与支持,从而影响竞选的最终结果。

辩论文化同样成功渗入日常教育当中。我们在美国中学访问时听过一堂示范课,课堂内容是关于美国内战。老师提前布置好阅读任务,学生们课前做好准备,待到上课时,老师没有讲解美国内战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点人物、影响意义等基本史实,而是基于课前阅读资料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支持这些看法和观点的史实依据是什么,以及如何论证得出结论的。这种融入教学模式当中的辩论形式,既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无形当中锻炼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辩论见长的世界名校

不仅是美国,在很多其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阶段同样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考与逻辑是辩论过程中能够胜出的关键。很多世界名校更是以辩论著称。

英国牛津大学盛产思想家、怀疑者和改革家,这是一所对语言无比热衷的学府。在牛津,好的学生并不是顺从和听话的,而是敢于反抗和挑战权威,甚至能和教授激烈地辩论。演讲和辩论是牛津学生的必备技能,也是他们的核心标签。牛津演讲者俱乐部(Oxford Union Society)作为牛津的一张名片,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顶级演讲和辩论俱乐部。爱因斯坦、丘吉尔、尼克松、卡特和撒切尔夫人都曾在此发表过演说。他们的辩论模式效仿英国议会,虽然在形式上与之有很大不同,但对辩手的要求一样严格。牛津大学在英国政坛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英国历史上的55位首相中,毕业于牛津的就有28位,而牛津演讲者俱乐部更是素有“政治家摇篮”之称。

为什么西方国家都推崇辩论文化?

牛津大学演讲者俱乐部大门(周成刚/摄)

同样以辩论著称的还有美国康奈尔大学。在康奈尔大学,辩论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它还拥有世界大学排名第一的辩论队,素来以培养辩手而得名。这种校园氛围的形成离不开美国整体对辩论文化的热爱,美国很多顶尖学府以及政府机构/大型企业等作为雇主雇用员工时都非常重视其表达能力。而演讲和辩论,是锻炼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活动和工具之一

为什么西方国家都推崇辩论文化?

美国康奈尔大学辩论队员及所获奖状和奖杯(周成刚/摄)

辩论是对思维的表达

事实上,辩论不仅能够锻炼表达能力,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其一,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让人思维聚焦,提升判断力。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人善于拍板,能够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决策。其二,可以锻炼创造性思维,让人思维拓展,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善于谋略,具有创新力和想象力;其三,可以提高拓展性思维,让人思维发散,破除认知的局限,体会更多的可能性。所谓的真知灼见,往往来自于多思善疑。

作为一项把语言、思辨和人类的竞争天性完美结合起来的活动,辩论对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华尔街日报》曾报道过一项调查结果,美国高中的平均升学率是70%,而辩论队员的升学率高达98.58%;辩论队长进入常青藤大学的概率又比一般学生高60%。

辩论不是单纯的“唇枪舌战”,对于辩手来说,清晰了解主题和己方立场,确定论点并用逻辑梳理论证非常重要,同时,还需要确定应对策略,并根据对方的表现随机应变,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随时做好反击准备。这不仅能够拓宽辩手的眼界和视野,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推理和思辨能力。


西方教育中对辩论的重视,其实也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视,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这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