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彭桂香:我的婆婆

 阿拉善文学 2020-11-06

原创作者:彭桂香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我的婆婆》

婆婆离开我们已两年有余,但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脑海中依就清晰如常。她走时虽96岁高令,但她走的很安详,没受一点儿罪。儿女们个个都很孝顺。

我的婆婆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朴实温和,心地善良。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起话来声音很轻。是过去的那种小脚老太太。

老婆婆留给我们最显著的标志是把一双小眼睛遗传给了我的女儿,好在女儿做了个双眼皮,一样很美!

因为先生老家在外地,结婚时,公婆都没能到现场参加我们的婚礼。婚后大约半年我们才回到老家,第一次见到公婆。

记得老婆婆见到我们时的那个高兴,第二天便带着我到亲戚邻居家串门,她逢人便夸:我的儿媳妇长得就像个仙女似的。我暗自心想,你怎么能这样夸张呢。后来我才慢慢理解了婆婆那种喜不自禁的心情……

老婆婆给我讲述她过去的心酸往事,她也是很小就失去母亲的疼爱。相似的童年经历,使她从内心似乎对我的怜惜更多一点。

她一共生过6、7个孩子,只存活4个,因为那个时候的条件,其中有两个孩子就不辛夭折。她说:在我快四十岁的时候得了俩儿儿子,是上天的恩赐。所以,她对自己的儿女媳婿个个疼爱有加。

婆婆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就是,她从来不说别人一个“不”字,从来不说你的不是,无论对谁都是如此、总是记着你对她的好,说你的好。就是一个“好”字当头。

也正是那次回去,正值端午节,婆婆手把手的教我包粽子,她那个高兴劲儿,感觉能把自己的技术传给儿媳妇,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儿。

也是在我们第一次见面后,婆婆就按照过去的传统习俗,将她珍藏多年的戒指、耳环等传家宝很隆重的送给我,她说:这是我们家的祖传物件,一定要带上、保存好。因为都是过去的老样子,我也不可能带,但是为了不辜负老人的一片心意,也就接收了。后来姑姐们知道这事儿,说怎么我们都不知道就给了儿媳妇了。哈哈,这就是老思想在做崇。

在孩子一岁多时,我们回到老家,老婆婆因为没能帮我带孩子而深感内疚。她既心疼又愧疚的流着泪对我说:你自己没有母亲帮忙,我也没能帮上你们,真是辛苦你们了。听到老婆婆这些暖心的话语,我的心里不但释然许多、而且感到老人家也很不容易。

记得有一次在老家,我躺在老婆婆身边聊着天,聊着聊着我似乎找到了那种久违了的感觉。带着孩子回到母亲身边,吃着母亲做的饭菜,敞开心扉的和母亲聊着天,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转念一想,哦,这是回到了婆婆家。长到这个年纪,从没有享受过这种感觉,感觉在这个年纪能躺在妈妈的身边聊天,那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每天都享受着这样的生活。

成家后,每年春节回老家成为常态。有一年因为工作原因,春节没能回去,我们带着孩子回到了先生在这儿唯一的一个亲戚……大姐的家里。那个时候因为通讯信息不够发达。春节不能和家人见面,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座机轮流和老家的每个人通话,特别是父母。轮到我的时候,要和老婆婆通电话,因为母亲去世多年,到现在为止已有二十多年没在叫过“妈妈”这个字眼。在听到婆婆的声音时,只叫了一声:妈……我已经哽咽的说不出话了,那种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我们不常在家,只要回到老家,就要给老婆婆从里到外,洗头、洗脚、剪指甲,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正如我的老父亲告诉我们的,“人老了不容易,孝敬父母是你们的责任”常常音绕在我的耳边。

二十多年前回趟老家,呆一段时间就该回来上班,我们的启程时间是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每到离开老家上车时,老母亲流泪目送着我们的那个情景,至今不能忘怀。我也一样流着泪不能自制,我能感怀和理解一个母亲目送自己的儿女远去他乡的那种心情。儿女,是每一位父母的心头肉。对于儿女的牵挂,有时用言语也是难以表达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好儿女志在四方,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用聪明和智慧,焕发出人生最绚丽的光彩。

婆婆过世后,我对先生说:老妈和我的老爹一样,都高寿了,你也不要太过悲伤。先生说:“如果有一天老爹过世了的话,我会哭着起不来的,你可别拦着。老爹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虽是幽默诙谐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我们每个做儿女的心声!为此,我常常感念这句话,老婆婆在我的心里何尝不是如此呢。

彭桂香医务工作者。业余爱好阅读、健身、旅游。平日喜欢拍摄花花草草美化生活,喜欢用文字记录心灵感悟,淡淡的享受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