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一节再看“孔融让梨”,后果很严重!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小时候大家都背过三字经,里面那句“融四岁,能让梨”肯定人人朗朗上口,结果一个被神格化的幼儿,祸害千百年,成了佳话美谈也罢,一不小心还被盲目大众信奉为家庭教养的样板。

孔融长大了以后,怎么样了?真实情况,让人触目惊心!

将“强迫礼让”这种蛮横行为,合理化,日后势必付出代价!

有这个一个笑话:

老师在课堂上问:“上完'一篮子梨',这课你学到了什么?”

同学回答:“我猜孔家的小孩,应该是发现梨子很酸,但挑食又会被修理,所以才互相推来推去的!”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气呼呼大喊:“安静!安静!不要捣蛋,这个故事是要你们学会礼让!”


▐    礼让不对,分享才对

“身为哥哥姐姐,怎么那么不懂事?为什么不让弟弟妹妹?” 
“你不是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干嘛还跟哥哥姐姐抢?”

这一类的伦理勒索想必你我都不陌生,很多人小时候最痛恨爸妈这般这般,没想到长大以后却又继续对着自己的孩子这般这般,在“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儒家洗脑之下,展开了只讲伦理不见道理的恶循环。

摸着良心说,当家里的孩子们为了争夺某件事物吵闹不休时,还真是烦死人了,哪个爸妈不希望其中一人能赶快“让一让”?无论是大让小还是小让大,反正只要有人肯让,这场恼人的纷争就结束了,大人的耳根子也马上清静了。

但理想性往往是一种妄念,若只贪图方便管理,硬将“强迫礼让”这种蛮横的行为合理化,日后势必是要付出代价的。

长期受让的孩子,长大以后嚣张跋扈也是刚好而已,而长期被迫让出的孩子更危险,他将毫无选择的成为一个懦弱无能的滥好人,或是在过度不满的压抑中崩溃,来个人格异常大反扑,这一类的社会事件从没少过。

从你透过勒索的语言胁迫孩子礼让的那一刻起,“礼让”里的“礼”字,就已彻底失去价值了。

正确的做法是:兄弟姐妹日常相处之中,从不采用“礼让”这样的概念,应该只提“分享”;

深切有感,“礼让”是来自礼教的约束,而“分享”才是发自内在的善念。

所以当孩子们告状时,你不妨都得非常仔细地向他们说明:

“哥哥(或dd)没有义务把喜欢的东西让给你,他不肯给你并没有错,拒绝本来就是一种权力,但如果他愿意大方分享,那叫恩惠,是因为他很善良,而且很爱你。

所以,在你获得哥哥(或dd)的善待之后,要心存感激,还得牢牢记住获得时的那份快乐,然后把这快乐复制再复制,让美好的感觉无限延伸。

如果你们两兄弟总是乐于分享,那么,快乐的时间就会变多,因为所有的开心都会变成双倍的。”



▐    4岁让梨的孔融,其实对爸妈充满怨言

故事再度回到4岁让梨的孔融,这位充满美德的幼童长大以后发展如何呢?在断章取义了千百年之后,其实的真实结局是这样的。

后来孔融曾写过一段这样的文叙:“父子无亲,情欲发耳,子母无情,物出瓶离。”译成白话文本意为:父亲对子女没有情感,只是把孩子视为满足虚荣心的欲望而已;母亲对孩子没有爱,只像是把瓶子里的水倒出来一样,不痛不痒。

另一段文字之中,孔融甚至表述了“如果父亲行为不妥,闹饥荒时宁可将食物分送给路人甲,也不给父亲食用”的概念。

日后,曹操因为难忍孔融乖张自大、目中无人的个性,查证他的文字,并扣上“不孝”罪名,将其诛杀,想当然,在权力的暗黑角力之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孔融未必真如曹操形塑的那般恶,但显而易见的是,孔爸、孔妈,确实令孔融经历了某种不美好的亲子关系,字里行间都是心碎。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故事的前半段,享誉华人世界,事实上却不如无人知晓的后半段,来得醒世。

▐    总结:

深信我们的孩子,个个都比孔融可爱多了,起码他们天真一路,他们的真善美,也不会只停留在4岁的那一年,就算哥哥和弟弟,经常为了吃冰棒吵架,也仍旧可爱。

其实孔融很累,大家都忘了他只是个4岁的孩子,也愿千百年后的我们不做孔爸、孔妈,不以僵化的礼教,喂养出受伤的恐龙。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