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在中国当学生,然后到英国做老师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是把最好的给最有兴趣的学生,而不是逼学生,学他们也许用不着的东西。

一名中国老师,在英国教书一段时间后,写了《不怕老师的英国学生》一文,道出中国老师面临的困难。殊不知,最近又有五个中国老师,兴冲冲的到英国教书,一试下来大吐苦水,认为英国学生「无礼, 懒惰, 被福利宠坏了」。评语还真不给英国人留面子,但是反过来,这帮老师,也不获学生家长好评,认为他们过分权威、不擅表达、功课过多,双方谁都不买谁的帐。

那位吃过苦头的作者说,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在中国当学生,然后到英国做老师。而不少英国人,在自己地方当够了学生,就去中国当老师,究竟两地的教学文化有什么差别呢?

▐   中国思维:权威之下才有乖学生

那位作者的英国教学体会是,老师把教学计划、出题、改卷尽量透明,即出题目的不是要难倒学生,而是要知道同学吸收了多少。这下可真是把老师的权威废了,如果废了,学生会尊重老师吗?中国长辈说的尊重,其实带着恐惧,不尊重代表学生不怕自己。

另一方面,听话是老师对学生的称赞语,即肯定自己的成就,所谓听话,就是唯唯诺诺,不争辩不表态。课堂没有爱不重要,因为学生多,爱多则滥,让他们害怕,则易于管理。

这位老师认为,一般国人误会英国的基础教育不及内陆,乘法口诀不会背,加减乘除笨手笨脚,自然科学水平比自己低一到两级。尤其最近英国招聘了数十位中国数学老师就任,更让中国人沾沾自喜地热论。但这位作者说,中国老师可能弄巧成拙,他说英国人认为数学只要理解,不用花过多时间操练,反正很多学科不要求数学过关。

招聘中国数学老师目的在于,招聘最好的老师,去教授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和他们从印度招聘瑜伽老师,到英国教瑜伽的态度一样,把最好的,给最有兴趣的学生,而不是逼学生,学他们也许用不着的东西。



▐   英国不操练,中国视作懒惰

对于中国老师认为英国福利制度太好,以致学生懒惰,作者认为结论非常奇怪,等于说中产家庭的学生会比较懒惰一样。中国老师给英国学生的家庭作业比较多,回家不做个一两个小时,基本上就是懒惰,中国老师得出这结论非常合理。

最后他谈到两地教育文化的最大差异,在于分数的定义。英国老师通常不会给学生100 分,认为知识、学习没有满分这回事,测验评分顶多给你70 分。

所以他们的评分只给你一个Grade,EDCBA,A 不等于最高级别,学校各有自己的等级。

其实,就像文化的不同,教育的差异也是存在的,不管是中式教育还是英式教育,都有自己的好与坏,我们又何必站在自己所处的教育制度下,去评判其他民族的制度呢?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