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单身,我单身,那我们一起......吸猫吧! ┃ 周末雅趣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全球有6亿家猫,有关猫的文章平均点阅率,几乎是狗的两倍。说实在的,即使再娇纵的狗,通常也会以某种形式响应主人,如捡东西、跟在主人身边跑,可是,猫却理都不理主人。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甘愿成为猫奴,猫究竟是如何蛊惑我们的?

科学给出解释。

▋  和狗相比,猫真的是废柴!

家猫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项特质,就是他们运用时间的方式。即使再娇纵的狗,通常也会以某种形式,履行祖传的职责:对陌生人汪汪叫、捡东西、运送物品、跟在主人身边跑,以及骄傲地想方设法打猎、牧羊,或尽可能服侍我们。

但猫的生活,似乎就是食物和休息—外加少许抚摸(不爽地接受),就足以囊括他一整天做的事了。

或许家猫,从来就只是一件毛茸茸的装饰,或会呼吸的奢侈品。但家猫绝对是深藏不露的动物。毕竟他们已经和人类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一旦巧妙地融入我们的领域,势必已经找到了更进阶的目标,或至少某种上得了台面的功能,才足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容忍他们。

仔细想想,你很难列举家猫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家猫不会侦测土制炸弹、救生或引导盲人。那么,为何现今在地球上趴趴走的猫,比狗还要多得多?为什么美国家庭豢养的猫,比狗多了大概1200万只?

我们和狗建立起伙伴关系的原因显而易见。狗的故事独一无二,跟其它驯化动物相比,我们开始和他们打交道的时间,似乎早了几千年,甚至可能达1万到1.5万年。

当时人类还是狩猎采集者,但我们「最初的朋友」,很快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也同样大幅度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狗几乎打从一开始,就会吠叫示警、拖运物品及狩猎。当人类进入农耕定居,狗便听令服从,因应我们的生活模式而进化。

相对于猫,在几千年来微不足道的改变,狗—在我们的引导之下,则是鞠躬尽瘁,无论体型或性情,都作出了无数改变,企图协助人类。我们给狗穿防弹背心,用降落伞将他们送上战场。狗能抚慰大规模枪击事件的受难者、协助逮捕本拉登、锁定稀有动物的粪便,以进行科学考察、找出南北战争士兵的坟墓,或支持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等等。

▋  那猫呢? 

我开了一个命名为「猫的用途」的档案,列出几世纪以来,我们曾为找出这种动物的实际用处所作的尝试:印度尼西亚人为了祈雨,会让猫绕着农田游行;十七世纪的日本乐师,在多方尝试后,判定最适合制作三味线音箱的动物皮,就是猫皮(显然连现代的塑料都比不上);中国人用猫眼瞳孔扩张的程度,估算白昼的时辰。

1960年代,美国中情局确实尝试展开「窃听猫行动」(Operation AcousticKitty),让身上装有麦克风、无线电收发器和天线的猫间谍窃取情报。但这个计划,在首次任务进行到一半时,就无疾而终,因为显然第一次出征的侦察猫,实在太神出鬼没了,以至于一位出租车司机看到他时,已经来不及转向。

感觉起来,家猫的存在超越了实用价值。驯化猫的理性动机,实在太过薄弱,我们大概根本不曾尝试用这种角度去思考。打从猫完成自我驯化后,就鲜少提供什么实质上的服务,非但没能拯救人类免于饥荒,也没能拖慢欧陆上黑死病的脚步。然而—石器时代的村民纵容他、埃及人尊崇他、如今我们还将他数字化—家猫通过了时间的考验,现今许多人承认极度享受有他们为伴。从某方面来看,他们确实蛊惑了我们。

▋  家猫到底靠什么蛊惑了我们?

家猫之所以能大获全胜,关键在于人类的心血来潮与惺惺相惜。

「一般人常以为人类总是目标导向,做什么事都有意为之。」研究动物驯化的学者葛雷格·拉尔森则认为,「胡说八道。未必每件事,都有经济上的目的或合逻辑的典故。迷思、疑心、不落人后的比较心态,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事,都可以是驱动我们的理由。这跟文化、审美观和巧合有关。」

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巧合,就是尽管家猫与人类拥有共同始祖的年代,最晚也得追溯至9200万年以前,但他们长得和人类异常相似。更妙的是,他们长得像人类婴孩。

人们开口闭口总说猫有多可爱,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出自一套极为特定且强烈的生理特征,让科学家不惜花费心力去梳理并研究。

家猫得天独厚地,拥有奥地利民族学家康拉德.劳伦兹所谓的「婴儿释出器」(baby releaser),意思是他们的生理特征,会让我们联想年幼的人类,并启动一连串荷尔蒙喷发。上述生理特征包括浑圆的脸形、肉嘟嘟的双颊、饱满的额头、大眼睛和小鼻子。

我在脑中清点自家的宠物,发现我对于这种长相,似乎也特别把持不住。

其它动物的婴儿释出器的作用,就和人类柔弱无助的新生儿一样,会唤起成人体内愉快、如毒品般的「催产素洋溢」,进而启动养育行为,包括提高精细肌肉运动的协调度,以作好将婴儿抱在怀里的准备。

因此有人形容,豢养宠物是「父母本能的错误投射」,或者如同演化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所说,我们「被我们对自己孩子所产生的演化反应所愚弄,于是将反应转移到,拥有同样面貌的其它动物身上」。

当然,很多动物都我见犹怜,尤其是年幼的时候,而驯化动物,更是特别倾向于,将婴儿时期的面貌带入成年阶段。这类稚气的长相,有些是源于筛选出容易受教的性情的结果,不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偏好,例如有长脸和尖鼻子的狼一点都不可爱,但许多品种的狗都令人爱不释手。我们对婴儿释出器的难以抗拒,一定影响了巴哥犬这类动物的养成。说实话,许多赛级犬也都长得超级像猫,例如博美。

家猫,包括成猫,甚至原始的野生非洲野猫,都正好天生长得与人类婴孩相似,完全没有经过任何加工。一部分与他们的体型有关—平均体重约3.6公斤,恰好和新生儿相仿;另一部分与声音有关—猫的喵叫,让人联想婴儿的哭声,而且研究显示,猫可能还与时俱进地调整过发声,好更准确地模仿婴儿哭声;还有一部分与关键的脸部特征有关,这其实反映出猫科动物致命的解剖结构—短而有力的下颚造就浑圆的脸形,而小小的塌鼻子,则显现他们和狗不一样,因为气味并不是他们猎食策略的基础。

▋  但真正的秘密武器,可能还是他们的眼睛。

猫眼有狭长的瞳孔,和超级敏感的视网膜,能在夜晚像月亮一样发光,与我们的眼睛构造大不相同,不过猫眼与人眼,在几个重要地方,仍看来十分类似。譬如,猫眼超级大颗,成猫的眼睛,几乎和人类的一样大,而幼猫的眼睛,在小脸上看起来更是水汪汪的。

或许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会联想到自己浓眉大眼的小孩,间接促成动物的眼睛,也能发挥强大的商业广告号召力。

猫的眼睛不但大,摆放的位置更是巧妙。其它许多可爱小动物(例如兔子)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两侧,让他们能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就连狗的眼睛,也都微微偏离中央。然而猫是伏击式的掠食者,为了扑倒快速移动的猎物,尤其在晚上,他们必须精准拿捏距离远近,因而演化出,独霸所有食肉动物的绝佳视觉。这种视觉策略,必须仰赖双眼的视野重迭,所以猫眼才发展成面向前方、位于头部前端的中央。

人眼以为是如此,但灵长类动物不是伏击式的掠食者,而是素食者,我们利用位于脸部中央的眼睛,来达到截然不同的目的:扫视近处的树丛,寻找成熟果实;或从近代来看,用来判读其它人的表情。猫眼的位置,是让他们的脸,看起来如此像人的主要因素。

猫的五官完美融合了各种可爱元素,然而他们看起来,还是很像曾经屠杀我们祖先的大猫。

所以说,猫有着一张强大掠食者的脸,但同时也有一张如孩子般的脸庞。这样的组合,营造出令人眩惑的张力,对女性来说似乎尤其如此。

事实上,婴儿释出器带来的催产素效应,在生育年龄的女性身上,似乎特别显著。波斯猫猫迷和救援团体等猫界的核心,均以女性为主,尽管这已经算是基本常识,我却对那种斩钉截铁的母性氛围,毫无心理准备。

对人类来说,拥有假宝宝—「虚拟亲属」(fictive kin),套用演化心理学家的行话—究竟有什么意义与好处,尚不明确。有些学者揣测,一方面可能是练习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方面可能是向潜在的伴侣,展现我们为人父、为人母的技巧。其它人则声称,家猫更趋近于一种「社会寄生物」,剽窃了人类的养育本能,掠夺本该属于我们亲生骨肉的时间、关注以及其它资源。

就目前而言,应该可以这么说:家猫结合了演化后的行为与天生美貌,对我们发挥了某种轻度控制力。我们以豢养他们的同等程度,成为他们的奴隶。他们吃我们的食物,却没有太多可以回报。

所以尽管我承认他很可爱,但每每睁眼看到他凝视我的眼神,我总觉得,他正酝酿着更伟大的征服计划。

编辑:Flora 排版:大大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