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米充电宝要靠苹果电池?一条龙生态链是如何做出来的?——小米成功分析2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对于大企业来说,打造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链,至关重要。

在众多的大企业中,小米公司,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小米的无敌生态链,对于小米公司,分享手机市场红利、平稳运行主营业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那么,小米的无敌生态链,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小米创办人雷军。

“小米生态链的投资圈层,是围绕手机展开的。投资的第一个圈层,就是手机的周边。因为这是,我们相对熟悉的战场,也是我们拥有,庞大用户红利的领域。”雷军说道。

                                          两次尝试做充电宝,失败

小米生态链投资的,第一个领域是手机周边,做的第一个产品,是充电宝。作为手机公司,小米当时看到,手机的趋势是外形越做越薄,所以电池的体积不能增加;而智能手机越来越耗电,所以在电池技术,暂时没有革命性飞跃的情况下,做充电宝,一定是有市场的。

2011年,小米第一次,做充电宝的时候,是公司内部,组织了一支小队伍来做的。小米公司自己开模具,用最好的电芯,自主研发制造,最后做出来,成本就人民币100多元,卖200多元,一个月只卖了2万个左右。后来,小米就把这个项目暂停。因为,无论从产品定义、性价比,还是销售的结果,这都完全不是小米的风格。

2013,雷总(小米创始人雷军)给德哥(小米副总裁刘德)指示,要快速地去市场上抢团队。于是,小米再次关注充电宝这个领域。

与2011年不同的是,2013年的小米,对手机周边这个领域的市场,多了一份信心。那年的小米,已经有了固定的1亿5000万成熟活跃的用户群。所以,如果小米能打造出,像小米手机一样品质优良、价格可亲的手机周边产品,这些产品,就一定能够,享受到手机销售的红利。

但是,那年的充电宝市场,各种产品已经非常多,只是品质良莠不齐,大品牌的价格极高,小品牌杂乱生长,性能差,且安全指标都不合格。

小米觉得,这个产品品项,存在着很多痛点可改造,但是似乎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从iPad电芯,看透充电宝领域本质

有一天,德哥(小米副总裁刘德)的一个朋友突然来找他,说自己做了一款充电宝,价格非常便宜,想请德哥帮忙,看看能不能在小米网上销售。

德哥当时就说:“兄弟,便宜并不少见哪,因为市场上,用山寨电芯的都便宜。”但德哥这个朋友,非常厉害,他说:“什么山寨,我用的,可都是苹果的电芯。”

原来那年,正值苹果iPad推出之际。市场本来特别看好这件事,觉得iPad的出现,会让笔记型电脑的销量,大幅下降。结果iPad,并没有如预计般地发展起来,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iPad电芯产量过剩。德哥这个朋友,之所以能在用好电芯的同时,把充电宝做到很便宜,关键就是买了库存的尾货10电芯。

这个事,给了德哥(小米副总裁刘德)一个很大的启发,他说:“我一下子就意识到,充电宝本质就是个尾货生意。”

▲“iPad并没有如预计般地发展起来,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iPad电芯产量过剩。

    紫米诞生,打出小米生态链

在看穿了充电宝这个市场后,还要找到适合的人来做。雷总跟德哥商量:“我想请张峰来做这件事。”

张峰,是原英华达的总经理,和雷军相识多年。在2011年,小米还名不见经传的时候,没有一家大的手机制造商,敢接小米手机的订单。时任英华达南京总经理的张峰,第一个答应生产小米手机。他在手机生产制造领域,打拼多年,对于手机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业务,了如指掌。

雷总、德哥、张峰,三个人在雷总的办公室里,深聊一夜。随后,生态链的第一家公司——紫米,就这样诞生了。生态链投资不控股,帮助紫米定义产品、设计产品,并帮助紫米背书供应链,并授权使用小米品牌,在小米的电商平台上销售。

充电宝,是小米打的第一仗。这一仗,雷军和德哥(小米副总裁刘德)全程深度参与。用德哥后来的话说,是先有紫米,后有生态链。从第一家企业开始,小米的生态链就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小米生态链就是从点做起,积累经验,逐渐向外摸索。

    由近到远的三大投资圈层

小米生态链的投资圈层,是围绕手机展开的。投资的第一个圈层,就是手机的周边,因为,这是小米相对熟悉的战场,也是小米拥有庞大用户红利的领域。

在此之后,小米又继续投资孵化,和手机周边相关的产品——做耳机的1MORE(万魔声学),做智能可穿戴的华米,做净水器的云米,做平衡车的纳恩博。

慢慢地,小米逐渐摸索,便形成了一个投资的三大圈层:

▲小米生态链投资的三大层圈。

第一圈层:手机周边产品,比如耳机、蓝芽喇叭、充电宝等。基于小米手机,已取得的市场占有率和庞大的活跃用户群,手机周边,是小米有先天市场优势的一个圈层。

第二圈层:智能硬件。小米认为,智能硬件大的爆发期尚未来临,但是长远来看,硬件的智能化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小米投资孵化了,多个领域的智能硬件,如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子锅等传统家用电器的智能化;也投资孵化了像无人机、平衡车、机器人等,极客互融类的智能玩具。小米希望,透过投资孵化智能硬件,让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科技的乐趣。

第三个圈层:生活耗材,比如毛巾、牙刷等。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些耗材,也许会觉得,小米投资跨越的领域有点儿大。但是,如果能以十年后的眼光看现在,那么,围绕着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品质的消费类产品,在消费升级的逻辑下,必然会有巨大的市场。

另一个方面,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但科技公司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不确定性。这是由科技公司的属性决定的,谁都不一定能够,一直站在科技的制高点上,所以,当一家科技公司拥有了大量生活耗材类的生意时,它们就能够对这家科技公司不确定的属性,产生巨大的对冲作用。因此,生活耗材,是小米投资关注的第三个领域。

在这三年的实战中,小米形成的投资顺序是:离手机近的早点投资,离手机远的晚点投资;离用户群近的早点投资,离用户群远的晚点投资。

就这样,在2014年,国内市场迎来了智能硬件的创业高潮,这一年也被称为智能硬件元年。投资机构也疯狂地涌向这个领域。2014年,小米抢”了27个项目,2015年“抢”了28个项目,2016年抢了22个,平均15天就投资一家公司。所以雷总曾说,小米生态链,不仅是一家生产产品的公司,还是一个生产公司的公司。

到2015年下半年,再看市场上,整体投资速度,已经明显放慢,而此时,小米生态链的基本盘,也已经稳住。

因此,小米的生态链,不是靠图纸规划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是从点做起,积累经验,逐渐向外摸索出来的。是从自身出发,按照业务远近,逐步展开的。

编辑:杞忧君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