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真的是越补越聪明吗?“填鸭式”学习不靠谱

 齐姐育儿 2020-11-06
  • 现在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学习都特别紧张和焦虑,并且也把这种情绪传递给了孩子。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家长希望他会一岁的知识;刚会走,希望他会跑;刚上幼儿园,希望他拼音、算术都能了如指掌……

家长们希望所有知识,孩子都能超前掌握,甩开同龄人。

因此,孩子每天的课程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上完英语课是算术课,接着去画画,还有小主持人、模特、舞蹈、写字……

似乎每天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往补习班的路上。

可是,这种违反孩子自然成长规律的安排,真的对他好吗?是否存在拔苗助长的嫌疑呢?

家长们有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心理状态?他们学得开心吗?他累吗?这样填鸭式的学习,孩子能接受多少?

和家长们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会告诉你一句“人家都在学,我们不学不是落后了吗!”还有的会说“我也是为他好”,亦或是“现在辛苦点,长大就开心了”,好像听着还挺有道理。

但有一个问题,如果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堂上,他们又怎么能够了解生活,怎么去学习人际交往呢?这些技能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但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们也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都选择忽略而已。

还有的家长说,让孩子学习,就是要培养他的专注力,可专注力真的是靠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练出来的吗?

有一个现象很普遍:有的家长让孩子边看动画片边吃饭;有的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有的在桌上堆满玩具,让孩子边玩边吃;还有的家长一边和别人聊天,一边喂饭。

试问,难道这不是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吗?连最基本的吃饭,都不能做到一心一意,还试图靠上补习班来培养专注力,这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吗?

其实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处事方式,都是在生活中学会的。

  • 在生活中,家长的引导和表率是很重要的,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言行举止、思考方式,和父母的影响密不可分。



而且,强行给孩子安排太多课程,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难以从单纯的学习中获得快乐。

为什么呢?

首先,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决定孩子上什么课,很少有父母会和孩子沟通。

所以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兴趣”是由别人决定的,不需要自己思考、选择。无论如何,他们都得上这些课程。

这样没有自主性、选择性、不思考、填鸭式的学习是很可怕的。

孩子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为了唤起他们的内在兴趣和动力,而不是扼杀它们。

面对这种没有自我判断、没有兴趣导向的学习,孩子们真的能感到快乐吗?他们真的能从中获得莫大的帮助,并凭此超越其他孩子吗?

假设想让孩子考上清华、北大,那他真正需要培养的是什么呢?是专注、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探索,再长大些,还有对未来的规划。而这些,不是靠盲目报培训班得来的。

不妨考虑一下其他的选择吧。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陪他一起亲子阅读,一起旅行,或者让他去和朋友一起出去玩耍,这对孩子更有益处。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开拓眼界、学会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想学什么、想要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都会有更明确的目标。

毕竟,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父母没办法帮他安排到老。以后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靠他独立思考、判断、解决,而不是只知道机械地按照书本学习。

还有,张弛有度比连续不断的学习效果更好。为什么?因为头脑需要休息,这样才能巩固知识。

就像做面包一样,必须让面团“饧”一下,这样它才能发酵,如果不停地揉,面团就会发硬,不好吃了。

同理,孩子也需要时间休息、修正、完善,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

孩子的进步和优秀不是盲目依靠课外培训那么简单!让孩子们歇会儿吧,让他们爱上生活、爱上学习,会思考、爱思考,这样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才能事半功倍,更顺利地走向成功。


【写在最后】:

你支持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