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合一,方为道

 心生欢喜君 2020-11-06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静心 | 觉察 | 回归 | 疗愈 

© 点击上方音乐,聆听无忧心声

【知行合一,智慧人生】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龙应台《目送》

前段时间朋友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人生成功潜规则】类似好多年之前的畅销之作【厚黑学】

我不禁乐了,心术不正的一些书籍不看也罢。道不正,术再机巧,就跟一些旁门左道一样,看似可以幌人,不过总不登大雅之堂。

在书店我从来不看这些技巧书,诸如【过好这一生不可不知的一些暗黑能力】、【如何世故通人情】、【女人识破男人心的秘籍】等书籍,当然之前也曾有过这种愚见:以为这类书籍可以帮人解疑答惑。


可买了几本翻阅了一遍,就知道这种书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没有中心思想,只有赚人眼球的标题和空空如也的内容。

有些人写书,只不过把自己知道的写出来,就连知道的这些是否正确,他有可能都不知道。

还有些作家就是专业写书的,别看他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其中这些道理,他们也未必能做到。

看这样的书,连作者自己都做不到的书,很容易把人误入歧途。

选书,首先要看作者,他在生活中是否做到了如书中所言。其次要避开那些过于强调技巧的书。一二三说的怪明白,可很多人就是知道做不到。

空谈道理没用,那些为人所称道的大家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写作,比如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我谈些什么》,谈的是与作者最爱的跑步结合的一些感悟;比如李开复的《向死而生》,就是根据自己生大病的体验写的一本书,所以它不虚。

选择,是很重要的,我们说开卷有益。你选择读怎样的书,就选择怎样的朋友和老师。

书会浸润我们的气质。那些看好书的人,时间久了,就是温润如玉的气质,这绝对是汲取书籍智慧得来的。

选择一本好书,需要选择那些指导人如何知道,又指导如何做到的书,才是好书,才是我们需要的书。

真正的好书一定不是坐而论道,而是可以指导生活的。你要知道作用于生活中的各种道理是什么,还要懂的道理得来的缘由,更要学习会把道理运用生活中,这就是智慧,也就是知行合一。

比如我们推广的【鸣响雪松】系列书籍,这就是五本十分落地而充满智慧、喜悦的书,当然,理解塔夏需要机缘。

毕竟,好书也分门槛,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

你选择的书,绝对与你的心性是相符的。

当我们在生活中一步步历练,我们选择的书也越来越直指心性。不得不说,我们成长了,也匹配了好的书籍。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今日看此文与时隔多日再看此文绝对有不一样的感受。

书籍和好文章,就像一个窗户。你选择阅读什么,只是打开了一扇窗,至于看到什么风景,取决于你的眼睛。


一个学佛十年的人发了一个帖子义愤填膺诽谤佛法。此人空学佛法十年,却丢了工作,失去了生命的兴趣和活力。回头一看,觉得自己学错了。

我没有宗教信仰,暂且不谈论其中是非。我只想说,有些人喜欢读书,但有些喜欢读书的人真的读傻了。

空读书最要不得。就像有些人修行,只修空,从来不从生活中修行、历练,所以越修越退步。

这类人读的书越多,偏见越多,我执越重,最后发现读了书依旧行不通,最后愤而烧书,指责书中字句是骗人的。

为啥有些人学着学着就脱离生活了,那明显缘木求鱼嘛!道理要运用生活中,不就是为了更好生活吗?不然你学那么多是为了啥?

那天叔叔问我,怎么样跟孩子解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是呀,我们知道这话真实不虚,所以有人就去找,这美人豪宅在哪里?我怎么翻遍了所有书籍也没找到?

理在事外,事不出理。再好的一本书,也不过是给你描绘了一幅画卷,让你看看是怎样的精彩,但这本书还真不能当饭吃,当风景看。

书里的知识再好,可颜如玉和黄金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不是靠看书空想。

真正的富足,需要你在智慧的指导下,去创造自己的风景,自己的富足。

创造,就是把书中所言,拿来行一遍。你就知道,一切真知都在书里,但又不在书里。

而有的人光看书,不创造,不过是过书扫描的机器,却一点见识和智慧也没有,不责怪自己不会读书,不懂用书,反而责怪书的不好,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就像那个空修了十年的学佛人,自己修错了,反过来怀疑信仰。

《道德经》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人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字不识的老先生就从东家讲的故事里摸索道理,又将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他从孝道入手,落地于生活;又通大义,效仿古贤救自己的朋友,精诚所至进而万法皆通,后来游学教化世人。

很多人问:为什么我懂的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知道和做到之间差了一个鸿沟,只有去做,你才懂得,你不仅是知道,还要做到。

老鹰去教小鹰飞行,要做到三步:

第一步:我做给你看~示范怎么做;

第二步:然后你做给我看~纠正和指导;

第三步:最后你会做,完活。

仔细观察,大部分家长停留在第一级,在生活中只会说给孩子看。可怜自己都做不到,更别提孩子会做到、做好了。

好在有了第二级家长,我会做给孩子看,但孩子做的好不好,对不对,不关心。所以孩子会做,但做不好。

只要第三级父母,我不仅做给你看,你还要做给我看,我更要指导给你,最后让你会做,做好!

在心理学上讲,这叫最近教育区指导。孩子想学,父母也会指导。

做父母,你是孩子的老师,那作为老师,你是孩子的第几级老师呢?

我们要注意当好孩子的老师,除了自己说到做到,还要指导孩子做到做好。如此,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当然完成最近发展区的教育还只是做到了一半,最好的教育是走在孩子发展前面。只有你走在孩子前面,你才会防范于未然。

一切的萌芽都已经在悄然无息的教化中平稳过度。这是化教育于无形了,也就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无为教育想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做父母的好好修炼了。

举个例子,就像大家所谓的逆反期,不过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了,而父母还以为孩子就和之前一样,不知道去适应孩子,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还拿着以前的教育模式去做,结果孩子就不乐意了,就出现了所谓的“逆反”。

很多人不懂得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期和敏感期,遇到问题不知道因材施教,不知道利用特殊时期加以引导,也就错过了教育孩子的一次次绝佳机会,最后给家庭和社会制造了一个大麻烦——问题孩子。

那怎么样才能走在孩子的前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我们阅读好书籍,在生活中历练成长,就是为了让自己走在孩子前面。

就算你不爱看书也不要紧,毕竟社会和孩子都是最好的无字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等你来探索和发现,但需要你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还有学习的兴趣。

说句题外话,为啥孩子在学校学习那么痛苦?因为他们只是学到东西,却没人教他们怎么去用。所以,学习对某些或者大部分的中国学生而言,是痛苦的,因为没有足够的内驱力,去体会学习的美妙。

生活是最好的学校,而你我都是其中的学生,除了让自己知道,我们更要让自己做到,做好,做到游刃有余,直至孔老夫子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不过老人家直到七十才达到这种心灵自由而圆融的阶段,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多了,就从当下的改变开始,不只是知道,更要做到。

学而时习之,学到了知识还要去实践它,实践得来的东西才是你自己,否则只是空洞的道理罢了!

愿我们学习懂得知行合一,教育孩子也懂得知行合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