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处安放的自恋

 心生欢喜君 2020-11-06


1

我觉得自然语特别神奇,天地万物都是相通的。因为某个事,准备去见个人。临走之前我买了四个狗不理包子。

吃着吃着,心惊:完了。这跟他们相亲的去“碰碰凉”一样的道理,干吗去哪里,一碰面就凉菜了。我猜老板改名也是知道这个原因吧!我这狗不理包子!估计黄汤了!

刚到那人所在的地方,果不其然就吃了闭门羹——不好意思,我不在。关键是别人告诉我,人就在那里。

至于吗?不见就不见,索性明白点不更好。不想见但是不能显得彼此尴尬,那就给自己找块遮羞布。朋友们也是好心,轮番请他出来,他倒沉得住气,死活不见。

好吧,那我尊重,无意恋战,索性放弃。拒绝就是拒绝,他驳了我和朋友的面子。其实呢,是他把事情搞复杂了,说一句“我不想见”就可以免了这些麻烦。

但他没有,而是想用一个借口打发过去,不成想这就引来无数麻烦。因为对拒绝的人来说,借口等于拒绝。但在别人眼里,这根本不成立。于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说实话,其实心里是不舒服的。拒绝,可以直接了当拒绝嘛!拒绝有三种层次,最低的一种就是沉默,你猜吧!

很多人为了显示自己不屑一顾的君子风仪,选择不见面、不说话作为一种拒绝——我沉默,你知道我的意思吗?就是我不想理你。你识趣就走开。

好吧,这是给彼此面子吗?但我想说,不敢面对是难以说服自己,弱爆了,好吧!

其实,不如选择最高的层次——真实的告诉对方。这样双方就不用猜来猜去,还直截了当。

但问题是,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真实?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习惯了用第二层次去拒绝——找借口去拒绝。不去找借口,真实告诉对方,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难了,索性不理会保持沉默或者找借口掩盖内心的脆弱。

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我非要说很多。为什么?还是想证明自己清白。清白感是个很好的东西,似乎可以让我们的良心好受。因为有了拒绝的罪恶感,于是就有压抑和逃避这份罪恶感的清白感——不是我不想,而是……

不想做的事随便一个借口就打发了,想做的事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会在事中见证关系,常见的见证就是给对方帮忙。想做事,创造条件也要做。不想做的事,随便一个理由就够了。

归根结底,你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做?就看自己是找借口还是创造条件。

2

无独有偶,我发现我也是这样。有个关系不错的一个朋友想请我为另一个好友帮忙。帮助那个人到底是谁的需要?如果是那个朋友求助我,为什么他不直接告诉我呢?偏偏是我这个朋友在中间平衡,有意思。

好吧,我可以选择帮他,但我不喜欢在这个节点通过这种方式去帮忙。因为那个人也挺有意思,不喜欢我但还是要我帮忙。目的性太强了吧?

选择帮忙这势必是压抑自己的感受。我要给自己时间去证明我选择帮助是错的?还是向他证明——他看不上我是错的?问题是,我爱自己,不想自虐。有必要这样吗?不舒服的关系我不想纠缠,就想走开。有错吗?

问题又来了,走开就是逃避吗?接纳就不是了?我认为,对方怎样是她的事,好坏和我无关。我接纳自己不接纳他的事实,而非我要去接纳他。我为什么要接纳他?显示我的胸怀如大海?关键问题是这是不是我的需要?如果不是,我满足别人需要不还是一种讨好,一种潜在的控制?

看来拒绝是一门好课,本着狗不理包子的珍贵,我索性忠实自己的选择,做个小人吧!

不过我又发现另外一个事,虽然能主动面对不以沉默回应。但可笑的是,我一开始也给自己找了一块遮羞布:我不想帮他是因为另一个理由。可是朋友很快就把遮羞布给扯下来,理由在实际上并不成立。

我意识到自己在找借口,接着很诚实告诉朋友,我拒绝帮忙,因为我不想和她建立关系。拒绝,其实难在我这里。对被拒绝的朋友也是难以接受。于是我们来回论战,打着互相尊重的名义都企图说服或者说控制对方。找遮羞布就是不想拿痛楚说事,避免更近一层次的攻击。

没有遮羞布,就是一目了然,而且对方的见解又看似太合理了,特别是加上一个大帽子:一个小忙而已,多简单的事。那你说不喜欢他,可是人是会变的,就算她现在不好,以后也会变好。还有,你现在学习修行就这样吗?和小肚鸡肠的人什么区别?

看,这就是拒绝的难处,拒绝了会显得不君子。如果我们不想显得不像君子,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压抑自己去讨好。所以也是很多人的思维模式,为了害怕被攻击和不认同的麻烦,不如让自己接受小麻烦。

好,给我这些评判我都理解,因为被拒绝了,就要去为自己辩护。但希望别人变好满足了他对他朋友的潜在控制——你可以经由我们的帮助变得更好。他好不容易说服朋友接受帮助,所以只有等他朋友被帮助这个自恋环节才可以圆满结束。但我没有让他达到心愿。

于是,问题都指向我:为什么你不帮他?他反复伤害我,我都可以大度的既往不咎。你是我敬佩的人,为什么你做不到?不是求同存异吗?为什么不能接纳他?

有个事情是隐而不察的,如果我可以无视我的感受去帮忙那才有问题。是啊,满足下彼此的自恋——看,我们都是拯救者,这多伟大!他不喜欢我,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证明给他看。问题是,有必要吗?这无非就是满足一种自恋。

就像我被人拒绝心里不好受是一样的,人害怕这种自恋得不到安放。但问题是,是人都会衡量关系。每个人的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对方也会考虑:值得我就去做,不值得去做为了什么?

当我们向对方发出邀请,要么被对方接受,要么被拒绝,这就是两个选择,而这也是一种平衡。如果我们只期望对方会选择接受,那么当对方拒绝的时候,就感觉受到伤害。当人不带期待——也就是能够接受这两种选择的时候,其实人不会受伤,因为这两种结果都接纳了。

3

习惯在期望对方满足我或者满足对方期待的状态下,其实很难觉察到这样一个事实:不拒绝是容易的,拒绝是不容易的,容易的话为什么还要找借口?直接拒绝不好吗?说不拒绝太容易,毕竟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可拒绝太不容易了。

拒绝从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对另一方造成伤害,但其实对于两个界限感很清晰的人来说,这不会有什么困扰。因为对方就有两种选择,对方如何选择都是对方的自由,我们只有尊重的权利,没有横加干涉和指责的权利。

当选择拒绝的时候,关系界限模糊的人很容易感受到自恋受到伤害,因为拒绝意味着拒绝了他这个人。然而真实情况是,对方只是拒绝了一个要求,而非拒绝了你。

在拒绝对方请求的时候,需要我们真诚告诉对方:我拒绝的是事,而非你的好意和善良。我为什么选择拒绝,我的感受是什么,请尊重我选择的权利。

面对不喜欢的人事物,我们不一定非要和所谓的圣人一样,保持风度,选择与其纠缠不休,以期达到改造他人的潜在控制欲。见多了道德圣人,总是悲天悯怀,想要把别人从苦海里拯救出来,却被拖进去无数回。

其实这样的圣人只是满足自己全能自恋的需要:看,我能拯救你,我比你强,却武断粗暴地干涉了别人自救的机会。因为打着“我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旗号行使正义这太习以为常了。

耶稣为什么对前来求助的人施以援手,而对其他贫苦的、重病的视而不见?为什么不让所有人立即解除烦忧?是因为自助者天可以助。

人未求救,尚且耶稣都不去“多管闲事”,你为何如此殷切?拯救,这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

所以,有个事实是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我们太想当神了。然而神是无不为的无为,而非事事亲力亲为。神是创造,而非拯救。


天地和圣人从来不是仁慈的,他们是观察者,以万物、百姓为刍狗。对于身为刍狗的我们来说,所有人都要承受自己为或者不为的后果,每个人并不受事件与道德的审判,而是受良心良知的拷问,并为所做的事承担其结果。这就是天道,是真正的平衡——因果循环,自生自灭。

与其违背自己心意徒担个君子的好名声,倒不如爽快点,索性小人一回,简单了当的拒绝。不过,别再拿借口当遮羞布了,真实还显得可爱。遮羞就是伪君子了。怪不得庄子感慨,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

不含诱惑的深情还有不带敌意的拒绝,实属不易。感谢狗不理包子事件,狗不理我,我不理狗。这真是一口好包子。

礼尚往来,对彼此来说,也是一碗味道丰富的闭门羹,能治疗一被拒绝就感到受伤的人,还可以治疗那些不能接受别人拒绝的全能自恋者。不管是对于习惯满足自恋需要,还是习惯满足别人自恋需要的人来说,我想,这绝对比鸡汤有营养。

那么,壮士,我干了,你随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