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是喜欢,两头是欢喜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我是你,是另一个你,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 你是我,是另一个我,是生命中另一个不是我的我。 初见这句话,美到心里。 我喜欢写字,是知遇这样的一份欢喜。 而你喜欢看我的文字,亦如我遇见这句话的欢喜。 本周继续分享阳明心学给你 《寄诸弟书》 屡得弟辈书,皆有悔悟奋发之意,喜慰无尽!但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qú]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 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gù],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 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 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宜及时勉力,毋使过时而徒悔也。 阳明先生对弟弟们致良知做真学的殷切心情溢于言表,再三强调做学问做真人之于改过的重要性。我想改过,对于当今的我们更重要。 因为我们崇尚“为学日增”,我们生怕知道的不够多。 每天忙着学学学,但如果我们习性尚在,那就是个竹篮子,忙着打水却不看看最终的收获,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弊病吧,不患改过,而患知之甚少。 知道太多不去践行是一种病,知识多了就是痴,是知见的执着。不去破除信念思想的桎梏,就算再装饰,也是给思想的监狱加一些华而无用的饰品。 破除思想的监狱,重塑致良知的信念,以惟精惟一的心引导我们去做事学习生活,才是重要的。 而找到这个本来就有的心,需要我们为道益减。因为阳明心学是道学,在道上的学习就需要我们减,减就是改过。减的是人欲,增的是天理。 若不断舍离,何来真功夫? 内心的良知是我们的本心,就像是太阳?? 光芒万丈,只不过当内心乌云密布,就把太阳的光辉遮盖住。 就算遮盖,我们还是知道的,只有吹散心头的迷雾,才能重见天日。 吹散迷雾就是改过吧,迷雾是内心执着与妄知妄见与事实本相交织而成,从虚空中来,又回到虚空中去。 本来就是攀缘妄造,当我们不再给它施加力量,很快迷雾就会被太阳光芒照射,渐渐散去。 改过不是擦镜子,而是擦灰尘。镜子本来明亮,就像我们的心。可是灰尘太多,镜子就不能照见本来面目了。 这时候擦镜子上的灰尘有必要。先看到灰尘,而不是掩饰灰尘,更不会自欺欺人说灰尘是镜子本来的,只有擦拭方能得净。 只有改过方见本心。 习气业力的惯性很大而且由来已久。很多事情往往顺着习性拖拽而不由自主。 改过就如新生小苗,茁壮成长需要精心呵护。一开始它的力量不足以对抗习性,但日日不辍,自省自诚,自然能生发新的力量来转化习气的不良影响。 从而转不自由为自由,不受习气影响,而由心做主张。 心做得了主,我们才能致良知。因为心主导良知。 如何改过?舜对大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这个凡心总是粗糙至极,过犹不及,唯有合乎道的心才是精微觉察,恒守中道的。只有兢兢业业,精进专一,才能保持中道。 生命的智慧就在平衡,因为缺乏智慧,而过犹不及。改过就是修偏归正。 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阳明子才告诫弟弟们改过的重要性,因为不归于中道的学习生活都将有失偏颇,逐而远矣。 唯有在中道,致良知,方本立而道生,感恩先生一次次提醒我们回归道心,莫忘良知。 改过并不容易,过去的习气习性沉珂已久,而且还会在每日生活中增加力量,唯有不断改过才能剥离习性的控制,让新生的力量长存心中。 知道的力量远远小于习性的力量,唯有把正知见践行到生活中,才能扎根发芽生出新的力量。 理可以顿悟,但是习气必须在生活中在一点点从事上行为习惯上剥离,而这一切还要在正念引导下进行。 圣人不认为自己和凡人有什么区别。圣人眼里全是可以成为圣人的人,圣心和凡心的区别在于善与不善。 因为圣心本善,所以唯恐过犹不及。时时警惕,谨防偏颇。 圣心是凡心成,从危到微,功夫就离不开静一,离不开允执厥中,也提醒我们时时反观自照,勤勤拂拭己身。 致良知之路是渐修之路,而渐修是在顿悟的基础上,也就是人人有个良知,皆因为习日秉性而不能见得。 先生的功夫是让我们心见良知,理明正法,身去人欲。唯此,在良知下行住坐卧才是真学问,真功夫。 “人能自见其过,必实实能下克己功夫,方能觉得。若只外面虚谈性命,张说名理,未有不自以为是者。 所以夫子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盖难之也。指点克治真切功夫,无逾于此。” 这是施邦曜评《阳明先生集要》的内容,在朋友圈看到同修发来,特贴上来。 能见己过是良知开。依良知而行,一定会改过,因为良知所在之处,有过必改。若不改过,是未致良知。 所以改过还是围绕良知而行,不以致良知为目的的改过也是徒饰己非。 一日不见其过,一日不能致良知。若见己过不改过,徒见己过,实为无用。改过是一个人面向心内的功夫,一点也做不了假,因为良知无法自欺,也终难自欺。 人的精神是年轻时容易有作为,然而随着时日增长,意志力会渐渐消沉,这时候努力用功就阻力多了。 但先生又说,只要坚持还是有所作为,这让我想到,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就怕从来不开始。 致良知是一条有起点没终点的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先略述我过而后改之。
如此,自己的过错甚多,一一兜开来看,从心改过,照见本性。一觉即明,精诚为要。 对不起 请原谅 谢谢你 我爱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