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上的芨芨草

 最好的阳光bj 2020-11-06

1900年,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曾经的咽喉要道与闪耀明珠,久被蒙尘,黄沙已经把莫高窟的大多洞口堵住了大半。

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敦煌雇人抄经,清理流沙。抄经的书生姓杨,喜欢抽袋旱烟。这天,他又用芨芨草点燃了旱烟,之后,把芨芨草插入墙壁的裂缝中。没想到,这次芨芨草怎么都插不到底。

他立刻用烟袋锅子敲了敲墙,结果传来沉闷的中空声,他和王道士一起挖开了这道土墙。发现了一个锁着的小门,小门后是间密室。打开后,狭小的密室中堆放着无数的经书、绢画、文书和佛家法器。

这些稀世珍宝共有五万多件,它们就是珍贵的“敦煌遗书”。

(藏经洞珍宝之一,晚唐至五代的绢画《引路菩萨》,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西北人爱用枯干的芨芨草作为引燃生火的介质,因为易燃,且烟气小。

没想到,小小一根芨芨草,竟成为打开震惊中外的敦煌藏经洞的钥匙。

杭盖乐队有首歌,叫《北方的芨芨草》。生活在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内蒙古大草原和东北的人一定对芨芨草不陌生。

这就是芨芨草,禾本科多年生植物。

学习了花道以后,一看到禾本科,就知道芨芨草一定喜欢生活在水边湿地,就像禾本科的芦苇、芒草一样。

只不过芨芨草更皮实,水多固然好,水少也没关系。有点盐碱化的草甸,湖盆边缘和干河床旁,都可以见到一蓬蓬的芨芨草。

甚至,旱地里长出来的芨芨草比湿地里的芨芨草还要柔韧。

这是不是就是百炼钢才能绕指柔呢。

一方水土一方人,北方的芨芨草和这里的生活已经融为一体。

早春,柔嫩的芨芨草,牛羊爱吃。

再过一段时间,芨芨草的韧性长出来,人们用它来编筐、制席、造纸。

夏天开花,花序可以止血。茎和根也能入药,很多蒙药中都用它来清热利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