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摇篮”缔造者:巫罗俊【客家群英】

 客都原创 2020-11-06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在全世界近1.2亿客家后裔中,十有八九皆称其一世祖来自福建宁化石壁这个“客家摇篮”。最多时,石壁居住了150多个姓氏的世祖。而这“客家摇篮”的缔造者巫罗俊却鲜为人知。

“客家摇篮”缔造者:巫罗俊

巫罗俊(582年—664年),字定生,号青州。先祖巫暹,东晋末年由山西平阳郡夏县(今山西临汾市)避乱到山东兖州,后迁福建南平。隋大业(605年 —617年)间,巫罗俊随父迁居宁化。

巫罗俊从小刻苦认真学文习武,且富有无私无畏的精神,有知识、有殊勇、有抱负,而得“文韬武略的少年”的名声。  

隋朝,福建宁化石壁是个群山环抱,森林茂密之地。居住的只有为数不多的畲族、古越族和少量汉族人,他们刀耕火种,过着原始的生活。

当时宁化称黄连峒隶属于建安县(今建瓯市),县治离此地甚遥,鞭长莫及。况且这一带山高林密,土寇凶悍,官府也奈何不了他们,保卫当地人民的安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了。于是,巫罗俊决定“筑堡卫众”在对黄连峒视察之后,选择了石壁这个地方建筑城堡,以保护民众的安全。同时,“开山伐木,泛筏于吴,居奇获赢”,让这个偏僻的山区和繁华的吴地建立了一种密切的商贸来往,从中获得利润。接着,巫罗俊又在当地开采矿藏、烧制擂茶,修建桥梁、学堂,使这一带的经济繁荣起来,在巫罗俊的带领下,当地住民不仅解决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且过上殷实生活。这一壮举深受民众的支持,不多时一座庞大的城堡便拔地而起。它不仅是宁化有史的第一座城堡,同时也是客家地区最早城堡之一。

石壁城堡建起之后,巫罗俊组织力量加以保卫,使当地民众免受土寇侵扰之苦,过着太平日子。名声不胫自走,远近各地的百姓闻讯争相前往投靠,所以史称“近争附之”

巫罗俊“筑堡卫众”之举招徕了众多的民众,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垦殖开发。其中一项便是开山伐木。"开山伐木",不是为了柴草和建房,而是经商,发展经济。巫罗俊不是土生土长的黄连人,而是中原世族,其家人在辗转迁徙中,树立起勇于开拓,冒险进取的新品性。生存竞争不仅要会耕作,而且要会经商,不仅能糊口,而要发家,所以罗俊要为"伐木"找出路。石壁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溪流纵横,既是闽江源头之一,又是赣江上流贡水的源头。

 这块当年的“蛮荒地”吸引了周边汉人和土著居民“远近争附之”。并成为后来南迁汉人投奔的目的地,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客家摇篮”。

巫罗俊的时代,客家民系还在胚胎时期,尚未形成,但是巫罗俊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先民。他带领人民开发宁化,表现出高度的冒险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是隋唐时期客家先民的代表,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客家精神或谓客家品性的核心。他"泛筏于吴''开辟的宁化至长江的航运,与"吴地"的通商,不仅开发了古宁化,同时为唐宋时期客家先民大批迁入宁化开辟了乐土,起了牵引作用。这条通商航线,自隋唐开辟之后,一直发展到清朝末年,不仅宁化人利用这一航线与"吴地"经商,而且使"吴地"的商人也利用这一航线与宁化及赣江沿岸经商,特别是安徽的商人在宁化的木材生意做得很大。巫罗俊不仅是宁化的开山老祖,同时也是宁化成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封巫罗俊为威武侯,成为当地客家人的领袖,并赐尚方宝剑。

巫罗俊及其世袭侯位的子孙,借助唐天子所赐的尚方宝剑,在这一地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权力和领袖地位。在巫罗俊及其后代的长期治理之下,宁化石壁社会稳定,经济腾飞。对于散居在附近,不断遭受战乱威胁以及土寇骚扰的汉人,纷纷举家迁入宁化石壁居住,并以能在石壁居住为豪。

随后,在数百年间发生的几次大迁徙运动,中原和江淮汉人都以宁化一带为南迁的目的地。当时流传着“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的说法。巫罗俊辞世后,唐高宗特降旨在宁化县建“青州公祠”(俗称土地祠)。后来由于聚集在这个“自由王国”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人多地少的局面,一些富有创业精神的客家人又开始寻找新的开拓之地,他们以这里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走遍全国,而后又飘洋过海,奔向五洲四大洋。

夜色光明整理,2011年首发梅州时空博客)

精彩阅读

长在乡间也倾城——记画坛新秀钟巧艺【客都原创】

笔尖清新芳华绽放,勤耕良善描绘美丽——记画坛新秀廖梓邦【客都原创】

只争朝夕,古永青笔耕太行山作品赏析【热点】

书画双馨绘春秋,百练成钢谱华章——记梅州书画院院长林成钢

端雅妍美,笔尖上的艺术——记梅州市女书法家协会会长李海舒【推荐】

寄深情于方寸,托幽怀于刀锋——记客都篆刻艺人廖亩人【推荐】

她十七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打造美丽事业【客都热点】

客家艺术的守望者——访著名国画家古栢老师【客都原创】

重读《张文祥摄影与生活》序,摄影即生活摄出精彩【推荐】

《陈兴城书画作品选集》前言,敬佩一个老艺术家的艺术情怀

著名画家林炫荣:妙笔绽出“香江牡丹林”


客都原创,让客家与您更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