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县区松口镇仙口村,美丽的客家故乡【客都推荐】

 客都原创 2020-11-06


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

梅州市客家研究会 梁德新  华南理工大学 张华华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仙口村是个著名的客家山村,报刊和电视台曾报道村中的历史人文。我们通过调查采访,整理出这篇田野调查文章。

仙口村简述
广东梅县松口镇古时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地处梅县东北部离梅州市约40公里,松口港是广东内河港的第二大港口,铁路、省道贯穿而过,是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之一。查阅松口各姓族谱,唐代,有部分汉人陆续迁入松口。宋末元初,来自福建汀州府各县的汉人大量迁入松口,这些汉人来自福建宁化县石壁的居多。迁居松口的汉人在这块热土上安居乐业繁衍发展得很快,明末清初以后,松口人口暴满又纷纷迁移外地谋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岛谋生。而今松口镇约7万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有8万多人,是个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由于千百年来的孕育,松口蕴藏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到处都有着客家文化的芳香,是一个文风极盛,教育发达,历代人才辈出的客家山乡。
 

松口镇沿河风光

仙口村离松口镇约4公里,是个单姓村庄,村民姓梁。
仙口村人多田少,1980年以前,耕地面积平均每人0.7亩。段田(在平原地方)占6/10,山田(梯田)占3/10、旱田占1/10。
1975年村中的简易公路没开通之前,村里有一条石砌路是松口镇与桃尧镇的交通要道。
松源河从村中流过,1970年之前村中的河上有运货的小船由上游松源镇把运货至松口镇,木伐可顺水漂运至下游潮州、汕头。沿河的上村和下村有两个渡口,渡口有小船为两岸村民服务,小船用铁览由船工牵引,这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1970年之后,松源河上筑建了6个水电站,因河上筑了水坝不能通小船和漂运木伐,而结束了松源河的航运。
历史上的仙口村含泰下、山口、河东三个自然村。1950年后,新中国成立共产党管理村中政权,改变了旧社会的不良社会风气。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无田地的人分到的大部分是死地主田地(宗族的公尝田)耕种。1956进入高级社,村中土地归集体所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仙口村的梁氏人家约1600多人归松口镇仙溪大队,大队下属生产小队。那时的仙溪大队约2600人,有梁、黄、卢、余四姓人。那时的仙溪大队有如下6个自然村落仙口(梁)、泰下(梁)、河东(梁)、山北(卢)、小金(黄)、鸡寇(余)。据2016年统计仙口村有梁氏1631人,属仙口、泰下、河东三个自然村。1988年仙溪大队分为仙口管理区、泰东管理区,2016年,仙口管理区的主任是梁义文,泰东管理区的委主任是梁振宗。受城市化的影响,2016年在在仙口村居住的人约400人;有1200余人的户籍在家乡,这些人在城市做工买房,老人在城里儿子家中居住,小孩在父母做工的地方学校读书。
 

仙口村仙溪桥

现在的梁氏人家在两个村庄都有,学生读书是在仙溪小学,老人会、梁氏宗亲联谊会还是在一起活动。外地人都把仙口管理区、泰东管理区的梁姓人称为仙口村人。
仙口村是梁德新的家乡,他知道家乡的一山一水。他从小时候开始听老人们口述知道村中的历史、地方掌故。1997年后的几年间,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房学嘉、陈干华教授在梁的新的陪同下先后到仙口村田野调查。当时采访了下面的几位同志:梁兆本老师,83岁,退休小学校长;梁达元老师,78岁,退休中学教师;梁捷善同志,84岁,退休干部;梁伟启同志,78岁,退休干部;梁胡文老师,71岁,退休教师;黄战职同志,76岁,退休干部;梁旭光同志,83岁,村老人会副会;梁进康原仙溪村村委主任。梁兆本老师还借出老族谱,并大力支持我搞这次村中历史和风俗的调查。梁德新经过老前辈们的口述,查族谱、县志,松口镇地方志,在1999年春整理出《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调查》文章。文章有些资料已入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刊物。2001年仙口村的文化人士根据《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调查》资料编写了一本集村史、族谱、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仙口风情录》,该书主编梁德新。
下面的客家田野调查资料是仙口管理区和泰东管理区1631人梁姓人,他们在约700年的时间里的生活轨记述。2017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张华华副教授与梁德新到松口镇调查客家人文。他们到仙口村进行人文作调查是在原有调查资料添加了部分新资料后重新撰写这篇文章。

                                 建村历史
据《仙口村梁氏族谱》记载:梁姓始祖松冈公,名梁福,生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寿年82岁,葬于仙口村上村柯树山(离仙溪小学约1公里)。      
松冈公在元朝皇庆元间(约1312年)来松口仙口村开基,他曾任福建上杭县令后贬官为嘉应州松口巡检,聚了九个妻子,生了 11个儿子。         
松冈公是山口梁姓1世祖,仙口梁姓从开基到现在已传28世,开基至今约700年的历史。松给岗公后裔约3万人。仙口村住的是松冈公第四子天赐的后裔,全村约1600多人。
仙口村以前是个杂姓村庄。从可查到的证据,旧时住在这里的有卓、钟、李、曾、江、周、邹、唐、卜、管、刘、肖、郭、黄、廖、童17个姓氏。有关传说是不是事实待考证。

仙口村二队有一老屋基,此屋基毁于1975年,用于开荒造田,平整土地。老人们说:没有松口先有此屋。屋基大约有2000平方米。
下村有一个叫“天子岌”的地方,它是一个小山包。以前这个小山包下面住有周、邹、唐三姓。
离村约1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谷公畲”,“谷公畲”是不是以前的土著畲族人的“畲寨”,待考证。
村中现存梁氏七世祠堂四座,都是松冈公的四子天赐公所建。据老人说,仙口梁姓是在六世以后才逐渐兴盛,即明朝中期。
 

2017年8月张华华(左)梁德新(右)参梁姓开基祖松冈公的故居观围里时与本屋人梁本城留影

村中有一座老屋叫“围里”。据原村老人会会长梁兆本老人说:“此屋全村最老,是梁姓开基祖松冈公居住过的屋,建于元朝按年代推算约700年。
六世生公后裔在山口村有1400人左右。分住泰下自然村,河东自然村,仙口自然村。
七世祖屋“上寨”无门楼名,但规模很大,现存一正堂,供放祖宗牌位,神祖牌位并列两个开基祖神位。神位上写(俊盆十二朗讳樾;勤创十朗讳椿)。“上寨” 是双层围屋,现只留下屋基。据说明末清初时曾往过70户约200多人。现在只住2户人家。后裔迁松口官坪、梅县金盘桥、梅江区三角镇。
六世安公后裔住山口村一、二队。六世安公的儿子杨千公建“大夫弟” (七世祖祠),此屋又称“老屋下”。“老屋下”是个围屋,有房间约150间。门前有一口大池塘,传说此池塘是做屋时所挖泥的地,此屋是用泥砖砌成的。杨千公的后裔在村中做了个六屋,屋名分别是“显财居”18世开基,“锡庆楼”19世开基,“深塘下”17世开基,“庆启堂”18世开基,“柚树下”20世开基,“柯生楼”20世开基。杨千公后裔建有“公尝”叫“杨千公尝”。此系的公尝田约200亩,供杨公后裔轮耕,收入的租谷用于私熟老师的学费,祭祖,兴修水利等。解放前由留日学生梁政可先生管理过“杨千公尝”。1952年土地改革时公尝土地以“死地主”的财产被政府没收。
七世祖屋“用公祠”,用公号名锦山,在明朝成化年间任浙江省永嘉县知县。用公后裔人不多,老人说外迁的多,在本村约有400人。     七世端公祠(大夫第)在泰下村,此屋据老人说是刘姓人的地方,刘姓后裔迁车田村。此祖祠在仙口村后裔有1300人之多,以往山口村端公后裔要到这里祭祖,要过一条河,很困难。有一年春节,因发洪水,不能过河,从此以后便在八世祖祠岭下祠而祭祖。但要隔河面向七世端公祠而祭,这叫“遥祭”。然后才祭八世祖万贵公。
八世万贵公祠(岭下祠)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约1500年)。族谱上写道:八世祖万贵公开基岭下后,九、十、十一世人丁都不旺,由十二世开始才兴旺。十一世宪公生五子。其中一子(三房运方)迁江西。余下四房在仙口村。其中五房(汝为)为弱房,数代单丁,人丁不旺,现在传24世。
四房(汝翼公)后裔在仙口村有600人左右。迁出的人更多。二房敏基约100人,长房(廷表)约200人。

                           2012年重修的“岭下祠”

四房中十三世刚义公房人数最多,约500人。刚义公为人正直好施舍,重义气广交朋友,对村中公益事业非常关心,组织祭祖,维护本房姓利益,做了很多工作。刚义公生于明崇桢十六年,卒于康熙二十九年,享年48岁。本村老楼屋是他所做,此屋高两层,有房60间。旧时该公房有尝田每年租谷约200石,公尝田由本房子孙轮耕,租谷用于祭祖、修祠堂,有关公益事业的开支。“刚义公尝” 在荒月时把谷子借给本房子孙。老楼屋中的楼上有二间房子仓库存谷子,人们叫“义仓”。解放前村中的梁亚钱、梁锦洪曾经管理过“刚义公尝”。  
刚义公儿子晋公(十四世)做新楼,规模比老楼还要大,楼高两层,房间约100间。在族谱中有段记载:晋公生于康熙九年,卒于乾隆二十九年,享年95岁,封登仁郎。雍正丙午逢饥荒,他和胞弟侨伦公均出谷救济山口,涧头两乡灾民。在本村梅子龙建一座桥,取名“庆济桥”。此桥现在保存完好。曾受族人奖匾一块写上《为善必昌》。此匾后在其儿子所做的“为善堂”的中堂上挂着,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十五世一轩公,是刚义公的孙儿,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卒于乾隆三十一年,享年72岁。他是在30岁时取得“岁进士”功名。曾在梅州培凤书院任教谕是乾隆年间洲官王辅者儿子的老师。他用教书所得的钱做了一个屋,此屋不大,有房子23间,屋名做好了叫“才储堂”, 中厅有一横匾写上“岁进士”。后此屋人们叫“八斗租”。意思是此屋原来是一块稻田年交八斗租谷。据族谱记载:梁一轩乾隆年间建此屋至今(15世至26世)约250年间本村人口约200人,外迁人口比本地还多。南洋各国,台湾、港、澳国内各省市都有。
仙口村梁氏与邻村的关系    仙口村邻近是车田村,该村有温、吴、梁、李、伍、刘6姓。邻近洋坑村有陈、李、吴3姓。小金自然村大部分人姓黄。鸡冠自然村姓余,山北自然村姓卢。     
仙口村梁姓人与洋坑村陈姓人关系很好。相传山口村梁姓开基祖松冈公有个儿子送给洋坑村陈姓开基祖陈八燕公做儿子。因此有梁、陈两姓不通婚的祖训。陈姓祭祖时先去官坪梁祖祠祭祀,然后才回他们村里祭始祖。 
 

                 建于清朝咸丰四年的“文魁塔”

小金自然村约有400人,全村都姓黄。据老人说,梁、黄两姓向来都有矛盾。据风水先生所说,小金村是船形,船头直对仙口村,对仙口梁姓人不利。梁姓人特在小金的村头做塔治它。此塔当作一竹杆插在船头,船便不能走了。此塔为“文魁塔”建于清朝咸丰四年。仙口村梁姓若有人考中了秀才、举人便要去“文魁塔“祭祀。
仙口村以前是杂姓村庄。除去梁姓外还有18姓。到了解放前,只有曾姓,解放后此姓也住绝了。清朝末年上村还有张、江两姓,以后出已迁出。村中还些墓地,解放前还有人前来祭祖。如:洋坑,李姓人,他们都说祖上曾在此居住过。他们的迁出原因无法考究。    
下村的天子岌下以往住有周、邹、唐三姓人。此三姓人在很久以前和梁姓人不和。原因松岗公迁居仙口村之初,曾在大金坑瓦窑岌下设公王庙,以便和洋坑陈姓共同祭祖。此庙在周、邹、唐三姓境内。他们不满意。公王庙被他们破坏。因此事和梁姓人积怨很深。也不知什么时候这三姓人也没了,现在只留下屋基。人们用地名来纪念,此地叫“猪斗塘”(即“ 周邹唐”)。

村民的生活活动
1975年村中没通汽车之前,村里有一条石砌路从中间通过。石砌路上可达桃尧镇、松源镇,下可以到松口镇。此路远至江西、福建都可直通。松源河以前可以通小船,船上可以到过松源镇,丰水时可到大焦岭县北圩。下可通松口镇、潮州、汕头市。平时过往的行人很多,主要是挑担赶集的人。挑担的人主要地挑盐去松源,回来的时候从松源挑土纸、木炭等土产品到松口镇。     
下面的资料是村中老人提供,这些资料是1950年以前的村民的生活情况。
村中沿路有几间小店,买生活日用品,夏天买“仙人板”、凉茶。旅店住的过往商客。福建松源的商客来松口圩、前天晚上住在旅店里,明天早上再去赴松圩,旅店里住的还有过往的放木排工人,船工。据老人们说,平时路上行人很多,到了圩日来往的人更多,很热闹。村民们一般赴松口圩约4公里,也有赴桃尧圩约15公里,赴隆文圩约15公里。     
旧时因为村中人多田少,土地约7/10是公尝田(死地主)由各公尝后裔轮耕。由于田少都是妇女耕田,男人多数出门做工。有做生意,做鞭炮,砍柴卖、烧石灰,还有几户从事打鱼。有几户人家种水果。     
旧时村里有几户人家种水果。果树都是因地制宜利用空地,在屋前屋后,河岸上,小溪旁种植。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本村有一位梁政可先生,他在清末民国初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他学的是园艺专业。解放前他曾任梅州中学校长,他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家乡建设服务。向村民们传授种植沙田柚技术。他帮助村里人种植沙田柚。解放前村里已有规模比较大的果园三个。梁政可先生一个成林的沙田柚树约50条,有一部分用来繁殖沙田柚苗作“苗莆场”。中村绅士梁利香先生的沙田柚树约70条。上村梁锦洪先生的小果园面积约10亩果树约100棵。在沿河岸的沙坝地上种植,面积虽小果树品种繁多,在梁政可先生技术指导下,果园里种植了近20种水果,产量高,收入不错。     
到了水果成熟的季节,村民们便挑着水果到附近圩场出售。其中龙眼,荔枝产量可观。水果是村里人经济收入不敷出一部分。     
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冬季还要种小麦,葫豆,油菜。旱地里种花生、玉米、高梁。解放初期上村居民还有几户人家种畲禾(一种在旱地里生长的稻谷)解放前种畲禾的人多,他们是没有田的农户在山坡上开垦荒地种植此种稻谷,     1950年前,村里男人们的生活途径有如下几种。    
做鞭炮:这是本村的传统手艺。这种手艺何时传入山口村,现在无法考究。有些老人说,松岗公来松口开基时就有人公做。这种手艺全村各个居民都有人会做。旧时生产方式是家庭小作坊式。还有些家户会做迷信用品,香、烛、纸钱等。从事做鞭炮的家庭旧时占去全村的1/4。产品远销潮州、汕头、粤东各县。1984年村中有两间纸炮厂,一间村管理区办的,叫仙口纸炮厂。一间是私人办的,叫发祥纸炮厂。有些华侨在南洋都是开纸炮厂的。1987年,从台湾回来一位80岁的老人梁宽均先生,他在台湾就是做鞭炮的。解放初期汕头市纸炮厂就有十多位技术工人是山口村人。    
旧时村中做鞭炮规模大的作坊,是上村凌江楼,据说此屋这里以前是纸炮厂,民国初期纸炮厂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还烧死了几个人。凌江楼是岭下祠八世祖万贵公后裔。旧时此屋家家做鞭炮,做迷信用品。解放后有些家户都有还做迷信用品。由台湾回家的梁宽均老人就是此屋人,他儿子梁胡荣是山口纸炮厂的厂长。     
做生意:旧时叫“走圩子”,这种人人们叫他“走圩伯”。他们来往于周围的各个圩场。旧时三日一圩。今天走松口圩、明天走桃尧圩,后天走隆文圩。每天都赶集。他们没有固定店面,挑两口箩筐,只能在圩场上沿街摆卖。经营范围因人而忌,有卖青草药,有卖水果,卖鸡、鸭等。     
松口镇也有几间店面是山口村人开的。如上村庆启堂人开的“庆发布店”,大夫第人开的“水货店”,司马第人开的火盐厂。      
村子里了70岁以上的男人,文化程度高。其中有好些人具有初中、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他们在外面工作,家属在家务农。解放前梁国材在惠阳县当县长时,村里有20多人跟他在县政府做事。梁国材量才录用,文化程度高的任科长,梁冶平先生(夏门大学毕业)做他的教育科长。没有文化的做火夫、护兵,还介绍了部分人去附近学校教书。     外出教书:解放前约有30人做过中、小学教师。     
住店头,即在集市商店里做售货员、店员、会计、财务,工厂做工。上村继食堂人梁兆特解放前曾任汕头市“南星公司“会计。     
做水客:他们的工作性质是每年来往于祖国家乡和国外华侨居住的地方。有时一年来回几次。回家乡时为华侨带钱给家人,或带物品。还有家乡有人要出国居住,帮助办手续,把人带出国。从中得取报酬。解放前村里有几个人从事这种职业。    渔民:村中有很多鱼塘,面积有大有小。养鱼技术历史悠久。专门靠河里捕鱼的有好几家。渔民养了几十只(鲈鹚)专门捕鱼,有时用网打鱼。    木材工人:解放前村里有万亩以上的森林源。树山都是私人的,森林保管得很好。树木大了,合规格才砍伐。1930年山上还有老虎、豹子出没。村中有几户人专门锯船用木板。产品销往造船厂。    
烧石灰:解放前泰下村有一间石灰厂。石灰厂是仙口村人开的,规模不大。石灰供村中搞建筑用和给农田除虫用。    
开旅店:解放前松源河有小木船和竹排、木排行驶。小木船厂12条为一队。竹排、木排放送到潮州、汕头。还有来松口镇赶集的人外地人,福建、松源人。旅店地点如下:上村杨梅派梁洪胜的客栈。深塘下阿四伯的客栈,据说此间客栈规模大,由于住的人多,买粮时用他家养的驴子驮米。泰下七世用公祠内有一间客栈。八斗租梁锦洪有一间客栈兼卖生活用品。离八斗租不远有一间梁兆文开的赌馆兼客栈。下村公王庙旁有一间客栈兼商店是亚钱伯开的。小金塔边黄仁桂开了一间客栈。     
商店:显财居的大路边有一间小商店。杨梅派凉亭里有一间小商店。中村的梁金德和小金村的黄华琴各开了一间做衣店。    
开赌馆:解放前村中有部分男人做过这种职业。老人们说,全村比较大的赌馆有;白屋下,显财居,继食堂,渡船头,老楼屋、泰下中心屋、黄泥咀的尼姑庙内设有赌馆。

文化教育    
仙口村人一向来都重视教育,村中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现在村民文化素质高,70岁以上老人有好些都有初中以上文化。
在科举时代是用祖祠办私塾,教学地方请私塾老师教授本族学子。
仙口村梁姓开基祖松冈公官任巡检。他生了11个儿子,其中做官的有:次子天成,官任福州通判。三子天锡,官任福建提学道。五子天彰,官任南京史部待郎。     
现存的“仰川学堂”是七世祖杨千公尝建的。旧时附近的人都去那里读书。     每年的重阳节前后,人们祭梁氏十五世祖一轩公都有一传统习俗,吃饭时要请老师吃饭,小孩要给老师敬酒。一轩公葬于岭下祠首石窝穴。后裔祖孙在其墓前祭祀后都在本村公王庙前的榕树下做午饭设宴请老师,此俗一直沿续到解放前。
七世杨千公是奉正大夫。七世锦山公曾任浙江省永嘉县县令,封中宪大夫。据各屋门楼、厅堂上所挂横匾有岁进士,文林郎,登仕郎。解放前有两人当过县长。梁国材(梅县和惠阳县的县长);梁杏果(广西兴安县的县长)。国民党高中级干部有:梁特锋,梁国材,梁育环。梁育环曾任江西省赣州专员;梁宜连,解放前作台湾省农业厅长。
仙溪小学以前叫振兴学校,学校建于1915年,由华侨梁谷欣等华侨出资建成。

 
1950年之前村中有4个留学生,梁正可,早稻田大学毕业,学园艺专业。梁洪恩,梁杏果的儿子,学音乐(小提琴专业)。约有10位大学生。共产党的高中级干部有:梁锡祜,曾作红军二十二军政委;梁尚苑任外交部西欧司的司长;梁育连,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职务不详;梁隆太,曾任天安门管理处的处长;梁达权,任武汉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
仙口村梁氏1950年至1966年上大学的约60人,中专生40人。
1977年恢复高考后至2016年,考上大学中专的约70人。据统计现在有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职称有约13人,省级作家1人,省级书法家3人。

风俗、宗教
旧时村中有3个尼姑庙,有两个解放前已解散。现在只有下村一个“福缘庙”,村里人大部分信佛教都会去那里活动。      
福缘庙建于乾隆十七年,老人们说是河东上新屋人所做。庙中墙壁上写有历代主持人的名字,并且还保存第一代主持人梁梅莲的画像。从画像看,此女人年纪约30岁,人长得秀丽是一个美人儿。据说她生长在富裕家庭,年轻时嫁给桃尧镇深凹村沈家,早年失夫后回娘家居住,决意不再嫁人。她父亲特建此庙给她出家居住。福缘庙由梁梅莲开始至今已传七世,时间近200年。此旧时庙香火很旺,清末时期曾住过9个尼姑。现在庙里住有2个尼姑,主持人谢爱雪是个约40岁的女人。此庙一年有三个节日。起福在二月,要择日子。暖福在七月三十日,完福在十一月。起福的日子很热闹,来人很多,人们送钱送米。钱放在铜钵里,米放在天井下大箩箕里。此日如有华侨参加,收入更好。华侨也热心捐赠庙里的建设,庙里的设施大部分是华侨出钱购置的。尼姑们的收入靠做佛事,附近有人死了请她们去做佛事。庙中有节日时,附近的群众会捐钱,华侨也会捐钱。旧时庙中约有10亩地是庙中财产,1980年分田到户后归庙中管理。    
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村里有人信基督教,全村现有教徒约30人。成员有全家入教的,有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有目不识丁的人。他们入教的动机是一种精神寄托。重病时教会有人来慰问,死后不用“做佛事”。星期天在教堂里做礼拜,听经文,可陶冶心情。目前村里入教的人还有增加的趋势。     
村里有部分中年、老年妇女很相信“仙姑”,有的“仙姑”门庭若市。仙姑能够得到人们相信是有原因的。做仙姑的妇人都是50岁左右的人,文化程度不高,自吹什么时候自己得了神。她口念经文,胡言乱语,宣传她如何灵验,便有人登门拜访。     
现在文化普及了,科学发达了,村里还有人去算命,卜挂。这些人中有老年人,中年妇女,还有高学历的人。有些人出门要看日历,看是不是吉日,连搬眠床都要选好日子。
扛公王:旧时山口村有扛公王活动。山口村的公王只管山口村梁姓范围各村屋。公王庙坐落在仙口村的中心地带。松源河的西岸上。庙旁边有一棵大榕树,树下面有一块地约一个篮球场大。公王庙造型独特和一般公王庙不相同。它是墓合一的建筑物。外围和普通墓一样,没有墓碑,墓碑部位用一个体积如大电视机纸箱一样大小庙代替。庙的左右两边写有:福先人梁陈分家;庇后裔炉相分家。山口村的公王庙里有香炉没有神像,而洋坑的公王庙里神像没有香炉。祭公王时陈姓人先要来仙口村点香祭拜。然后把祭品,挑回村里公王庙再祭。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是公王生日。这天本村梁姓村民都会去公王庙敬公王。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会举行扛公王活动。(梁德新曾写《客家民俗松口仙口村扛公王》刊于1999年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会议论文集)

本村过月半与其他村庄差别。过月半的时间是正月十二日。但此日只有出生不久的男孩对其举行一个仪式。此仪式如下:这一天家中长辈带上要升丁的小男孩。先敬一世祖松岗公,再去众祠堂敬众祖,山口村人去敬岭下八世祖万贵公,敬公王,最后敬本屋上代。敬上代时点燃香烛后,才点灯笼,灯笼上写上梁氏╳╳世孙╳╳╳。此灯笼要点7天7夜。灯笼要经常加油,不能熄灭,中途熄灭视为不吉利。现在没人会做灯笼,改用煤油灯代替。晚上要放火箭,放7天,放的火箭枝数一天要比一天多。据说这叫步步高升。
节日风俗。仙口村人的节日习俗与梅县各地的习俗大同小异信神灵、信风水
旧时,村民们很信神灵。在村中的井头、池塘边,都设井头伯公,塘头伯公。如有一座桥边有一块天然石头,人们叫它桥头伯公。传说有一年此桥有一60多岁的老人路过这里,不小心掉到桥下面的小溪里而摔死了。人们说,此地有鬼,不干净。死人家属经仙姑指点要拿三牲去祭土地神。便选桥边一块天然石头做桥头伯公。从此香火很旺,初一、十五都有人去祭祀。从那以后一直没有人在这里出祸端。人们说此桥头伯公很灵验。    
据80岁以上的老人说,仙口村的公王很灵验。旧时在外地回乡的人和海外华侨,他们都要去公王庙前膜拜。要出远门的人,飘洋过海的华侨,出门前也要先拜公王,求公王保佑他们出门一路平安,万事顺意。有此华侨回乡时还没有到家便先到公王庙前膜拜。有的则回到家后再配三牲去祭祀的。
老人说,旧时扛公王的轿夫说过,公王肯去的地方抬时感觉很轻,它不肯去地方抬时很重。村子里的杨梅派它不肯去,抬时感觉很重。泰下村虽然远,且要过河。它都去,抬它时感觉很轻。
 解放前的八月半有些妇女会玩“菜篮神”。我这里叫扛猪屎长公。活动过程如下:用一只大号竹筐里面装上一个少男或少女。年龄要18岁以下。被扛的人身穿老妇人的旧衣服,最好是死去老人留下的旧衣服。头上戴上一顶老人帽。拿一条长竹杠,先连人带箩筐扛到猪栏里放约10分钟,即一枝香火燃烧完。香火插在猪栏里。香火熄灭后把人扛回屋中的院子里。此时把箩里的人扛着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一直把里面的人折腾得昏昏沉沉。此时就由几位老者上前去问话,你认识我么?你现在知道在什么地方?要是此人神上了身,会声音变调而自言自语。奇怪的是,他没见过的人,穿什么衣服,做过什么事,他都能说准确。他们和现在仙姑“神上身”显灵一样。村里有一位男人梁展川,他14岁时玩过这个活动。他说他活动完毕后,他连续睡了两天两夜觉才恢复健康。老人们说此活动旧时松口有些地方搞过,是本地畲族人常搞的一种活动,他们崇拜祖先(猪头神)。这种传说有待考究。     地理先生很行时。村里人选地基做屋,做祖墓,搬迁新屋要出杀,都要请地理先生。旧时村里人会请隆文的道士“昂天师”。此人精通地理,在周围颇有名气。    
旧时搬新屋出煞,便要请道士“昂天师”。老人回忆说,新屋要出煞时,先把一条活狗,放进屋里,道士进屋后把大门关上。他手持一把剑,身穿道士服,口念祷文,把狗赶得满屋跑,然后杀掉。把狗血洒在屋中各房间。到了一定时间把大门打开,放一串鞭炮。便宣告把鬼赶出了门。    
解放前村中每家户的厨房门口,在春节前夕都贴上了一张兴宁罗氏出版的的日历。日历对从事耕田的农民很起作用,可作指导季节性农活。有文化的人都会买一本“罗家通书”。要出门,做什么事,婚、丧、喜、庆都要查日子。旧时到解放初期本村有一位亚勇伯,此人曾教过书,择选日子,便请他。此人生活好,红包多少不论。有时还请鸡冠村的余锦熙伯,此人文化高,理论、学识渊博,生意不错。

族谱、祭祖
 查阅有关资料。在现有的3000多个姓氏中,所占人口比例居前的100个汉族姓氏座次排列,梁姓是第21位。仙口村梁姓族谱一脉相承可近溯到客家的源头黄河流域。至目前为止,闽粤各地《梁氏族谱》的记述是:堂号“安定堂”,堂联“东平事泽,安定家声”。现闽粤两省的梁氏均认安定(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平凉等地)为祖居地。因梁氏支系众多,本文所述的是现今居住在闽粤地区梁氏祖宗的迁徙路线。    
梁熙嘏的孙儿梁克家(梁氏64世)于(1160年)中状元,官南宋右丞相,泉州晋江县人。梁克家的孙儿梁孟坚(梁氏66世),生于宋高宗绍兴22年(1150年),官兵部佐侍郎,从福建晋安县迁移福建宁化县石壁开基,为梁氏宁化石壁一世祖。      
宋末,元兵两次入梅州,蔡蒙吉、文天祥先后率义兵抗元。失败后,元兵大肆屠杀军民,因此境内人口陡减。当时人口爆满的闽西和赣南一带客家人纷纷涌入粤东北。
公元1330年前后元明宗年间,居住在宁化石壁梁克家的后裔南宋探花梁文生(梁氏68世)和夫人带领男女老幼一百多人举族南迁,经沿路风雨长途跋步抵达广东梅县松源堡(松源镇)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
梁文生为入梅始祖。梁氏后裔在松源镇青塘建祠堂(即今闽粤梁氏总祠),因松源地狭人稠,不利发展而分迁各地。梁氏71世振鸿(松源公)居松源;振朋迁广州;振国迁蕉岭;振钦迁惠州,振华迁潮州;梁氏72世梁福(松冈公)迁居梅县松口镇仙口村;梁氏72世、梁禄(松渊公),生三子:谷安、谷忠、谷全,居松源松岗坪,后裔迁梅县三角地。
山口村梁姓祖宗是梁孟坚(梁氏66世孙)是梁克家孙儿,名于榜眼,官任兵部尚左侍郎。他们到福建省宁化石壁村落居。由宁化传六代到永桢公(梁氏七十一世孙)生七子,祈、祷、佐、佑、桢、福(松冈公)、禄。
松冈公子孙繁衍极快,分布很广,后裔发达,人才辈出。松岗公后裔约3万人。在仙口村住的是四子天赐的后裔,全村约1600多人。
下面是松冈公后裔分布地区:
长子天兴,生2子,以梓居大力上梁,以楠居松东涧田。次子天成,官任福建通判,续升史都外郎,居建宁县。生2子:以桢、以辅。三子天锡,官任福建提学,生2子,以举、以文,住官坪,后裔迁居未详。四子天赐,生1子以桐,后裔在山口村,有部分外迁。五子天彰,官会南京产弄吏部侍郎,后裔居南京。六子三保,生3子,才荣、才兴、才政,立一子才富(胞弟天武长子)居仙口田心。才政荣居松东介溪。七子天赋,生子二,才富(继天宝)才贵迁大力。八子天位,生子二,才仁、才寿。子孙迁五华等地。九子于佑,迁居焦岭县,子孙远离不详。十子天爵,生子三,景泰、景茂、景德。后裔迁惠州。十一子天命,生一子才宝,居山口田心,后裔迁三河霸。  

    2001年仙口村梁氏宗亲联谊会编写的《仙口风情》

仙口村梁氏现存族谱只有四本,一本是《梁氏仙口村大夫第族谱》,台湾桃园县梁氏后裔寄回族谱一本。还有一本是1997年出版的《梁氏渊源》族,《大塘村梁氏牌谱》。
2001年仙口村梁氏宗亲联谊会编写了一本《仙口风情》主编梁德新,该书的内容是村史与族谱合编。
祭祖活动都是在国庆节前后即重阳节前后的几天,祭祖时间要选好吉日。祭祀完毕大家回到在村中的祖祠吃午餐。在祭祖这一天中午饭后,公布“公尝”开支。 
2004年仙口村梁姓人祭十三世祖仁先公(刚义公)时约有100人参加。刚义公房后裔在山口村约500人。是强房。此墓在老楼背,是夫妻合葬墓。祭祖时女人挑“郑格”,郑格里装上供品,由几个人抬着全猪全羊。敲锣打鼓一路浩浩荡荡来到祖墓前,此时由族中长辈念祭文,子孙们列队站在墓前听祭文;然后讲述先祖的丰功伟绩,创业精神;讲本族人的搬迁历史,激励后人继承先祖的光荣传统。现在村中上了70岁的老人不管男女都知道先祖是由福建宁化石壁村搬迁而来。历代祖墓在何处,上代得过什么功名,做过什么官。可说是村史、家史文化传说代代相传。
 

祭祀梁氏一世祖松岗公

据老人们回忆,祭远墓时要带上炊具,锅头、煲子等。旧时,远在大塘、大力、松郊村人也有过来几十、一百多人的祭祖队伍,前来祭祀梁氏开基祖松冈公。他们自带炊具、餐具,抬着三牲(全猪、全羊),敲锣打鼓,擎着彩旗,吹八音,笛手开道,来仙口村祭一世祖松冈公。午餐在松岗公墓旁埋锅做饭。旧时墓旁边有一片高大的柯树林。柯树林长得高大,枝叶茂盛。是个休息的好地方。据说吃午餐时会请几位村中的第长辈去参加。
1980年以后,印尼、台湾、香港,广西封开县,广州、惠阳、潮汕地区,及梅县三角地、蕉岭、五华县等的松冈公后裔都会在重阳节前后来仙口村祭祖拍照留念。
2016年,有松冈公后裔约一千人到仙口村祭祀松冈公墓,活动非常隆重,中午在松口镇附近的梁氏民居“承德楼” 午餐。
本村重大事件     1、南宋末年,本村有卓姓人居住,现存遗迹“卓寮下”。传说卓姓人反 朝廷遭灭族。     2、本村有畲族人居住过,离村1公里有一地方叫谷公畲,附近还有旧屋居。村中有一地方叫中“上寨”,相传时是畲寨。
3、元朝皇庆年间(约1312年)梁福(松冈公)到仙口村开基,松冈公为松囗梁氏开居祖。
4、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梁福(松冈公)逝世,寿年82岁,葬于仙口村上村柯树山。   
    5、明末清初,桃尧(古时叫尧塘)土霸张吉,经常来松口抢劫,山口村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村中受其伤害甚重。    
6、1859年春天,农历二月初二日,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将石吉镇部队约五、六万从由大埔到松口。部队到达松口时有一支部队到村中征粮。还带走年轻妇女,被带走后一直没回来。村中当时有很多人去泰下村河边的一个洞穴躲避。    
7、清朝咸丰年间,村里有两人参加太平军,他们是上村上寨的梁锦祥,下村梁育环的祖父。据说他们是太平天国的小头目,武功很好。中村新屯丘屋的梁育环的祖父(姓名不详)据说兵败后曾带四十多个人住在他家,带回一支剑,现年83岁的梁捷善先生还看过。     
8、村中举人梁杏果参加过清朝末年“上车上书“运动。据说当时他正好在北京参加殿武。    
9、1924年,村中的青年,梁锡祜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后来他加入共产党。战争年代他是红军的军级干部。后在新四军的军部工作。他在“晚南事弯”中牺牲。
10、1926年秋,农历九月初三日。北方军阀周荫人遗军刘俊率兵6000人进犯松口,学生军何应饮部队和北军大战。山口村“咬子坝”曾经进行过激烈的战斗,打扫战场时双方死伤`300多人。北方军阀的200多人用大葬的方式掩埋在咬子咬坝河岸边。即挖一个坑,将死尸丢进坑内,放上石灰消毒最后用泥土封住。学生军约100人,第人用一口棺材掩埋。据说当时老人防老用的棺材全部买下,棺材不够去邻村买。现在小金村的“黄字龙”山上还存在有学生军坟墓。村中有些地方还有当年打仗时遗留下的遗迹。河东村司马第这个屋的天井中,北方军丢进两颗手榴弹,轰炸后天井中里留下两个坑。老人说,北方军要屋里人开门要大米、食物。大门紧闭不肯开门,生气之下丢进两个手榴弹。    
11、1938年,本村青年梁育华、梁尚苑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读书。解放后他们两人是国家的中级干部。   
12、1947年春天,共产党地下领导人梁隆泰被捕。关在松口乡公所,后来,由本村绅士梁政可先生担保而释放。据说敌团长是梁政可先生的学生。
13、1949年秋天,国民党残兵胡兵团回窜梅县。山口村遭受其害。抓走有壮丁,还有人被抓去挑担子。以后逃回来,此人是五满叔公。老人说,他不肯挑担而被他们打过。这些兵还在村里抢粮食,用手榴弹炸鱼。地点是上村柚子树下鱼塘。  
 14、解放初期,村中有4位青年参加过志愿军。   15、1968年秋天,9月中旬。那是文化革命后期。经仙溪大队贫下中农法庭批准,枪决了1人。这人叫梁大华。(此人当过兵,做过大队支部书记),自杀2人,梁华兴(梁国材的堂侄),梁念锋(解放前当过记者)。
16、2001年仙口村文化人士编写了一本集村史、族谱、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仙口风情录》。
17、2017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学者张华华副教授与梅州市梅县区客家文化研究协会理事到仙口村进行梁氏人文田野调查,撰写《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资料。

后 记           
有关反映仙口村的客家人文的文章在报刊中发表后,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有好些专家学者需要原始的客家人文资料。为此我们把多年收集的《梅县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供客家研究人士参考。
注:本文照片由梁德新拍摄,有些搞自《仙口风情录》书中照片。该文入录由张华华副教授编著的《客家文化拾零》(2019年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梅州市客家研究会 梁德新  华南理工大学  张华华
图文资料提供/梁德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