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梅城有“四怪”,还有历史悠悠老梅城古码头

 客都原创 2020-11-06

旧时梅城有“四怪”

 东门有个怪,么雨水会大。西门有个怪,么山有柴卖。南门有个怪,和尚庵里有裙晒。北门有个怪,么老公会“供赖”。

 旧时的梅州城区有“四门”,即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这四门分别都有个“怪”现象,所以称旧梅城有“四怪”。

东门有个怪,么雨水会大。

 东门塘一带即为东门。东门靠近梅江河,那时河道浅,如果遇上游水库(合水水库)放水时,则河水会猛涨,使附近住的居民始料不及,因此就有这一“么雨水会大”之怪。

西门有个怪,么山有柴卖。

旧时的上市(读“师”)现在的十字街市场即为西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梅城居民还没有烧煤炭,家中厨房的燃料都是用木柴。这些木柴大都由坛川那边的村民或载或挑,到西门一带卖的。也有些是由商家从长沙圩买来然后出卖的。故称有这一“怪”

南门有个怪,和尚庵里有裙晒。

 旧时的南门古庵,现在的剑英大桥北端(南门商业广场)即为南门。旧时南门有古庵,住有一些和尚。由于业务上的交流,或办一些佛事,有时候庵里会来一些“斋”(尼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斋会在庵里住上一晚,洗了换身的衣服后会拿到外面晒,所以自然又有了定“怪”。

北门有个怪,么老公会“供赖”。

 梅州中学至金山顶一带即北门。“供赖”,客家话是生儿子的意思。由于住在这一带的居民中,有好些人家中有男人在南洋谋生。这些远渡重洋的男人隔三、五年或八年、十年才回家一次,妻子在家务农生活,丈夫回来在家也只住半个月或一个月,夫妇生下的儿子或女儿在家居住。因此就又有这一“怪”。

 旧时梅城的“四怪”,现在梅城及城郊居住的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深刻的印象,年青一代人已少有所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旧时梅城这些“四怪”现象已经消失了。写出来也只是让年轻人了解一下旧时梅城存在过这样社会现象。    

梅城南门下程江、梅江交汇处的码头。

约四百年前,凌风楼建在老南门楼上,原为四角亭,系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潮州知府(当时梅州隶属潮州府)郭子章,为纪念文天祥而建(因文天祥率兵抗击元朝时曾到过兴宁、蕉岭、梅县等地,故嘉应州人民非常仰慕、敬重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当时华侨汇入许多资金,梅城大建商铺,辟马路,修建了由南门沿江直下的凌风路。

梅城上南门和下南门,摄于1919年11月4日

老梅城的码头

 梅江流经梅城,在没通公路之前梅江的水运非常繁忙,它上联五华、兴宁,下接松口、大埔、潮州,船只可直通汕头出海。

 被视作“古代高速公路”的江河沿线,历来是人类繁衍生息、交通往来的绝好处所。顺琴江、岐岭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松源河,无论你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出发,都可放舟而下,一两日间可梅城。在公路没开通以前,沿着这个路线图赴州城,长乐、兴宁人民免去了翻山越岭赴惠州的车马劳顿之苦。

十九世纪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梅江、程江在梅城具有一定规模的码头约有十二个左右。这些码头的作用大概有三个,一是供全城商铺和个人起落货物,二是为当时的帆船和小电轮(火轮)上落旅客,三是供全城居民挑水和洗。后来,这些码头随着梅江水流量的变化,城市建设和防洪堤坝的建筑,逐步消逝、湮灭。
      旧时,上市有上圣母码头、水咸头码头、铸锅巷码头、油箩街码头、下圣母码头、上南站码头、下南门码头,下市有水巷码头、老码头、新码头、梅溪码头、水打伯公码头等。
       旧时梅城的主要商业活动都在江北上市一带,如油箩街、中华路、辅庭路、凌风路、仲元路、中山路等,所有进货,大都由帆船或小电轮(火轮)运来,在附近的码头上起卸,然后由搬运工人用肩挑至各商号。
       上落旅客,除了主要是买卖的商人,还有一部分是“过番”的青壮年。从十九世纪末直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梅县人“过番”大都从梅江坐船到东南亚(南洋)。梅县人“过番”的上落码头大都是在下市的新码头和水打伯公码头(即今梅城江北望江楼附近)。
      昔日的梅江水,碧波清沏,水质无污染。梅城沿江一带的居民,从码头的石阶下去挑水饮用。晨曦初露,许多妇女就在码头贴水的石阶上洗衣被。  


内容来源:由黄水泉、梁德新两位老师编著的《老梅城轶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