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庆怀‖忘不了的故乡情 【客家原创】

 客都原创 2020-11-06
忘不了的故乡情

文/曾庆怀


屈指一算,我离别故乡已整整五十六个年头了。
五十六年前,当时我刚好19岁,由于考上大学——华中工学院,我拜别了亲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人,踏上了去武汉的征途,离别了生我、养育我的故乡——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鹿坑尾。
我虽然离别故乡,人在异乡,但时时刻刻对故乡有着特别的眷恋,因为那里有生我、养育我的双亲,有自己的骨肉兄弟姐妹,有我美好的童年生活回忆,有我在这里读书的中、小学。总之,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使人留恋而不能忘怀。
一九三六年(丙子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午时我出生在五华县华城鹿坑尾。鹿坑尾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她三面靠山,方圆不到二平方公里,村的中间有一个相当于足球场大小的水塘,这口水塘是祖辈留下的,里面养有鱼,池水清澈,平时是各家各户的媳妇、女儿们洗衣服、浇菜、洗东西的好地方;夏日是孩子们游泳、戏水的好去处。鹿坑尾主要居住着曾姓人氏,在坑尾的西侧则住着几户钟姓的人氏。各家各户的房屋都是靠山边。其中有一座祖宗屋靠东边,这是我们曾姓的开山祖屋,面积有八百多平方米,有上厅、中厅,门前有一个天井。我们的祖辈都是长期居住在这座老祖宗屋。我也是在这老祖宗屋降下人间的。
在祖宗屋旁边是思敬楼,紧靠边是大夫第,是我们曾姓比较好的建筑。据说这间大夫第是我们曾氏长房思敬公的后裔到南洋经商赚了钱,回故乡建造的。该大夫弟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有上厅、中厅、下厅、中间有天井,是典型的客家围笼屋。祖宗屋对面靠西山脚下,有钟屋、祥楼、鹿鸣书舍和以后由祖父母新建的朗星楼。而朗星楼和大夫第却遥遥相对。

曾庆怀老师近照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我们祖辈都是客家人。这里地少人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为了生活,我们祖辈都在这片山地开荒种地、种菜。在一个不大的山坑里,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几分田;靠山边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开荒留下的菜地。由于我们村子靠近城里,过去华城是五华县县政府所在地,商业比较发达,因此鹿坑尾的各家各户都种菜,每天清早起床摘菜到市场去卖菜,卖点小钱、买点油盐酱醋、豆腐、猪油、猪肉……等等日常生活用品,日子还算过得去。
小时,我记得鹿坑尾的周围,满山都是松树、竹子、龙眼树、果子树,真是满林都是绿色,到处郁郁葱葱,鸟语花香,风景好极了。
鹿坑尾地理位置很好。村口就是公路,交通发达。而华城却是连接兴梅、龙川、水寨、揭西、紫金等县的交通枢纽。由于交通比较发达,伴随着这里的商业也比较兴旺,这里的文化也比较发达。
我们客家人一向比较重视文化,崇文尚武是客家人的传统。因此在离我们家乡不远处就有不少小学和中学。其中比较有名望、历史比较久的小学是华城小学,中学是五华中学。据了解,华城小学的学宫建于明代,成化五年(1469年),面积有几千平方米。学宫建筑雄伟,有棂星门,戟门,东庑,西庑,大成殿,明纶堂,崇圣殿,尊经阁等,在梅州市都是有名的学宫,现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我小时就在这里读完六年制小学。
五华中学建于华城紫金山下,她有近百年的历史。五华中学是五华县的最高学府,师资力量强,校舍很大,风景优美,是培育五华县人才的摇篮,她为国家培育了不少栋梁之才。她是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她是五华县的莘莘学子追求向往的中学。我有幸在这里渡过了六个春秋。五华中学——我们的母校,是我长知识,增才干,确立人生观的地方。
不久前,我看了《曾宪梓传》这本传记。其中在第一部分《母土》这篇开页写道:“生命的历程常常是这样:所有的神秘,所有的企盼,所有梦一般的甜蜜的向往,都被奇迹般地孕育在这片丰腴或贫瘠的土地里。”确实是这样,我就有这种故乡情。
我所以有较深的故乡情,家乡所以“神秘”,这不仅仅家乡美,更主要是那里有生我、养育我的父母亲,特别是我从小就在母亲身边长大,母亲对我教育、影响最为至深,我永远忘不了娘情。
我母亲名叫钟亚顺,出生于1910年农历八月。她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是五华县华城东门(即现在的维新村)人。由于家庭贫穷,她三岁便卖给父亲当童养媳,七岁即到曾家。由于我祖父辈以上三代单丁,家里也很穷。祖父早年到兴宁县打工,祖母在家耕田,因此,母亲从小就跟随祖母一起劳动,耕田,种菜,每日从早上五点钟左右起床劳动,而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因此从小就过着童养媳丫头般的生活。由于大家庭生活比较贫苦,她从小就没有读过书,是文盲。母亲是典型的客家妇女,能吃苦、勤俭、贤良、重贞节,是一位“贤妻良母”的典型客家妇女。
母亲一生在农村务农。父亲却从十二岁开始便跟随祖父到兴宁县一家文具店打工。父母共生下我们兄弟姐妹八人,三男五女。我居第三,但属长子,在大家庭中属长孙,因此从出生开始就受到父母的疼爱,祖父母也把我当宝贝一样,有好吃的首先照顾我,穿着也把我打扮得靓靓的,因此我从小身体就长得很好,人也聪明。至今我还记得:我在大约三岁时,五华县政府妇女会举办全县的儿童比赛,父亲带我去比赛,结果荣获全县的第二名。据说,比赛时我眼神特别好,很活泼健康,身穿吊带裤,回答问题也很好,从而得到评委会的一致赞赏。比赛后县妇女会给我奖了许多奖品,记得有许多文具、玩具,牛奶罐头和衣服等等。对此,至今我还有印象,家人都很高兴,认为我长大后一定有出息。
由于家境比较穷,从小就跟随在母亲身边,受母亲影响,学会劳动。在家乡没有煤烧,而家乡鹿坑尾山上到处都是树林,为了帮助家庭找“柴火”,我小时就跟随比我大的堂兄到山上耙松毛,上松树摘松球,或者去砍干树枝,这些都是烧火的好材料,烧起火来火焰很旺,而我每次上山回来,都是满箩筐的松球,或者满担的松枝、松毛。由于我的劳动,家里也可省钱不用去买柴烧了。随着年纪逐步长大,上小学放暑假时,我还会帮家里割稻谷,插秧,踏禾稈,撑泥盘给大人插秧……
记得有一次夏日骄阳似火,母亲带我到离家十几里路远的西林坝插秧。当时只有我和母亲俩人。母亲身挑两箩筐的秧苗和自带的饭菜,我活蹦乱跳跟随在母亲前后。到西林坝必须过一座木桥,到桥边时正好日当午,烈日把地皮都晒得滚烫,一脚踏上木桥板,便起白烟,脚底被烫得心里发紧,我顾不得母亲身挑重担,往桥的另一头奋力冲刺!到了目的地,我和母亲很快完成了插秧任务。烈日当空,母亲便带我在竹林树阴下乘凉,并一起共食家中带来的冷饭菜。在吃饭时,母亲就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儿子,种田不容易!莫说稻谷长成要经过多少劳动,就像今天过桥火辣辣的烫脚就难受了啦!”母亲还告诉我:西林坝这块田是祖母的陪嫁田。祖母现在把这块田给我们耕,收的稻谷以后供我读书用的,要求我记住祖父母大人的一片心,要我努力读书,只有读书,有了文化,有了学问才有出路。母亲的这段教诲和我们的这次经历,使我永远不会忘记,并一直鼓励我前进。
记得又有一次,刚刚解放不久,我上中学了,当时学生缴交学费不收钱,而是交稻谷的。五华中学在华城的紫金山下,而交学费收稻谷的地点却在紫金山顶的“韶光楼”。那天我陪同母亲一起去学校交学费,母亲身挑满满的二箩谷,约有100斤重。我们从家里出发,当母亲将这担谷挑到华中半山腰时,母亲说歇歇脚,休息一下。这时母亲便深情的对我说:“儿子,这担谷是借来的。先不要说这担谷是怎样来的,就让你把这担谷挑上‘韶光楼’就多么不容易啊!你要努力读书才行啊!”母亲的这一席话,当时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我永生不会忘记。
母亲是伟大的。古今中外,多少文人、伟人,为了纪念母亲、怀念母亲,留下多少不朽的著作、诗歌和文章啊!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不朽著作——《母亲》,朱德总司令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名作;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不朽诗篇,在世人一代一代传诵。还有现代歌曲:“世间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是根草……。”震撼了多少人们的心。
十九岁我离别父母到大学读书了。在我离开家乡前三年,父亲不幸患视神经萎缩致双目失明,全家的重担,六口人的生活、吃饭问题全压在母亲的身上。当时弟妹们都还小,上学读书要学费,而且一日三餐的温饱都有问题!为了生活求温饱,母亲早出晚归拼命地劳动、耕种!当时政府实行粮食按户口定量配给,而我家人多口阔,弟妹个个正是长身体时期,由于配给的粮食又少,家人往往吃不饱,因此母亲只好想方设法以杂粮搭配当主食让家人吃饱。我当时离别家人不久,特别牵挂家人。虽然当时我在大学读书,以后大学毕业工作了,我从未间断每月坚持写二次信回家。父母由于怕影响我学习和工作,往往不敢把家中的实际困难情况告诉我,更多的是报喜不报忧!有一年正值三、四月荒,家中断粮断钱,真到了锅揭不开盖!没有粮食又没有粮票、钱怎么办?!妈妈只好用“树番薯”捣成粉做成粉团煮来吃!“树番薯”是有毒的植物,一般人是不能吃的;其次是将胡豆煮来吃!一次,妹妹小兰由于吃胡豆过多而中毒,周身发黄,尿血,昏迷,后发现送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为这件事,家里写信告诉我,使我心里很难过!
为了帮助家里解决生活困难,自我参加工作第一天领到工资之后,四十多年来从未间断给家里寄钱。当时我每月工资只有53元,以后提高到59元,而我每月至少寄15~20元左右回家;而当每年三、四月荒,我就想方设法找全国粮票,自己省吃俭用寄更多一点錢和全国粮票回家。
这是什么情?这是亲情!“人,不但有对下一代的舐犊之情,更有比舐犊之情更深层的父爱和母爱;更真挚的儿女情、手足情;更广阔的师生谊、同乡谊、同事谊。”
 “情是根,是本,是种子,是泥土,是滋生万物的春阳。”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情,那就没有了爱。爱在人间消失,道德就会沦丧。”
由于我从小在家乡长大,因此,亲情、乡情时刻挂在我心中。一个人不论你走到那里,离家远在天边;不论你是到了古稀之年,离开父母多久,你在父母面前还是孩子,叶落归根,到时你会对故乡怀着深深的爱恋。
以前我在武汉学习工作整整三十年,由于工作忙,经济收入也不多,三十年间屈指可数回家才四、五次。而一直到1984年我调到深圳工作之后,回家的机会才比较多。而每一次回家就有新的感受。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之后,家乡的变化也很大。首先,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不像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穿不暖、吃不饱了,现在老百姓已不愁食、不愁穿了,而且要吃好、穿好。弟妹们都已成家立业,而且都已基本上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
家乡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我们家所在地已经成了五华县的经济开发区。205国道公路,广梅汕铁路就在自己的家门前通过。到处在建设,现在的华城经济开发区商店林立,原来的东山坳还建设了一座华城火车站。过去我到武汉上学,从华城到广州,先后乘汽车,乘轮船,整整用了二天二夜;如今广州——华城乘火车只需五小时左右;如乘汽车回家,也只需六个小时。
.......
我们这一辈的人,由于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家乡,不管怎样,那里是生我、养育我的地方,不论是什么原因,是人为的,是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五华的亲近,但是,无论如何我对故乡还是一往情深,用这支笔记叙家乡的面貌和变化,寄托我的故乡情,以此让我们的后辈以后看了我这段回忆,了解家乡的情况,不忘故土,不忘祖先。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就不枉费我这一片苦心、一片真情。

文/曾庆怀(原文有删节)


     曾庆怀(网名:华山),1936年生于梅州市五华。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澳洲彩虹鹦中文作家笔会理事,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会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现居深圳。

退休以后,积極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他热心于网络写作,从2006年6月开始上网,在《澳洲彩虹鹦长风网》和《梅州时空网》网站建有博客,写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散文和评论文章。他先后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有:《岁月情怀》一书,约36万字,由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真情》著作一书,约35万字,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主编《紫金山下的情怀》一书,约26万字。上述著作出版以后,获读者的广泛好评。
      他热心于网络创作.2007年他被《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授予“2007年杰出贡献奬”。2011年度被《天下客家网》和《梅州时空网》评为“特殊贡献奖”、2012年度被评为“十大最具贡献力博主”。2011年荣获“《梅州时空网》网络有奨对诗活动一等奬”。其多篇诗文被选入《中华诗词百家传世选集》,《世界华人作家全集》和《共和国人物传世大典》.其传记被编入《特区人物志(深圳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和《世界名人录》。

华山老师作品:

武锅人在深圳

【诗歌】人民的歌声

曾庆怀II忆在艰苦创业的年代【客家原创】

月是故乡明,客家是我可爱的家乡和亲人

华山(叙事诗)【老武锅人的情怀】让人感动

阿牛哥:来自西子湖畔的客都赤子情怀

生命,其实就是我们一天天书写的文章

华山II难忘的欢聚,衷心的祝福【客都推荐】

客都原创,让客家与您更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