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酣赏蟠桃会:锡博光绪惠山泥人彩塑大名誉品

 乐艺会 2020-11-06

由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无锡博物院承办的《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于2018年9月底开幕。2018年时逢无锡博物院新馆建成对外开放的第十个年头。本次展览细分为兵戈相见、应物象形、金奢银华、人间瓷话、紫玉金砂、泥塑大千、玉成其美、文心匠韵、砚田墨海、落纸云烟、石渠之宝、吴地风雅、梁溪画史十三个单元,汇集青铜器、玉器、瓷器、造像、泥塑、紫砂、金银器、竹木牙雕、文房及书画艺术精品近80件。展览中有一件展品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惠山泥人代表作《蟠桃会》彩塑作品。

酣赏蟠桃会:锡博藏光绪年作惠山泥人彩塑大名誉品

现藏无锡博物院的《蟠桃会》彩塑作品。高85厘米,是现存最早的惠山泥人作品,也是大型手捏戏文的经典之作。据说《蟠桃会》是地方官为庆贺慈禧太后50大寿,由当时的著名艺人周阿生捏塑、陈杏芳彩绘的贡品。

 

《蟠桃会》是惠山泥人细货的代表作品之一。细货又称“手捏戏文”,内容以戏曲人物和折子戏文为主。与细货相对的是粗货,粗货以简单的陶模压制,便于批量生产。从明清的文人笔记和诗词来看,手捏戏文的出现不晚于清中期。在清晚期,惠山一带制作和出售泥人的店铺约有120家。清末民初,最负盛名的要数娴熟佛塑、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的周阿生,以及深谙戏剧、首创实物妆銮的丁阿金,“要神仙,找阿生;要戏文,找阿金”是当时流传在惠山的俗语。

《蟠桃会》里一共24位神仙,王母娘娘戴金冠穿彩衣,端坐假山最高处的亭子里,左边是捧着从天上偷来仙桃的东方朔,右边是手托金樽身披彩绫的麻姑,下方参差排列着八仙、刘海、和合二仙、黎山老母、彭祖和月老等24位神仙。

《蟠桃会》却是从惠山的尼姑庵里抬下来的。拜访著名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张道一时,张老师说道,1952年华东文化部部长夏衍要求刚成立的华东艺专研究惠山泥人并办展览,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他和无锡文联的秘书杨艺生调查后发现,市面上所谓的惠山泥人主要是石膏品,而手捏戏文因价格高没人买,也就没人做了。偶然得知惠山山顶有个“宝贝”,二人赶紧冒着小雨上了山。山顶茅峰上有个小尼姑庵,菩萨像旁边有一个玻璃罩,里面放的正是《蟠桃会》。











本文图片资料均为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版权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