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被俘为奴,以汉人之身位列辽国第三大家族,仅次帝后

 文化龙乡 2020-11-07

提起大辽帝国,总绕不过辽政权统治时期活跃的许多汉人权贵家族。

辽朝200年间,韩、刘、马、赵号称燕蓟四大族。而辽国韩氏家族又有两支:一是以韩延微为首的幽州韩氏(正宗老北京),一是以韩知古为首的玉田韩氏。

不过玉田韩氏与其他望族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刘、马、赵以及幽州韩氏本就是当地的士族,而韩知古却是以奴隶之身上位的,并且最终玉田韩氏成为了仅次于皇族耶律氏、后族萧氏的第三大家族。

宋史研究大家邓广铭曾说“辽代韩知古家族与辽代皇族同兴衰,共荣辱。韩氏家族的兴衰荣辱就是整个辽朝兴衰荣辱的一个缩影。”

这种堪比小说情节的剧情,韩氏是如何一步步做到的?

韩知古被俘入辽知识改变命运

辽代汉人最初多为从中原被掠夺至契丹族控制地区的,五代时期分裂、动荡局面为契丹人南下侵略提供了机遇,契丹通过南下战争将汉人掠入辽境,成为契丹辽朝统治的基础。

韩知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劫掠至了辽朝为奴。据《辽史》记载:“太祖平蓟时,知古六岁,为淳钦皇后兄欲稳所得。后来嫔,知古从焉。”

关于韩知古家世背景的信息,《辽史》中并未记载。在上世纪末发现的韩氏家族墓地中,《韩匡嗣墓志》上记载韩知古:“曾祖讳懿,不仕。王父讳融,任蓟州司马”。

也就是说韩知古被劫掠入辽前的家庭属于知识分子阶层。

这样的家庭背景足以使韩知古有获得良好的蒙学教育机会。所以在被掳掠入辽后,才有可能因为其才学被选为述律皇后的陪嫁媵臣。

据《辽史》记载,韩知古在其随嫁之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因自负其才,不得志,还有一段逃跑的经历,后因为其子韩匡嗣的原因得以为太祖所识,才得以参与建辽大业。

“久之,负其有,怏怏不得志,挺身逃庸保,以供资用。其子韩匡嗣得亲近太祖,因间言。太祖召见与语,贤之,命参谋议。”

然而根据《韩匡嗣墓志》记载,匡嗣生于太祖神册二年(917年),而早在此之前,即太祖元年(907年),韩知古就已经在阿保机身边充当智囊了。

所以《辽史》中的此段记载值得商榷,暂且按下不表。

总而言之,不论因何契机,韩知古还是搭上了耶律阿保机这条线,因其精通汉文化以及契丹文化而受到了阿保机的赏识。

耶律阿保机

共劝太祖不受代跻身权力核心

韩知古的政治生涯开始于阿保机称帝建国。在此过程中,韩知古作为阿保机智囊团中的一员,也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契丹社会早期的汗位交替实行的是古老而原始的“三年一代”的代选民主制,契丹有八部,八部投票选出下一任的大汗,“被代者以为约本如此,不敢争”。

志向宏远的耶律阿保机当然不愿做一个“立”三年就下台的契丹汗,他的目标是效仿中原王朝之制,统一契丹各部,建立一个强大的、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帝国。

为了打破遥辇氏的世选制度, 他借助了由其身边智囊们提供的中原文化中大一统与家天下的思想,不再“受代”,谋求连任。

《资治通鉴》中引赵志忠《虏廷杂记》载:“韩知古、韩颖(韩延徽)、康杖(默记)、王奏事、王郁皆中国(中原)人,共劝太祖不受代。”

在智囊团的帮助下,阿保机摆下“鸿门宴”,伏兵于盐池,诱杀七部大人,废除了契丹一贯沿用的“三年一代”制。不久,耶律阿保机建元神册,接受“大圣大明天皇帝”之尊号,登上了契丹辽国之帝位。

此后,韩知古越来越受到耶律阿保机的信任。因熟悉汉制,他被任命为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虽然还是家奴身份,但是已经开始跻身于契丹的政治权力核心。

制定仪法援据故典,参酌国俗,与汉仪杂就之

随着契丹境内汉人数量的增多,汉人事务愈加复杂,番汉相涉的事件增多,单凭草原部落的习惯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据《辽史康默记传》记载:

“一切蕃、汉相涉事,属默记折衷心,悉合上意。时诸部新附,文法未备,默记推析律意,论决轻重,不差毫厘,人人自以为不冤”

在辽朝初期汉人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的韩知古,在刑法方面也有相当的建树。韩知古虽系汉人,但是他在入辽之后生活在世为决狱官的淳钦皇后家中,也就是萧敌鲁的家族之中近十年之久,与其族人保持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必然对契丹旧法有一定的了解。

辽太祖神册六年(921),韩知古在原有律法的基础上此基础之上,制定完成了辽的律令神册律。

契丹建国之初,对汉人礼仪知之甚少,“仪法疏阔”。韩知古“援据故典,参酌国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人易知而行”。可以说,韩知古是将汉地礼仪介绍到草原并与契丹“国俗”相互使用、制定辽国礼制的第一人,为辽朝制度创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赞年间(公元926年),韩知古又因“与康默记将汉军征渤海有功,迁中书令”。

《辽史》本传记载,韩知古死于天显中,因为其显赫的政绩、军功,死后被任为辽的佐命功臣之一。

韩知古的活动贯穿着阿保机建辽的全过程,为契丹国家的创立和管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功伟矣。

十一子皆入仕,二人封王

《辽史》中对于韩知古家庭成员没有太多的介绍,但据《韩匡嗣墓志》记载,韩知古有十一个儿子,并且由于韩知古的荫泽,全都入仕。罗列如下:

韩匡图:彰国军衙内都将;

韩匡业:天成军节度使、司徒;

韩匡嗣:始平军节度使、上京留守、南京留守、摄枢密使、西南面招讨使、晋昌军节度使、燕王;

韩匡:临海军节度使、太傅;

韩匡美:燕京统军使、天雄军节度使、太师、政事令、邺王;

韩匡胤(巧了不是,隔壁也有个叫匡胤的):户部使、镇安军节度使、太保;

韩匡赞:镇安军节度使、司徒;

韩匡文:殿中侍御史;

韩匡道:东头供奉官;

韩图育氏:彰武军中军使;

韩唐兀都:熊军将军;(这俩小儿子已经直接用契丹名了)

第二代不仅全部入仕,并且与后族萧氏联姻。据记载,韩匡嗣之妻为兰陵萧氏;韩匡美三任妻子,大妻兰陵萧氏,次妻萧氏为淳钦皇后之侄女,三妻萧氏为次妻侄女。

通过联姻对政治地位巩固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韩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在辽圣宗皇后的庇护下,其家族子弟多受皇朝恩宠。

韩知古的十一个儿子中,以三子韩匡嗣最为显赫,也是在《辽史》中唯一记载的一个儿子。韩匡嗣刚开始是皇帝家奴,后跻身近侍,并因谙习医道而得到述律皇后宠爱,直长乐宫,成为辽景宗幼时玩伴。

景宗即位后,韩匡嗣得以重用,历任上京留守、南京留守,封燕王,后“以留守摄枢密使”。乾亨元年(公元979 年),辽、宋满城之战中,韩匡嗣指挥失误导致辽军失败。

事后,辽景宗历数韩匡嗣五条罪状,并下令处斩。后在睿智皇后的开解之下,“杖而免之”,降封为秦王,并未受重罚。不久之后,又得以起复,死后追赠尚书令。

然而,真正让玉田韩氏走上巅峰的是韩匡嗣的第四子韩德让。

熊熊燃烧的八卦之心韩德让和萧燕燕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韩德让和萧燕燕就是杨家将中韩延寿和萧太后的原型)

萧绰,小名燕燕。出身大辽后族萧氏,父亲萧思温,辽朝北院枢密使、宰相、驸马。母亲是辽太宗的女儿,大长公主。

景宗继位,萧思温因有拥立大功,燕燕进宫为妃。很快就被封为皇后,时年16岁。

然而,在此之前,萧燕燕已经有过一段恋情。

据野史记载,萧燕燕的初恋情人正是长他12岁的韩德让,少时的萧燕燕十分崇拜他,韩家和萧家还有婚约,不过因为辽景宗看上了萧燕燕,登基后直接问萧燕燕父亲萧思温要人,萧家不敢得罪皇帝,只得和韩家毁约。

这样的话,景宗就是第三者。只是皇帝太牛,燕燕无奈,德让无语,这对鸳鸯就此劳燕分飞。

宋代路振创作的八卦笔记《乘轺录》中记载:

“幼时尝许嫁韩氏,即韩德让也,行有日矣。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氏夺韩氏妇而纳之,生隆绪,即今虏主也。”

而《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就颇为离谱:

“萧氏与韩私通,遣人缢杀其妻,乃入居帐中同卧起,如夫妻共案而食。”

让我们先说回韩德让。

高梁河之战击退宋太宗

韩德让早年以“近侍”身份得以亲近辽景宗,他临事谨慎又有谋略,以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深得辽景宗器重(再加上萧燕燕,妥妥的狗血三角恋)。加东头承奉官,补枢密院通事,后转上京皇城使,遥授彰德军节度使,代其父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事,很有声望。

乾亨元年(979年)七月,在时任南京留守的韩匡嗣扈从北上之际,韩德让又代其父守南京,任权知南京留守事。

九月,宋太宗攻打南京,欲夺幽、云之地,韩德让临危不乱,登城指挥守军抵御15昼夜,待援兵赶到,内外夹击,大败宋兵于高梁河(约在今北京外城一带),宋军三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史称“高梁河之役”。

宋军败退之后,韩德让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乾亨四年,征为南院枢密使,赐名“德昌”,从此进人辽朝统治集团高层。

临危受命

按《辽史》的记载,在景宗临死之际,韩德让与耶律斜轸俱受顾命辅立隆绪,是为圣宗,拥立过程似是十分简单。然而据《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所载,在景宗病危至新君登位这一段时间,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其载:

“景宗疾亟,时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盈布朝廷。后当朝虽久,然少姻媛助,诸皇子幼稚,内外震恐。”

景宗驾崩,虽有御定皇位继承人,景宗死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政争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29岁的萧绰已为萧太后,而耶律隆绪年仅12岁。孤儿寡母,身无外援,王宗室虎视眈眈,宋、夏狼伺在侧。

正是在此关键时刻,顾命之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两位都不是外人,韩德让是萧绰的旧情人,耶律斜轸是萧绰的侄女婿。

史载:景宗病亟,韩德让“不俟诏,密召其亲属等十余人并赴行帐”。“请于后,易置大臣,敕诸王各归第,不得私相燕会,随机应变,夺其兵权。景宗崩,布置已定,乃召集番汉臣僚,立梁王隆绪为皇帝”。

《契丹国志》谓圣宗隆绪“登大宝,皆隆运(即韩德让)力也”。

圣宗登位,萧绰临朝。由于萧太后任人唯贤,韩德让等辅弼大臣献计献策,全力辅佐,使辽朝一度动荡的局势稳定下来。景宗朝开启的一系列加速封建化进程的吏治、经济、法律方面的改革也得以延续下去,保持了辽国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澶渊之盟

从乾亨元年宋灭北汉起,宋、辽双方交恶20多年。长时间的争战,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统和四年(986年) ,宋太宗为报高梁河失败之仇,派三路大军攻辽。宋军有备而来, 锋芒锐不可挡, 辽南部重镇歧沟关、涿州、固安、新城等地, 很快为宋军攻占。

面对这紧急军情,太后召集御前紧急会议,在韩德让等人的劝谏下,萧太后决定带少年皇帝辽圣宗亲征,韩德让亦从太后出师,于是辽军士气倍增,宋军大败。

韩德让因出师抗宋有功,“加守司空,封楚国公,与北府宰相共执国政。”

统和二十二年九月,韩德让从承天太后、圣宗皇帝又一次率兵南下伐宋。辽军势如破竹,很快打到靠近黄河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俺的老家。。) ,离宋朝的都城汴京已经不远。宋真宗在寇准等主战派的劝谏下,御驾亲征。

在宋辽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韩德让提出建议,双方和谈,签定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为宋辽两国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直到被蠢蠢的宋徽宗打破。

位极人臣

班师回朝后,皇太后赐韩德让姓耶律氏,赐名德昌。

统和二十三年(1005 年) 十一月,“诏大丞相耶律德昌(即韩德让) 出宫籍,属于横帐”。

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是俘奴,因而隶宫籍,即奴隶之籍,尽管韩氏一门早已有功于契丹,但奴隶籍始终保留着。

至此,韩氏宗族附籍横帐(意即最尊贵的宗室),从此韩氏不再是奴隶籍,贵如皇族。后又将德昌之名列于辽景宗神庙,与景宗兄弟相称,正式把韩德让当作契丹皇族看待。

不久, 萧太后又下诏韩德让为晋王,受尚书令,位在诸亲王之上。并建立了类似于宫卫的王府,出入有百名护卫和仪仗队,排场与皇帝相同。

有辽一代, 共有13 个宫卫, 其中的12 个分别属于9 个皇帝、两个皇太后(应天皇太后述律平和承天皇太后萧绰)、一个皇太弟(耶律隆庆) ,还有一个,就属于韩德让。

韩德让不仅声势煊赫,而且受宠至极。一次骑马打球之时,胡里室的坐骑突然乱蹦乱跳,把韩德让撞下马。萧太后大怒,下令将胡里室捆绑起来,立即处斩,韩德让马上劝阻太后,刀下留人,太后见韩德让只是受了点轻伤,便应允了他的请求。

因为韩德让无子,于是萧太后规定皇室每一代都贡献一个亲王作为韩德让的后嗣。

“德让无子,初以圣宗子耶律宗业为嗣;又无子,以魏王贴不(宗熙)子耶鲁为嗣;天祚立,以皇子敖鲁斡为嗣。”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萧绰归政于耶律隆绪。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谥圣神宣献皇后。

统和二十八年,圣宗耶律隆绪又赐韩德让名耶律隆运,并把他当作父亲一样看待。在韩德让生病后,圣宗耶律隆绪率诸亲王像儿子一样亲侍床前,皇后萧菩萨哥也亲奉汤药。

就在萧绰去世后的第十五个月,韩德让也随之去世。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为韩德让举行了国葬,并将其安葬在萧绰的陵墓边。韩德让成为葬在大辽皇陵中的唯 一一个汉人和臣下。

韩德让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大辽政权,他为契丹族的发展、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契丹内政改革和对外和平交往诸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因为如此,他死后,被谥为“文忠”,这是历代封建皇朝的臣下最不易得、最为荣耀的谥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